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inglinxunxi的头像

xinglinxunxi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28
分享

稻米情愫

 稻米麦粒,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主要的粮食作物应该是种植水稻。我的家乡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家乡的人们把用稻谷碾成的白花花的米粒称之为“稻米”,也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大米”。
大米,可以说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大多数人饮食中的主食。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就是粮食生产。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意思是指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本。此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甚为密切,粮食至关重要。人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核心。而作为吃的主体——粮食而言,人们虽然每天都离不开,天天打交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来之不易。
唐代诗人李绅的名作《悯农》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尚且不去探究诗人原本的深层含义,单从口语式的诗句中,就已感知到粮食的来之不易,饱含着农人们的艰辛劳作。
“口朝黄土背朝天”,是多年以前对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农民们为了获取田地里的粮食,一年里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早出晚归忙碌着。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盛产水稻的地区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把希望寄托在水稻的收成上。粮食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亲身经历过其生长过程的人们是体会不到它是靠勤劳与汗水而凝结而成的劳动果实。
每当在餐桌前,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我都会想起过去在农田里经历过的艰辛的日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春回大地,气温回升。每当三月中旬前后,农民们就会把早已储存好并且又在阳光下重新晒过的水稻种子拿出来,按种植大田移栽的比例计算好需要浸泡多少数量的稻谷种子。数量少的就用自家的水缸来浸泡,数量多的就分装在“蛇皮袋”里沉入到沟渠或自家的鱼塘水中。这样要浸泡三天三夜,直到种子吸足了水份才取出来。用清水冲洗几遍,再催芽。
催芽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包含有科学知识。虽然有些老农不识字,但对此全凭实践经验,曾令我们这些毕业于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年青人称赞佩服。早稻种子催芽时,天气气温较低,要借助热水加温催生谷芽。除了合适的温度以外,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所谓“干长根,湿长芽”就包含有其中的科学道理。
人们总是误认为,种田人干的是粗糙农活,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殊不知,从粮食生产的第一步“催芽”开始,就要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果违反了科学道理,必然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曾有多少农户,就在“催芽”的过程中不是出现了“哑谷(未长出芽)”就是“烧芽(温度过高,水份缺失而死芽)”或是“烂芽(水份太多而涎烂)”。很多人为此而苦恼过,想再重新换新种子再催一次芽,终因时日已过,而只好放弃种早稻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步的失败,就意味着全年的收成会减少了。
“好种出好苗”,谷种破腹长出的白嫩嫩的谷芽,摊炼一天后,就可以播撒到田地里了。
培育秧苗的田地,称之为“苗田”。苗田的准备简直就是精耕细作,要根据土质,水肥加以调配好。位置要选择地势较高,向阳之地。这样才能保证秧苗的茁壮成长。
早稻秧苗的培育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到田地里去查看。下雨天雨过后,要及时扫除以提高其温度而履盖其上的薄膜上的水份并且要趁有阳光的日子揭膜,让土壤水份散发掉一些后再盖膜,否则,会出现“贴膏药”现象而烂坏秧苗。这样,一般要经过约半个月的时间,在移栽前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揭膜浇灌水,保持一定的水位让其生长。其生产过程还要兼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到了大田移栽的时候,先把田地耕整好。早稻田地的耕整要进行两次。每次都要利用犁、耙、耖、辊等农用具。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里,大部分农村主要还是采用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就是依靠“牛”这种牲口作为动力,耕种人随在其后,一点点,一步步,一遍遍,循环往复,直到把田地整平为止。
接着,开始进行插秧的步聚。这一步,主要是靠农家妇女们来完成。农村里,虽然有少数的男人们在此项上是能手,插秧的速度与质量可以与妇女们媲美。但整体上,要归功于妇女群体。她们天生具有的心灵手巧与长时间的弯腰劳作的忍耐性。我也曾经历过此步骤,但每次坚持不了几分钟,总是疼得直不起腰杆。所以,男人们宁愿一天到晚肩担重物,干重体力活,也不愿意做长时间要弯腰的看似轻松的事情。
秧苗插好后,就是田间管理。这期间时间最长,约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管理会方便轻松一些。如果遇到不是旱灾就是涝灾的季节,农民们就会不分白天黑夜劳劳碌碌,为了确保粮食有一个好收成,而时常累得筋疲力尽。其中的灌溉、排涝、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环节,在辛苦之中还要具有一套科学种田的本领。否则,到最后,付出不一定会有所获。
金秋季节,是农民们最向往的。因为,一年的辛苦就会在此时看到丰收的果实。稻子成熟的季节是遍地金黄金黄的,好似黄金铺满一地。这时候可千万别遇着连日的阴雨。曾几何时,我的家乡就遭遇过这种倒霉的天气。即使最终收获归仓,也是收成减半或是发霉长芽的稻谷。农人们见此情景,真是心寒。
收割稻子的时候,在没有收割机盛行农村的年代里,主要靠人力来进行收割。先用镰刀一蔸一蔸地将稻子割倒,再将成片倒下的稻子收拢一捆一捆地捆好之后,一担一担地从田地挑到禾场里进行脱粒。那飞散的稻草上的灰尘沾到身上,不是个滋味,真难受。
那时收获后的稻谷,除去上缴各种税收之外,剩下的余粮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及卖一些补贴家庭生活开支等方面之用。作为种田人心里比较踏实一点的是,种田发不了财,但也饿不死人。基本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留存的口粮,也是精心加以管储的。每月都会根据用量,拿出一部分用碾米机碾出来。“大米”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其形成过程工序如此之多,农民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同样也是如此之多,所以说,粮食真是来之不易。
如今,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进程中,农民们耕种田地的方式已逐步走向机械化,他们正在从世世代代的辛劳中解放出来。过去的年月虽然已渐渐地远离了我,但我每天面对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大米时,心里依然怀着一份感激的情愫,时刻想起自已是纯朴的农民之后。
因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心中永恒的稻米情愫。想起它,就会想起千千万万勤劳的农民。
请珍惜我们的粮食!珍惜农民们的劳动成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