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inglinxunxi的头像

xinglinxunxi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8/22
分享

永照心灵的光芒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非常丰富,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随着“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的掀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包括外国人都开始喜爱这部古老的经典传世之作。阅读之百读不厌,闲暇时手捧一本《论语》,心灵就会随着先哲的思想穿行在浩瀚的时空之中,聆听先哲的教诲,顿感一束明亮的阳光永照心灵。思绪在先哲思想光芒的照耀下化为多彩斑斓的心灵之彩虹。

理解——心灵的交融

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家庭里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在一起;在社会中与朋友、别人相处在一起;在工作上与上下级、同事相处在一起。
一个人从出生到步入晚年,一辈子中究竟一共与多少人曾经相处过,我看没有人自己这样计算过。因此,一个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必将摆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
而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中,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往往总是听到身边的人在叹息着,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自己?
对于理解,从来都是相互之间的事情。在工作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遇到过别人在某种情况下,对自己的不理解。
当有些时候,自己的言行与所做的事情结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时,不要刻意地去要求别人来理解自己。对于这一点,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并不显得重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已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公平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我们不要在意别人理不理解自己,别人知不知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要自我贬低,也不要自吹自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处,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到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别人才会真正理解自己。
人们熟悉的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故事,我想从中能领悟到这一点。理解,是心灵的交融。

学习——心灵的思考

一个人在与外界的一切事物,能保持良好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理解。理解包含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是否具有经常学习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向社会实践学习,也要向书本学习。这是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来印证书本中论述知识的真伪,从书本上间接获取知识,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工作,检验其是否正确。这就是学与思相结合的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结合在一起。学而不思,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学而不思,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面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容易迷失自己。要有独立的精神,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学与思的紧密相结合,对一个人的成长与适应这个时代尤其显得重要。
事物瞬息万变,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常常加以更新,与之相辅相成的所掌握的知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昨天学到的知识,今天就会被新知识所取代。
因此,学习不会停止,思考也要永远向前。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每隔一段时期,就会面临新鲜的事物,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这就要不断地去调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思路。不能再做新时代的“书呆子”与“孔乙己”,要做到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更新,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大家非常熟悉的战国时期的《纸上谈兵》的故事,能很好地对我们有所启迪。所以说,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思考。

培养——心灵的修炼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学习与人生终身相伴,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机遇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
人的一生,时时都会充满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现在各行各业都大量需要人才的这个时代,更要注重自身各种素质的培养。
现实里,有很多人,常常怀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叹息生活中缺少了伯乐一样的发现者。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自己平时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不要忧虑得不到职位,应该忧虑没有担任那个职位的才能;不要忧虑没有人知道我,应该注重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认识、了解的才德。
这是孔子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在《学而》篇中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在《宪问》中也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在《卫灵公》中也提到:“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反复多次强调这个话题,是因为这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时常注重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在他的一生中,必定会有一个让他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很多的人们都知道。毛遂之所以敢于自荐,担起外交大任,正是因为自己注重了才能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
因此,培养,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反省——心灵的飞跃

任何一个人,成长于社会中,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友好相处,在学习中注重自身各种素质的培养,即使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渊博的知识,但也要不断地时时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健康地向前成长起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子,加以借鉴,这实际上是一种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
唐代名相魏征,知晓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敢于面向皇帝直谏的忠臣。在他死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能对一个敢于向自己直言的下级,作为上级来讲,能有如此胸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很难。
反省,作为一种“取长补短”的修养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向那些优秀的人们学习,这样可以找出差距,给自己前进的道路上确定了明确的目标,这种找差距的方式就是一种对自己工作上反省的过程。除了工作之外,与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将反省这种修养方法融入其中,来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前进。
美丽与丑恶永远共同存在世界万物之中。对于生活周围之中的人与事,我们经常发现丑恶的一面,对此,我们要时刻将此作为一面镜子反省自己,不让坏的流毒来侵蚀自己的思想。
面对充满精彩与诱惑的新时代,要有“莲之高洁而不染”的品行,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时时反省,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向好的方面不断进步。
因此,反省,是一种心灵上质的飞跃。
纷繁复杂的世界,浮躁与喧嚣时时会冲击我们的心灵而变得不安。心灵深处,更多地需要我们的宁静与思索。思想上,只要常与先哲穿过时空走近心灵独自坦露对白,我们前行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有永照心灵的光芒,不会让自己的心灵迷失方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