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焕新的头像

肖焕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8/19
分享

诗来思去

前不久,《十月》杂志刋登了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即景》:“黄昏后,卜卦者坐在蛛网上,昏馈的流星滑出老城/浮瓜沉李,龌龊热,萤火虫像小聪明飞来飞去,水洼闪亮,大地被缕空,大海在远处嗅着空气/一声闷雷,也许不仅仅是一声闷雷,麻醉剂般的江水沉沉流淌,几块礁石,像重新练习呼吸的鱼。”尽管作者头衔很多,名气也很大,但仍然很难读懂这首诗。

近些年来,读一些所谓现代诗越来越惶恐,开初以为是跟不上诗歌发展的潮流,内心自惭形秽。

直到和一些朋友聊天时,想不到这些教授研究员企业家都说,現代的一些诗越来越读不懂。个别人干脆说不喜欢就不读,不要去附弄风雅。目瞪口呆之余,似乎也知道,读不懂的还大有人在。

按常理讲,不少人都是喜欢诗歌的,无论是学理工读文史的,或者是普通工农大众,毕竞我们是一个有诗歌传统的文明古国,怎么会不喜欢诗歌呢?

但从現实来看,当前有部份現代诗就让人难以读懂。有两位著名诗人写的长诗《马尔康》和《理塘》,无论怎么专心致志的阅读,都没有读明白诗究竟想表达什么。当时心中的那个惭愧,一直像虫子在吞食不安的心。

惶恐之余,请教一些文学诗歌界专家,他们告诉我“这些人不懂诗”,有的则直接说诗人或诗歌圈的人才能看懂。听到话后我更是惴惴不安。

纵覌目前我国诗歌现状,看似写诗的人很多,网络诗歌自媒体文学风起云湧,表面“热闹”的后面是读者数量急剧衰退,从各个文学诗歌期刋报纸(副刋)的发行量阅读量日渐滑落就是佐证。

前不久,一本较有名气的散文诗杂志因发行量太低,不得不宣佈停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据统计,我国高中学历超过六亿,占全国人口43%;大专学历超两亿,占全国人口14%,每年还有近千万大中专文化的人毕业。按此推算,有文化基础和阅读能力的读者群应该不少。

当然其中许多人並不写诗,但并不等于不爱读诗。为什么不少现代人不读诗?诗歌为什么会与大众渐行渐远?

为此,通过不同方式请教一些所谓“名诗人”,请教其中原因,他们的回答更是大跌眼镜,说“这些人不懂诗”。真的是大众不懂诗?或是诗并没有想写给大众读?

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 現代诗繁荣的基础

去过埃及的人都会被茫茫沙海中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三角形金字塔所震撼。我想,诗歌应该是文学金字塔的塔尖,但托举住这个塔尖的厚实宽大坚固的基座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喜欢诗歌的读者(民众),其次是培养,影响,薰染,扩大诗歌读者面的文化诗歌传媒,其三是幼儿园学校从小开始的诗歌薰淘培养。

诗歌,不仅只是属于诗人,更应该属于广大的读者,属于更多的人民大众。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诗歌媒体(包括期刋和文学诗歌网络)的愿望,是诗歌能否振兴能否发展的根本。

诗歌,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市场属性,就应该由市场主体(人民)来选择。主动权在市场,选择权权在读者(大众),而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诗人个人的自我欣赏。当然,精神文化产品还有种种特殊性,不能与物质产品一概而论。

诗歌如果从《诗经》开始,千百年来己在民间广为流传。好的诗歌既能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能一代一代的流传和继承发扬。这样的好诗名诗及名诗人不胜枚举,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豪。

由此可见,诗歌的产生不仅是在诗人及诗歌界,诗歌的基础更是在人民大众中间。而决不仅是少数所谓诗人诗歌小圈的自娱自乐或孤芳自赏。更多的诗歌爱好者,也许是不够专业的,也许欣赏阅读能力是有限的,但决不能因此排斥低估更多的人民大众喜欢诗喜欢读诗的兴趣爱好,更不能把广大的大众推出诗歌园地。诗歌的繁荣兴旺是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文学艺术乃至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和奋斗目标。

二 为什么不少人读不懂現代诗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诗歌的民族,是一个诗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不少优秀诗歌蜚声海内外,激励影响数代人。

试问,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并能被各族各代乃至世界各种人群广为呤诵?如唐朝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更是老少妇孺皆知。

再问,国内外的不少名诗为什么能在世界流传受到各国人民喜爱?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己成为广为流行的经典名句。

他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激流”也受到民众普遍喜欢。一位年轻工段长举行婚礼时向新婚妻子高声朗诵了该诗,新娘(一名蓝领)顿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婚礼現场数百名来宾掌声擂动。現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不少现代诗人及诗歌为什么至今不少人爱读愿读,不少人怀念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尤其是中青年人,难道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至今也受人喜欢,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因为读者或民众能读懂能明白,读起来舒服听起来有趣,读后能给人启迪令人思考。像这样的诗人或诗歌数不胜数且流传广远。

但从目前诗歌的現状来看,有不少的现代诗难以让人读懂看不明。如近日读到一首诗《距离》“偌大个花园,无论从哪个角度 / 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不规则的花环 / 那种又称花园的东西,左朱雀右青龙 / 就曾座落在曾经枪毙罪犯的朱家河 / 由此,我们是否这样想 / 曾经的罪犯,变成现在的花朵 / 这个距离,就是一粒子弹的距离"。这首诗名列所谓“园桌诗人”之首,但我就没明白作者写的主题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为此,我苦苦思索,又请教一位专业作家,他回答说“看不太明白”。

不是有意挑剔,而意在表达如今有不少诗读不懂,人们就只好弃它而去。诗与民众(读者)的距离越来越大,诗仿佛与現实生活分道扬镳。这算不算是诗的悲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多数人因各种原因适应了通俗易懂的“快餐"式阅读,对此現像难以轻易肯定或否定。

毕竟文化市场的主体是青中年,他们的工作家庭压力大时间有限,因此我们的诗歌目光更应瞄向他们,吸引他们对诗歌的爱好,培养他们读诗诵词的习惯,这不也是隐形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吗?难道我们的诗歌就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让读者让大众读懂诗读好诗吗?

诗,不是生长在象牙塔的塔尖,而是生活在这火热的时代沸腾的現实生活里,诗歌生长在現实,来源于生活。远离現实,脱离生活,哪来現代诗?

诗,理应让生活的主人们(不是全部而是相当的部份)能读懂能看明白,能自觉或主动来体验消费诗歌。否则,我们的诗人或诗歌本身无论头戴多少顶花环,挂了多少闪亮的头衔,能有什么現实意义呢?我们的诗又能走多远呢?

三 現代诗,怎么让人读懂

現代诗,说简单,它本身就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发現,说复杂,它需要创造需要创新需要灵感。

确切说,它需要文学素养的积累需要广泛诗词的积淀和丰富想像力。

要让人能读懂诗,首先作者要有生活基础生活实践文学积淀;其次立意要有主题要有焦点,构思要精巧语句要有新意;其三诗歌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含蓄,语句要有意境要有诗意诗趣,其四忌讳胡编乱造逻辑混乱臆想词汇。

放眼诗歌界,生编乱造,晦涩,难懂等更为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诗歌的阅读欣赏和提高。

不少生僻难懂词句用在诗歌里,这不是想象力的表現,也不是创新的思维,这是缺乏生活凭空瞎想。有的诗没有敏锐的观察和发現胡乱编造,写出的诗怎能让人读明白?……这样的诗怎能挂上現代诗的花环?

当然,有诗情画意意味深长的現代诗还是很多,妙笔生花引人入胜的优秀诗人也不少。如胡适的《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 我不能做你的梦”历久弥新,经久流传。

诗来思去,盼望現代诗能让更多的人读懂喜欢。祝愿我们这个诗的国度,能湧現出更多更美的現代诗,让诗歌百花园色彩斑斓百花齐放。

2023年8月盛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