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从2008年的端午节开始,国家已明文规定为法定节假日。今年的端午节在人们的期盼中,悄然临至。想到今年的这个佳节又将在异地度过,心中不免产生出一些感想来。
说到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农村有一个习惯,真正过节的最隆重之日,并不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在农历五月十五这一天。不过,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惯,并且这一个习惯从五月初五开始一直到五月十五。这段时期里,可以说每天都能吃到粽子。除此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就是龙舟赛了。
提起包粽子与龙舟赛的风俗习惯,现在我只能陶醉在回忆之中了。因为,我离开家乡来到繁华的城市已有十六年的光景了。几乎从离开家乡的那年开始时至今日,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城市里度过的。原汁原味的在家乡里过端午节的习惯,已远离了我。在这个特殊的时日,我只有努力地寻找着那久远的感觉了。
在每年的那段时光时,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飘在记忆中的粽香了。据资料记载: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在我的家乡,包粽子一般是用芦苇叶,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包粽子的叫粽子叶,样子象竹叶,其实不是竹叶。粽叶在包之前要清洗,剪去叶蒂,然要煮上15-20分钟,这样包起来才不会破。用它们包的粽子,煮熟冷却后再打开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特有的香气。
包粽子,看起来简单,其实真正包好还是要讲究技巧的。在我的记忆中,最喜爱祖母包的粽子了。不仅速度快,而且四个菱角分明、角尖没有缝隙。主要用料是洁白的糯米。这样煮熟的粽子,粽子叶不会破裂,而且用手指按压时,粽身较硬。这样一层层地剥开粽叶后,里面熟透的糯米既结实又清香,吃上一口而富有弹性。因为包得严严实实,可以存放在清澈的水中,由于粽子外部的水不会进入,所以多日不会变质,而且香气如故。只要每天换一次清水即可。如果包得不结实,里面的糯米过多或过少,这样煮熟的粽子,不是叶子会破就是粽身软软的,且水份容易从破裂处或菱角处的缝隙钻进去,这样的粽子香气不够那么浓了,保存的时间也不够长了,吃起来口感大不一样。吃粽子所配的佐料,也是惟一的,就是蘸上甜津津的白糖。
在城市里,十几年以来,我所吃的粽子,里面虽然在糯米中夹杂着包有各种各样的添加料,但吃起来总感觉不到家乡的那种特有的清香口味。家乡的粽子所飘散的清香,在我的感觉之中,应该有一种浓浓的乡情在里面。每当想起家乡的粽子,眼前就会出现我的母亲和祖母在一起包粽子的情景来。
包粽子的习惯,在家乡里每年都会进行,但龙舟赛的习惯却已被遗忘了许多年。如今的家乡人要想看到昔日的龙舟赛热闹的情景,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除非花钱乘坐客运汽车提前赶往到距离几十公里之外的市区去看每年一度的龙舟赛事。
多年以前,在贯穿家乡村子里的小河里,每年都能观看到附近各村自发组织的龙舟盛况。这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我在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遥远的乡村龙舟赛》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
随着几声响亮而有节奏的鼓点声的传来,各组的龙舟从不同的方向划向比赛地点。各村的人们都穿上了新装,特别是年青男女尽显亮丽的风采。龙舟在缓缓前行的途中,两岸都是蜂涌而行的人们。一路上,所有的亲朋好友早已在龙舟前行的不同地点准备好了“标礼”(名烟好酒、鱼肉等礼品)以及鞭炮。
所行之处,锣鼓声响起,鞭炮声阵阵,彩旗飘扬,笑语声连天,真是热闹极了。
上午10点钟左右,宽阔的河面上,比赛就开始了,只要有两只龙舟在一起,就会想到要比试一下,都会将龙舟转向相同方向,慢慢地划着成并排两边,当龙头在水面上左右相齐时,各自的船上都会同时响起“咚”!“咚”!“咚”!坚强有力的鼓声。这时,就会看到随着鼓声船上的划桨的队员有节秦地一桨一桨地手势与鼓声协调一致而有力地将水流向船后推去。不一会儿,鼓声变成了“咚!咚咚咚!”这样反复地敲击声。此时划手们的全身似乎感觉到一股冲天的力量传遍全身,动作同时节奏加快地一齐使劲地划桨,只见掌舵的哨公与扶舵的年青人配合一致地快速地摇着长长的舵,掌握着龙舟向前疾驶的方向。就这样,拚搏着一直到其中的一只龙舟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为止。有时也有三到四只龙舟同时比赛的时候,当然胜出者最为引人注目。成了赛事结束后人们谈论的焦点。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亲身成为龙舟赛队员,正是我年富力强的时候,那年刚好二十五岁。在那次比赛中,当我们全船队员听到坚定激昂有力的鼓点声敲响时,就会精神百倍,勇往直前。当时的鼓手就是我的父亲。
如今,那次比赛中催人奋进的场面与毅力拼搏的精神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之中。我的父亲虽然已不健在,但他在龙舟赛中鼓手的形象令我难忘。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记忆中“咚咚”的鼓声,响起的是我人生的鼓点,催我前进!
家乡的粽香与龙舟赛的盛况,还有逝去的家乡亲人,在今年的端午节里,只能在梦中相约了。唯一让我度过此节日的方式就是记下这篇随想文章,还有翻一翻刚买不久的一本袖珍小书籍《楚辞》。尤其喜欢其中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它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继《诗经》后我国诗坛的又一新兴的诗歌体载,是中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长诗,两千多年来被历代文人骚客尊为“与日月争辉”的杰作。
屈原在此诗中,抒写了自己的身世、生平、美好追求以及他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伟大诗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自己理想宁死不屈的坚贞品格,而其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成为传颂千古的绝唱。
我想,端午节这天,许多的人们都会忆起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都会从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中,获取新的力量,感悟新的人生之路并逐渐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