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是省泰中语文老师,同时又是作家兼画家。他的五部长篇小说,每部的字数均在四十万字以上。《日涉居笔记》是一部长篇散文,只有十四万字,体量相对小巧精致。然而如果你细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它的内容极其广博、厚重,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洋溢着满满的乡土情结,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日涉居是作者的书房,本书所写的内容大多缘起于日涉居,且以日涉居为轴心,以秋冬春夏为时序,神游凤城的每一个角落后,再回归到日涉居的茶桌香茗。深秋的日涉居可以听虫鸣,斑鸠也是常客,花圃有野花野草各种植物,还有听不到的声音,比如“蚯蚓松土的声音,蚱蜢喘息的声音,螳螂祷告的的声音,蜘蛛吐丝的声音,蚂蚁疾行的声音,瓢虫飞翔的声音,杂草飘曳的声音,还有残花坠地的声音”。经常出入日涉居的,有开过画廊的钱兄,只喝绿茶的缪伟君,喜欢喝普洱的平川先生,善诗词的宜保君等。他们或吟诗,或书画,或对弈,或豪饮,或品茗,指点凤城,谈笑江湖。
到日涉居外面走走,或穿梭于城北涵东的老巷子、暮春街、排档街、钟楼巷游玩,或远眺天德湖、凤城河、古稻河、通扬运河的美景,或礼瞻光孝寺、南山寺、北山寺、净因寺的佛光。作为一名老凤城人,作者对凤城的一土一木,一街一巷,一河一湖,一寺一庙,对凤城的历史掌故、风物人情熟稔有加,对凤城这片土地情深意重,用笔锦绣,行文洒脱,气象万千,文学意蕴深厚。正如作者所说:“凤城的故事那么简单,却要用我的一生才能讲完。”
作为一名老师,他的作品宛如课堂授课,侃侃而谈,汪洋恣意,出口成章。他善于移步换景,过渡自然,不着痕迹。他的文字能融情于景,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更有诙趣;同时善于罗列铺陈,极具条理,但又思维跳跃,善于联想,常常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循善诱,把你带到更高一个层次,领略更高一个境界的精彩。
一本《日涉居笔记》犹如一本厚厚的备课笔记,更如一座物产丰饶的大山,满山花果供你赏玩采摘。乍看一花,红白可识;乍看一果,青栗平常。可采摘下来,细闻细品,却又各具异香,各具滋味。书中的文字就是满山的花,满山的果,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为一名画家,作者视角独特,善于描摹,对色彩,光线,温度,棱角,细节具有天生的敏感。他体察入微,每写一个事物,每描一个场景,画面感饱满真实。作者更是一位诗人,书中随便找点文字分开段落就是一首诗,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等待一片花落/等待一方月圆/等待一人归来/等待一缕尘缘。”灵动幽远,诗意非凡。作者更是词赋高手,你看他写道:“灼灼桃花,花开有时,却愿与君长留不分离。一树梨花十里香,半城烟雨半城荒,念她又何妨。”文辞艳美,如真似幻。作者同时应是一位十足的美食家,因为他对凤城的豆浆、油条、包子、烧饼、烫干丝、干拌面、豆腐脑、臭豆腐,如数家珍;对母鸡汤的烫煲之法,泰州小炒的炒作程序,长鱼炒韭菜的要点,鱼圆茼蒿汤的做法,居然了如指掌,显然是行家里手。
作者还善于沉思,字里行间处处禅语,又透着禅机。既“独爱在相对偏僻和冷静的地方逗留”,又“地处闹市不为世俗所动”,“心净则得静,心静则得境”。所谓静,换个意思就是定,是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安定。这种平静、安定是由作者毕生的定力与修为而来。当一个人的定力与修为达到一定的层次,他的格局与境界才会随之远迈开阔,才能象作者一样由大自然的一物一景悟出禅意,再从禅意中回归大自然一物一景,“得无味之味,观无景之景,听无音之音,见无我之我”,挥洒自如,物我两忘。
作为读者,细读这本书,应该能体会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甚或灵魂的对话。读这本书,犹如徐徐打开一把檀香扇,只宜慢慢欣赏,细细体味,切不可操之过急。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之作,也是一部通“心”之作。所以,作者在书末用一篇跋,交代写作缘由。跋的标题,后来也印在《日涉居笔记》的封面上,是这样一句:“走遍凤城,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通向内心的路。”这条路,既通向了作者的内心,也通向了读者的内心。
他用一本书装进了一座城,或者说,作者把凤城装入了他的书中。如果你能读懂这本书,就应该能了解这座城;或者说,只有当你走遍这座城,走遍它的角角落落,你才能走近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本文刊于《泰州日报》2022年1月24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