告别“票证”,迎来新时代
我出生于1958年,幼年时期正好赶上国家困难时期,有的说“三年饥荒”,有的说“大闹钢铁、吃大锅饭”不管怎么说,那个上十年时间,国家很穷,农民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国民更是勒紧裤带在生活、在工作、在学习、在劳动。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要由“计划经济”全面建设国家。由于“计划经济”的特殊原因,其本上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粮票、布票、棉票、肉票、鱼票、油票、副食票等,老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年代。我同全国人民一道,见证了中国老百姓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吃、穿、住、行上的心酸史。铭记过去,以史为镜,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今天我们的生活进入小康水平,更真切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可贵。
回想起那一枚枚方寸票证,伴随我和我的同龄人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真实地记录着那段“斤斤两两”的历史。
我对那些票证最初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学阶段,因为不同的票证有不同的尺寸,同一品种的票证也会根据不同月份、不同斤两设置了不同色彩,最特别的是有些肉、禽蛋、布、棉票还配上插图,逼真生动,确实吸引我们这些小孩子眼球。可是对于这些令小孩子心痒痒想去翻弄一下的票证,大人们却是宝贝得很,平时总会被藏在孩子们翻弄不出来的某个神秘之处。小孩子时的我不知道,那些五颜六色的票证可是无数家庭一个月甚至一年的重要财产啊。除非是大人们要打发我们去采购,这些神秘的票证才会冒出来,在大人们千叮万嘱下,它们小心翼翼地到了我的手中。票证虽攥在自己手中,可那时的我可不敢随意地从口袋里翻弄出来玩耍,因为有了它,就可以不饿饭、能吃上肉;丢了,不仅没有了馋涎已久的口福,回家一顿皮肉之苦是免不掉的。
现在50岁以上的城市人都应该清晰记得那时候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连火柴也要票的经历。每个人,每个月的米、面、油、肉,乃至于生活日用品的供应都有定额,都需要用票证。而且每一品种的配给又有不同细则,以粮票为例,粮食定量根据性别、年龄以及工种而定,男人、青壮年、重体力劳动者相对多一点。就连同样是当老师的,体育老师比一般老师每月要多斤粮食,唯一的理由是,体育老师活动量大,就这,好多年轻小伙子还是不够吃。但整体的定量是不足够撑饱的,即使每家每户精打细算地筹划,也只能勉强吃个八九分饱。就拿紧缺的食用油来说吧,每人每月的定额油量是半斤,按一个月30天算下来,每人每餐仅能吃油五分五厘,也就一二滴油,真的是油水严重不足啊!自己又不能种油菜、芝麻等植物来榨油。记得我家的油瓶是画有刻度的,每次炒菜倒多少油,需要左思右想一番,这就是当年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缩影和见证。物资紧缺的年代,最考验每个家庭的当家人的能耐,需要当家人精心管理和统筹各种票证的使用,什么时候买粮食,什么时候买油、盐、酱醋、乃至各种日用品,这些都需要大学问呢。农村人虽然在种地,也没有剩粮余油。当家人不会统筹合理使用各类票证的,一到月底,可能吃的、用的就捉襟见肘,一大家子可要挨饿好多天啊。我想:“票证”的厉害和绝情让经历过“饿”的滋味的人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会不寒而栗的,那个年代“没有票证是万万不行的”啊。现在的孩子们,如果你给他将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他们几乎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今天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完全找不到一点苦,尝不到一点类。甚至外卖小哥都要食物送到手中,几乎是“饭来张口。”
由于物资缺乏,当年即使有票证在手,有些紧俏的肉、蛋供应的数量还是极少,就连大年三十喝点酒,也都要排队购买到每户半斤。去晚了这些物资都很难买全,往往需要凌晨天不亮就去排队,所以排长龙买东西成了当时城乡生活中一道并不靓丽的风景线。周六日放假或者天不亮就被打发去排队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至今想一想,当年的自己怎么会有如此的耐性和毅力去站大半天、一天,买到半斤酒、半斤糖,甚至天没亮就自觉爬起来去肉店占“头位”,也许是那“肉”的香味太诱人了。最记得“经济困难”时期那个猪肉供应紧缺的日子,肉店凭票供应的大部分是冷冻肉,新鲜肉极为稀缺,只有排队头几名的才有资格买到。一个月就那可怜巴巴的几张肉票,肯定希望能尝到香喷喷的新鲜肉,况且那时的老百姓都抢着买新鲜肥膘肉,因为肥膘可以炼油,弥补定额供应不足。天没亮爬起来去排队最难熬的是大冬天,寒风冷飕飕,崎岖不平来的山路黑乎乎,伸手不见五指,行人稀少,如果心里胡思乱想一下是否有“鬼”形影追随就更可怕。还记得有几个周六,凌晨五点多去排队,轮到我的时候,居然新鲜肉没有了,听说“人情肉”“后门肉”早就买完了,我们等到的,哪怕是起五更睡半夜叶只有冰冻肉,唉!心有不甘的我,周日早上再提前到凌晨四点半出门,去到肉店门口一瞧,我好惊喜:只有两个老太太,新鲜肉肯定有我份。也许,我今日的坚忍和独立也是那个年代那段经历练就的吧。往事虽不堪回首,但留存过去的艰辛与不容易,才能更珍惜当下的幸福与来之不易。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大胆地尝试自由市场经营的经济模式,我们开始告别了缺衣少穿的困境,几乎占据了老百姓生活全部的肉票、棉票、布票、蛋票、糖票、酒票等票证也慢慢地淡出或消退,票证从“必要”变得“次要”直至“不要”。“票证时代”缓缓落幕,结束了它们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却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重新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如今跟“90后”“00后”们谈起票证,他们能有印象的只剩下飞机票、动车票、旅游景点门票和电影票,这是从不愁吃不愁穿的物质满足到文明社会精神享受的飞跃。
如今,中国百姓从站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很富裕了,闲暇时间增多了,大家最想做什么?节假日里什么最火?那回答一定是:旅游。就连我的居住地一个县1525平方公里的版图全都成了全域旅游。当今,旅游已成为中国百姓幸福生活的刚需和休闲度假的首选,要不为什么一到黄金周,那些热点景区都沦陷,这就是富裕后的中国人民的幸福追求。
40多年的沧桑巨变,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旧物件到小票证,从城市景观的大蜕变到国人生活的大提升,票证就是回望这个大巨变的最好物证。我也深深地感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人民的福祉幸福,国家的全面小康,只有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达到。祖国越强大,我们改革的步伐也会越坚定,人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幸福。
告别了票证时代,充分证明国家强盛了,人民由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