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往事如烟》有感
我读王友芝《往事如烟》这本书还是是几年前的事,当时匆匆浏览了一下,最近又重新读了,感觉很不一样。全新的认识是这本书里有文学,有人生,有事业,还可见她为人的谦逊低调。
读完《往事如烟》,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真真的是文如其人啊!这文字与作者一样朴实无华。做企业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很务实,唯有如此,事业才会风生水起。作者把她这种干事业的务实作风也带到她的文风中了,所以,她的文章就很接地气。笔下都是她身边发生的事情,且文章结构简单,没有刻意去布局谋篇,语言也很朴实,在她的文章中很少见到一些散文作者惯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来修饰、渲染、烘托氛围或感情,读来不累。
友芝写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勤劳善良,刚毅勇敢、通情达理,成为全家人的精神之柱和楷模,自然也给予了友芝重大影响。先是为了生存、后来为了脱贫致富,母亲做过许多工作:拉茧车、烘茧、当工人、民办教师、生产队会计、做醋、修房子等等,吃苦耐劳,写得具体生动。她还写道:“她对人大方,对己刻薄,那是出了名的。那些占便宜的事,母亲一辈子都不会做。她借人半勺,也是还人一勺。”都七、八十岁了,儿女都事业有成,孝顺有加,她一个人固执地在自家房子还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她尤其重视教育子女,常对她们说:“人都有一双手,只要不偷懒,肯劳动,想办法,都能养活自己。无论什么境况都不用怕,都会有解决的办法,都能无愧地活一生。苦难想躲是躲不过的,只能面对,我不希望你们去当寄生虫,那样一辈子有什么出息?”有一句名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母亲的教导,榜样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养,友芝身上具备并发扬光大了父母的各种优点。她也曾遇到过很多难关,她都咬紧牙关挺了下来,才有了今日的种种成功。
友芝写了父亲的正直、善良、勤劳。每次见了乞丐,他都会给钱,友芝每次去帮扶的学生,他都要自己掏出一、二百元,让友芝带给贫困学生。当他年事已高,两眼昏花,还要为自家菜园子里的菜搭架子,还给自己找理由:“我活动活动也是锻炼。”虽然文章并不长,父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友芝才会那么善良、大度、热爱并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
友芝写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她在《我曾经是一名水电工》文章中,写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修建水电站是个流动性极大的工作,他们夫妻都在一个单位,长期两班倒,无暇照料幼子,于是,他们请了保姆李阿姨。他们不是一般的主雇关系。李阿姨待孩子如同亲孙子,尽可能让孩子吃得舒心,玩得开心,让孩子健康成长。友芝对待李阿姨如同自己的亲人。当李阿姨病了时候,亲自在床旁照料,买营养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眼观现在,很多所谓上等人把保姆当下人,那份鄙夷、动则呵斥行为,二者相比,她的这份坦诚真挚友善更加难能可贵。友芝是个知道感恩的人,谁为她做点什么,她都铭记在心,想着回报。李阿姨对孩子的好,对某些人来说,似乎是应该的,自己掏钱了嘛。友芝却一直深深感念,以至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
一本书,能给人一点感悟,一些启发,一缕想象,就是好书。石泉县女作家王友芝的散文集《往事如烟》,让我速读了一遍,又精读了十几篇,然后写下一句读后感:因为热爱,所以有力。或许因为是女性作家,该书充满浓郁的情爱、母爱和亲情之爱。然而,真正让我从中感知世态人情、天地凉热的,是她所倾情的人间大爱。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李焕龙、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王晓云指出:王友芝的亲情散文充满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叙事散文洋溢着忠诚奉献的担当精神,乡土散文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生活随笔蕴含着向上向善的人格魅力,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质朴的情感表达,值得肯定与发扬光大。况汉英、卢慧君、王娅莉、余治孟、姚红梅等专家学者分析了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指出了提升空间和突破领域。王小群、李永恩、赵梅、吴龙宴、刘宇星等散文作家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感受,指出了作品的优缺点。在石泉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刘培英、李思纯、姜志宝在评论作品的同时,愿与作者携手,共同致力于石泉地域文化的发掘创作、宣传推介。年过八旬的石泉史志专家李佩今、郭世堂、彭仕麒、阮太国等老先生,在赞扬王友芝热心文史工作的同时,呼吁更多作家关注地方文史,讲好家乡故事。
王友芝的亲情散文充满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叙事散文洋溢着忠诚奉献的担当精神,乡土散文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生活随笔蕴含着向上向善的人格魅力,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质朴的情感表达,值得肯定与发扬光大。
再读王友芝的书,又一个新的感悟:用真实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