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以前,我曾在1992年出版的《星星诗刊》第8期上阅读到诗人余飞写的一首小诗《面对编辑》,原诗是这样的:
声音把心事吊起
成为挂在笔尖的风铃
在期待中丁丁作响
好多文字想要张贴
像白云贴在天空
让阳光翻阅
我看见有些未走过的路
在你的额头上
蜿蜒成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由于职业的关系,在教学之余,阅读成了我消遣时间的习惯。期间也从邮局向报刊投递过稿件,偶尔也有“豆腐块”变成了铅字。那时,报刊编辑,在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有着神圣而崇高的位置。
正因为如此,《面对编辑》这首小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以下是我当时阅读之后写下的感想:
爱好文学、初学创作的人,心中最容易记起的就是编辑同志。因为作品的发表,必须经过编辑这一关。“编辑”就是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但往往被投稿者不为理解。因为每年被他“枪毙”的稿件成千上万,常常而获得石沉大海的投稿者的怪罪。殊不知,一篇稿件的是否采用,有诸多因素。不过有一点要相信的是:编辑对所有收到的稿件都是经过仔细审阅过的。
“声音把心事吊起/成为挂在笔尖的风铃/在期待中丁丁作响”,每件稿件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劳动,是一种精神跋涉之后的期待。“声音把心事吊起”道出了创作都是用心来感受生活的“声音”的。再将这些用心体验的感受从笔尖流出成为一种期待中丁丁作响的“风铃”。希望得到编辑的“倾耳细听”,最终达到使广大读者能感受“风铃”之声的目的。
“好多文字想要张贴/像白云贴在天空/让阳光翻阅”,饱含“心事”之声的“风铃”,希望丁丁作响地传达很遥远,将这种声音化为文字,在湛蓝的天空中像那贴着的朵朵白云,让金灿灿的阳光给予照射。也就是说,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在空间上占有一个位置,在时间上“让阳光翻阅”。但也有“风铃”的声音最终只是一种期待,却没有得以接受,那化成的文字想象白云一样“让阳光翻阅”,却只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想要”的心情,但这有没有那种“付出”的得到呢?
“我看见有些未走过的路/在你的额头上/蜿蜒成句”,这就是“风铃”之声传达之后的得到,文字之所以没有被阳光翻阅,有它不成熟的地方,有未走过的路。而作为编辑,在他的额头上对“未走过的路”,“蜿蜒成句”地显示了出来。
面对编辑的审阅思索,也就是他对“我”付出的显示,我们应真诚地理解。
这首诗,实际上是为作者与编辑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