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守毅的头像

谢守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9
分享

汗滴禾下土

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末,农村农民普遍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是常事,如若遇上天灾人祸或饥荒之年,更是大问题了。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落后,自留籽种年复一年十分陈旧老化,加之肥料的缺乏,地块适合庄稼好种易活、且粮食产量效果好的地块选择上也存在问题,所以人们一直在饥饿的环境中生活、劳动、学习、工作、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直到实行科学种田、更换籽种、正确使用农药浸种和农家肥和化学肥料之后,粮食产量才慢慢上升的向好发展。

我很清楚的记得,当年我生活的那个生产队,共计42亩水田,每年都是种高杆水稻品种,产量极低,因此每年只能收稻谷在1万斤左右。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最多也只能一万二千斤左右的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们农村慢慢开始实行“两段育秧”。两段育秧是将整个育秧过程,分两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温室育小苗,第二阶段是寄插、培育适龄壮苗阶段。

开始在我们农村实行“两段育秧”的具体工作时,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农技员把整个操作过程详细地讲了一遍后,引起了不少的不良反响:一是慢工、细工活多,二是施肥面积小但量要大;尤其是从温室端出小秧苗到大田移栽的时候,要求人站在一个地方插那么细小的秧苗基本上半个小时左右不能动,眼睛都看花,分秧苗也很困难。总的来说,开始做这件事都有些不能接受,有的人直接在田里骂娘。但后面慢慢发现,这个方法具有用种量少、秧苗质量好、分蘖进程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麦茬迟栽中稻,当然,早茬也是可以的。

我的老家在陕西南部——安康石泉,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还产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芝麻、高粱、花生、荞麦、薯类等农作物都可以在这里种植,也算得上是鱼米之乡。因此,陕南的农家妇女都能做一手以大米为主食的农家饭、菜。

作为农村人,什么农活都见过,小时候,看到人们犁田、种地、收割。种地时都按节令,就拿种水稻来说吧,“惊蛰不浸谷,大暑稻不熟”。首先要在惊蛰前育好秧苗。先前的土办法,是把稻谷种浸泡后催芽,然后再撒入提前搞好的秧母田内,用竹子拱起来,再盖上薄膜。

接下来管理秧苗也很关键,天气温度太高时,要把两头的薄膜揭开通风,早晚温度比较低,要将薄膜盖严实,防止幼苗冻坏。后来有了两段温室育秧,有专人管理,一个星期后再将小秧苗从温室拿出,移栽到提前准备好的水田中,温室育秧不需要再盖薄膜。等到小秧苗长到三四个叶子时,可以适当施一点肥,增加养分,有助于秧苗的生长。

根据气温条件,这里一般都是在清明后正是插秧时节。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老家遇到农忙季节时,只要提前说一声,亲戚邻居们相互帮忙,也不用付工资,管吃喝就行,在农村一直都是这个习惯。不论割小麦、脱粒,还是栽秧苗、打谷子,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更能体现出大家和谐相处。

虽然我是农民,秧田的活我也不全会。队里的老庄稼人亲总是嫌我做的不好,当然也不靠我干活。我在家里的时间很少,有的时候只干一点简单的农活。好多都是种庄稼的能手,啥时候该干什么活,都是有计划、有安排。

秧苗栽好后,过一段时间需要打药防病虫害、施肥。远远望去,秧苗就像一层绿色的地毯。再过一段时间开始抽穗,开出黄色的小花,微风吹过,一股淡淡的花香味飘然而至,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

从插秧到收割,大概三个月时间,早熟水稻会提前一点。晚熟水稻生长期长,大米更好吃!在农村,一般水田和旱地都是分开的。旱地种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绿豆、芝麻之类的农作物。山区的水田只种一季水稻,主要是水源有限,靠天吃饭,水稻收割完就闲着。

那个时候,农村收割水稻都是用拌桶,有的到现在还在沿用。每家都有拌桶和风车,各种生产工具都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拌桶时,在拌桶里面放一根木棒,然后扛在肩上,有的时候走两三里路才到水田边,而且都是小路。把拌桶放在水田边,在拌桶三边围上竹席,防止谷子溅到拌桶外面造成浪费。

割谷子的人提前把谷子割好,并朝一个方向放好,两个人站在拌桶两边,拿起把子开始打谷子。拌桶旁边打完了,两个人拖着拌桶向前拉。等拌桶谷子满了,把稻草渣清理一下,用口袋或者箩筐,将谷子运回家。装袋子时,打谷子的人可以休息一下。有的时候四个人打谷子、递把子轮流作业。打谷子最主要的是往家里背谷子,不仅是小路,有的地方还是上坡路,田埂路,很不利于跳跳子大步流星地走,所以干活有点吃力。

说起拌桶打谷子,还是有讲究的,有好几种打法。拌桶两边各站一个人,手拿着一把割好的稻谷,左边的人把稻子高高举起来,再使劲摔下去,向拌桶边靠一下,右边人照样,一人一下配音,然后两个人同时抡起稻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同时通过翻把子,才能把谷穗上的稻谷拌干净。会打谷子的人拌几下稻草上干干净净,不会的人无论怎么打,还是有谷子留在稻草上面。

拌桶响得好不好,主要是听声音,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叮,咚,谷爪谷爪,叮咚谷爪谷爪,叮咚叮咚……听起来就是一种音乐。队里的同辈兄长也教我打谷子,我拿起把子怎么也打不好,学了一段时间,终于可以操作自如了,并成了生产队里的打谷强手。

说句心里话,农民真的辛苦。春夏秋冬,起早贪黑,风吹雨打太阳晒,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一年下来也就是攒一点粮食,可是粮食又不值钱。除过种子、化肥、农药、收割工资,基本上没有钱,遇到收成不好,还会亏本。

我们这里种田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有的农户收成好了除了自家留够吃的,其余都卖了。所以有的地方没有人种田了,出现土地荒芜现象。有的人算了一下,不如干点别的活,买粮食吃也很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种水田了改种苞谷,用工少也好管理。

中秋节前回老家时,又一次看起老家农民大哥打谷子的情景:两人拖拌桶打谷子的方式,我们老家是山区地带,还是有人使用拌桶打谷子。从拌桶到脚踏打谷机,用脚踏打谷机到电动打谷机,从电动打谷机到联合收割机,都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经过了“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老家的拌桶、犁头、耙、锄头、镢头、洋镐、叉镢等生产工具,都是父亲留下的纪念,好多年虽然没有种地,我还是将它们好好保留、收藏,每当我看到收割谷子,总会想起老家的拌桶机。我不会拌桶打谷子,多亏了有了打谷机和收割机,打谷子的经历,也是满满的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