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焕新的头像

肖焕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6
分享

古镇的忧思

每一座古镇,都有一个故事。古镇里,写满了岁月沧桑。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到古镇去感受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重庆周边,有无数各具特色的古镇,主城区内就有两座千年古镇。

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早己享誉国内外,成为游客来重庆的网红打卡地。

大渡口区的义渡古镇,却一直默默无闻的躺在长江边,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

莫说外地游客,就是重庆本地人,知道这个古镇的都不多。

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迎着早春二月的明媚阳光,闻着沿途盛开的金黄菊花和红色海棠的淡淡清香,来到义渡古镇。

大门,石块堆砌的门廊,简洁里透出厚重的历史传承,飞檐黑瓦的顶帘,素朴里饱含着悠雅的文化个性。

两边的楹联“龙骨桥梁,一代钢铁都市,万里长江第一渡;马帮商旅,二轮商梓家园,古埠千秋无二溪”,字体苍劲庄重,似在述说古镇的如烟往事。

抬眼望去,马桑溪长江大桥的斜拉钢索,像一架银色的竖琴,在阳光下分外耀眼。桥下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参差错落,沿江而立,雕花门窗的院落与現代化银色大桥相互交融,显得并不突兀。

看门内示意图,整个古镇临江而上,分为四级台阶。共有三街六巷,十九座古院落,是长江中上游典型的码头式山地古镇。

站在仿古风韵的红色六角亭水文站,眺望上游的白居寺长江大桥,两座塔楼影影绰绰;下游的鱼洞长江大桥,只能看到大桥的简单轮廓。清澈的江水,开阔的江滩,沿江岸畔绿植环绕,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一块长方形巨石上雕刻的“大渡口赋”则祥尽的记叙了“义渡”到大渡口区的来世今生,令人浮想联翩。

四个抬着长条石的乡民石雕,尤其引人注目。额缠的布条,敞开的短褂,竹编的斗笠,捆绑的腰带,呼喊着号子,简洁纯朴的造型,透着浓郁的巴渝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从大门走进来的石板路,是古镇临江的主街,这一条街主要是吃喝玩乐。进入门内右边就是渝味豆花饭庄,生意比较清淡,老板告诉我,平时很少有人用餐。

往前走,是一排排食铺、茶楼和民宿。比较有名的是万州格格,既不像中餐那样正式讲究,也不似火锅那般野性豪放,麻辣鲜香,随性缠绵,有三三两两的年青人进出。

詹小面,以醋酸味出名,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柠檬酸味。有些人对此似乎颇感兴趣,何况价格也算公道。

小巷里的叫花鸡,是黄泥土加新鲜荷叶包裹活鸡文火烘烤,色泽明亮,清香扑鼻,说是古镇的“招牌菜,”似乎并不招引游人,好一会都没看见有人下单品尝。

沿街店铺,铺内大多冷清。路边摊的凉粉、凉面、酸辣粉、烤串的生意倒是吸引了不少大人小孩,毕竟是正月初二。

即便这样,街上并没有看到拥挤的人群,只見三三两两的游客,脚步轻慢,面容悠闲,很难听到外地口音,整条街的人并不多,有点出乎意料。

大桥下的梯坎上下,黄葛树的附近,有家“一颗树茶楼”,屋内只有三两茶客还有几家挂着杏黄标识的露天茶座。喝茶聊天,品尝各种小吃的人不少,看来还是露天坝晒太阳喝茶的人多。

阳光下,喝茶的人大多显得怡然自得,尤其是青中年人兴趣盎然。从他们轻松悠闲的神情来看,与我看到的市区内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节拍完全不同,颠覆了对重庆人不会享受慢生活的固有印象。

古镇的三街中,两边皆是黑瓦灰墙红黄色木质门窗的传统民居。青砖之间用白线勾缝,青白相见,木刻的门窗,暗红色的纹理,窗棂上精致的木刻花纹,细腻含蕴,屋檐下悬挂着红色的喜庆灯笼,门框上贴着一幅幅对联,简单的楹联能让你久久注目。

九巷中,汲水巷是辩识度最高的一条古巷,它可以互通三条古街。爬滿墙壁的各色花草,就是汲水巷的标志。

抬头仰望,是高低错落有致的古旧房舍院落。进入义渡口六号“半隐”的院落,每一件物件,每一个场景,都能看到历史的传承。像是随意而为,却又错落有致,很有多年以前旧宅古居的感觉,隔着历史与现代握手的味道。

三街九巷,依山就势,绿染墙院,既感到有江南的温婉柔情,又有长江中上游山城特有的质朴与洒脱。仿佛此刻你正走在画卷般的烟雨小巷,下一刻你就坐在临江茶楼或黄葛树下露天茶座与朋友喝茶聊天,这就是山城古镇与江南水乡古镇不同的感觉,不一样的地理层次感。

沿着藤蔓缠绕的古朴房舍,踏着有草有绿苔不规整的石梯,来到紧邻老成渝铁路的后街。

老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影响很大的铁路,联通了自古“蜀道难”的重庆成都两个大城市。

大渡口站的白色标牌醒目地竖立着,現存的站牌和站台,昭示了昔日铁路的繁忙。如今成渝之间己有多条铁路新线相连,这条老成渝铁路只有少量短途货运列车,依稀还让人记得昔日的辉煌。

古镇中有铁路穿行,在国内古镇中恐怕是绝无仅有,这是义渡古镇的幸运。

为让古镇与铁路隔开,专门打造了一条艺术缕空创意石墙。

墙上造型各异的雕塑与壁画,再現了古镇乡民当年素朴的生活场景。

不论是挑夫马帮爬坡上坎,还是乡民骑在墙头嬉笑聊天的群雕;不论是肩担木桶欢快挑水的乡民,还是繁华的义渡口码头热闹场景,都在石墙上一一展现。

每一组雕塑或每一幅壁画都原始古朴,在国内古镇很难见到这种有创意的艺术缕空围墙。

尽管这条街商家很少,但亮点是由绿皮火车厢打造的“硬座22号咖啡馆”。这是我看到的国内古镇中,唯一真实的由绿皮车厢打造的咖啡馆。

车厢下,一组组等候检票上车的乘客群雕,或坐,或玩,或购物,或排队等候列车员检票登车,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感到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让人又回到当年乘坐绿皮火车时的熟悉年代,再一次体验那些难忘的岁月。如今也是游人自拍的热点,令人惊讶的是,很少见到有拍照的旅人。

搭乘记忆的绿皮火车,坐在“T22列车咖啡馆”里。车厢内很空很静,只有我与一对情侣,只见他俩含情脉脉的轻轻搅动着咖啡。车厢内恬静温馨的气氛与内心深处的亲切情愫相互感染。

冥冥之中,感到坐着绿皮火车,喝一盅茶,品一杯咖啡,安静地读一本书,车厢咖啡馆是如此宁静,又不乏浪漫。

看窗外绿色的山林发呆时,听到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缓缓驶过,怀旧的感概湧上心里,觉得苦咖啡竟喝出了丝丝甜味。可以说,这种古镇铁路车厢的咖啡馆,在其他古镇很难见到。

向街边铁路天桥走去,桥下空荡荡的酒馆,没有看见一个客人,老板埋头在玩手机。

站在橫跨老成渝铁路天桥上,头上设置有遮风挡雨的天棚,游人可在桥上四处打望。背倚翠绿的山林,两行锈迹斑斑的铁轨从桥下穿过,很有些历史陈迹又不乏浪漫的感觉。

天桥視野开阔,阳光下的古镇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高速、水运交通运输网络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現。

双塔双索面的钢绞线斜拉马桑溪长江大桥,美观的造型,简洁明快的线条,在春阳下闪耀着银光。

桥面上汽车川流不息,桥下古镇却人烟稀少。这条特别适合散歩和骑行的老街,尽管颇具文艺气息,可惜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

来到紧邻天桥的仁义街,也就是古镇的中街,这是一条明清建筑样式风格鲜明的老街。

铺砌平整的石板路,精雕细刻的每扇雕花窗棂;街中如巨伞盖样的高大黄葛树,拾梯而上,就见两扇斑驳的古旧木门,无不显示古镇历史的岁月痕迹。

暖阳斜照着半边门窗和青石板路,墙面爬滿了绿色青藤,在这半亮半阴的悠长古朴老街上,恍然置身烽烟弥漫的当年,依稀听到青石板路上的踢踏脚歩声。

如此幽雅静谧的老街,竞很难看到一个人影,本想拍摄几张有人穿街过巷的照片,结果自然是苦笑着摇头。

往下走,看到“义渡”码头,这就是义渡古镇的起源。名为“义渡口简介”,说明了义渡口及待渡亭的由来,及义渡习俗千年不变的缘由。

据《巴县誌》记载,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长江北岸马桑溪“义渡口”正式设立。在没有机动船和长江大桥之前,免费载人带货过江,这是当年影响很大的义举,因此取名“义渡”口。

尽管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古时沿江的义渡口,到近代繁华的商埠。抗战危急之时的1938年,号称“华夏钢源”和“中华民族钢铁揺蓝”的汉阳铁厂西迁,从武汉搬运到义渡口上岸,成为抗战时全国最大的

钢铁基地,为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军火制造提供了钢铁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钢,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集团,著名的十里钢城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为此专门围绕重钢设立了大渡口区。

古镇离不开渡口。据史书记载,马桑溪“江宽水缓,过江人众,渡口規模居沿江数十公里之首”,人称为“大”渡口,大渡口区由此而得名,因重钢而兴盛。义渡古镇因重钢的整体搬迁后,才开始恢复重建,而后对外开放。

走到“义渡口”码头,大门的两边由红褐色条石和多个石磨组成,门顶是轻简的三扇叠式黑瓦飞檐,典型的巴渝建筑传统风格,既有年代感,又引入現代设计元素。初看简单,细看简洁,其实并不简单,简洁中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

临江有一道石栏,能看到古镇的穿斗房,吊脚楼,这是山城最有年代感的建筑群落。一间间髙矮不一的茶屋铺面,就在吊脚楼上林立。

古镇的人们保留有临江喝茶的习俗,从义渡口候船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己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候度亭保留至今,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古镇连接义渡悠久历史最紧密的标志。

据了解,紧邻的义渡公园开发,规划与古镇渡口历史相衔接。将开发与“渡”相关的八个区域,分别取名渡埸、渡口、渡船、渡桥、摆渡、觅渡、忆渡、游度,还将设计渔民生活展示区,码头文化展览区,以吃江鱼为主的渔家餐饮区。

如果这部分规划在古镇江畔得到实施和完善,可以想象,古镇的渡口文化将会得到全方位展现。义渡公园的看点、游点、吃点都将会在这里发扬光大。

谁都知道,规划从图纸变为現实,还有遥远的距离,以及不可预测的若干因素。何况,現实的义渡公园在古镇背后的艺术山上,要与古镇渡口相连,还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这片景区一旦开发成功,义渡古镇将会发生貭的变化,义渡的传承将会変得名副其实。古镇这盘渐“死”的棋局将可能会被盘“活”,甚至可能重新焕发生机。

凭栏望江,一边是宽阔的滔滔长江,一湾翠绿的江畔林带环绕。临江有开阔的黄白色沙滩,江面的轮船上上下下,时而鸣响气笛,江风吹来一股股清新的空气。

上游双塔鼎立的白居寺长江大桥,独特的水滴造型,广受国内外名众的青睐,包括国家外交部和欧美外交使团的夸赞,己成为重庆网红新的打卡地。

下游是重庆唯一的火车与轮船竞速,轻轨与汽车赛跑的鱼洞长江大桥。

古镇顶上六车道的马桑溪长江大桥,穿古镇而过,是重庆主城内环快速公路跨越长江的现代化公路桥梁。

逛完古镇三街九巷后,跨过铁路天桥,沿着上山的红蓝色步道,登上了义渡公园的主体北园。雕塑家刘开渠题写的郭选昌雕塑展览馆,白色西式建筑屋顶,造型颇具特色,蓝天阳光下不乏独特的艺术气质,可惜春节期间闭馆。

露天广场陈列着各种形态的雕塑作品,临江既有古战场的炮台,钟鼎等历史遗迹。还可细览马桑溪长江大桥及桥下的义渡古镇全景,真可谓山上山下春光景色如画。

横跨兰海高速(G75)的人行天桥,心中怀着种种的难舍与不甘,从南园下山坐轻轨离开惆怅满怀的古镇。

阳春三月,带着对义渡古镇的莫明期待,又专程来到了义渡古镇。

除了沿途的海棠花菊花依然盛开,还有樱花桃花也次第绽放,让灰色调的古镇平添了几分盛春的色彩。

春阳依旧明媚,只是古镇内的游人更少,街道显得更加冷清,青石板街道上,行人寥寥。

露天茶座仍有稀稀拉拉的人在喝茶晒太阳,大多都是本地附近的中老年人。

古镇主街本来就只有五百来米,完全步行,不过只需用二十来分钟。

在与餐馆、茶楼、客栈老板进行的交谈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出内心的无奈,说每天接待不了一个游客,己成为家常便饭。

莫说膁钱,就是前期投入的巨额装修,都表示难以收回,撤离的商家越来越多,以后的招商将会更加困难,古镇的窘迫現状己难以为继。

带着种种忧虑,沿着大(渡口)滨(江)路去到江畔的滑石滩。这里江水清澈,有各种形状的礁石,沙滩的面积很大。巨大的石碾盘,变幻灵动的“石阵”,绿色的江草,这是紧邻古镇的天然游乐场,己隐约看到潜伏着的商机。

当我登上马桑溪长江大桥,往下遥望,桥下的古镇,犹如一片柳叶形灰色扁舟,静静地躺在奔流不息的长江边。

千年的历史沉淀,黑瓦灰墙的建筑,岁月的沧桑并没褪去古镇的柔情,此情此景很有点“长江上河图”的味道。

望着桥下滚滚的江水,上下的江轮给宽阔的江面添加了不同的色彩。

滑石滩,花花绿绿的游人,突兀的礁石群,更是湧动无数的灵感。

如果把礁石,沙滩,石碾盘,江草,林带,打造成纯天然,更宜乐,既能游玩,又能休憩的大型乐园。使古镇与滑石滩成为春夏秋季冬四季都能游玩,那一定是一幅彩色灵动的独特画卷。

桥上斜拉的钢索,桥面川流不息的汽车,一股現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其他古镇难以见到的情景。

仰望义渡公园山顶的银白色建筑,好似又看到洪崖洞吊脚楼雕塑,二者均出自雕塑家郭选昌之手。白色建筑的半个屋顶,在绿色中骄傲地仰望着蓝天。

想到这里,自然会想到义渡公园山顶雕塑纪念馆,弯曲幽深的上下山歩道。如果沿途都设置与古镇相关的雕塑作品,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雕塑步道,又能增添古镇的文化艺术特色。可能会成为国内古镇中独特的艺术景覌。

雕塑,本身就是质感的艺术。其雕塑艺术的人文精神与古镇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自然而然承载以“义”字为核心的古镇码头文化,又能与古镇的传统建筑互为补充,即历史与現实的紧密接合,这种具有雕塑特色的古镇,在全国古镇也是极其罕见的。

听到老成渝铁路传来绿皮火车缓缓驶过的汽笛声,不能不想到共和国新建的第一条铁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現实的启示也是不言而喻的。

怀旧,是大众的普遍心理。绿皮火车如今不能直接用于成渝客运,但它还不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如果绿皮火车从城内每天定时定班载着游客徐徐来到古镇,它不光是使游客重新体验坐绿皮火车的感觉,寻找往昔的难忘记忆,更为古镇增加一道新的沿途风景覌光线。

看到古镇的三街九巷,紧邻的大江,大桥,沙滩,老码头,己成为历史的老成渝铁路,江边精怪嶙峋的滑石滩礁石,绿意浓浓的义渡公园,老重庆特色的吊脚楼雕塑纪念馆,再加上绿皮载客旅游列车,义渡公园雕塑歩道……这种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散发現代气息的天然景覌。悠久的历史与現实的文明交融,独特的艺术与天然景观互补,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与其它古镇相比,有千年历史的义渡口,有眼前宽阔平缓的长江江面,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绿皮火车,有二十一世纪初建成的竖琴般钢铁长虹,飞架在传统巴渝古建筑老街上。历史与現实的反差,新与旧的互相交汇,强烈的反差,使其更具独特的美感。

历史与現实,传统与与現代相依互融,既能体验江南水乡古镇的温柔婉约,又能感受山水相连的豪爽与洒脱。此情此景,唯义渡古镇独有,国内很难另觅别家。

三月的春风,吹拂着脸颊,春阳下竟感到丝丝暖意。

义渡古镇,从开镇伊始的“热”,到如今逐渐的“冷”。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细细捋来,义渡古镇历经了三次更名,这在全国各地古镇中极其罕见。

义渡古镇所在地,马桑溪无法回避。长江本是滚滚东流,但在渡口这里却拐了个弯,改変了方向,形成了一条溪沟。因溪沟周边长滿了马桑树,故取名马桑溪,而后逐渐形成马桑溪街镇。

在此修建的马桑溪长江大桥,即按照地名取的桥名。古镇修复开发后,2017年1月24日开街名称即为“马桑溪古镇”,与历来的马桑溪老镇,新修的马桑溪长江大桥同名。

可能是马桑溪名字不太好听,又缺乏可深挖的厚重历史。2018年6月20日,更名为“大渡口古镇”。大渡口区本就源自义渡,但大渡口好像又经不起“历史”的考证。

仅过了一年,2019年6月,又改名为“义渡古镇”,因义渡口有千年的历史可以挖掘。

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古镇就三昜其名,对古镇品牌培育的杀伤力不可谓不大,对古镇品牌的宣传推广的影响也相当致命。

正因为如此,就连大渡口本地人,对古镇名称的变化,常常也含混不清。有着三千多万人口的多数重庆人更弄不明白,怎么可能让外地游客来搞懂,这可能是决策者、开发者始料未及的问题。

可以说,义渡古镇名称的三次改变,就为古镇的发展,埋下了品牌混乱的隐患。向大众传导出不明确的信号,很难确立和提升古镇的品牌。既耽误了大把的光阴,又增加了古镇意想不到的困难。

始料未及的是,第三次更名后,紧接着就碰上了三年“流感病毒”的巨大冲击。更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流感病毒”三年的影响,倒成了促使古镇走向衰退的“加速器”。

两次去古镇,都分别询问大渡口区本地民众,多数人都对古镇名称讲不清楚。讲马桑溪古镇的不少,说义渡古镇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笼统地说古镇。

正像更多的重庆民众都知道马桑溪长江大桥,很少人知道桥下还有一个义渡古镇相似。

由此想到,江南水乡若干有名气的古镇无不是以地名作古镇名。甚至重庆数十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都是以地名来定古镇名,磁器口古镇就是以地取名,难道不值得决策者们深思?

不少人都曾问,建造义渡古镇的目的是什么?明眼人都知道,义渡古镇是因为以重钢为区的大渡口。因重钢的整体搬迁,大渡口区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要。而马桑溪的江、桥、山、路、滩、绿皮火车、义渡口等多种优质天然資源,提供了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正因如此,开发者怀揣最美好的愿望,投入巨资打造了这座古镇。至于目前这种惨淡局面,也是众人不愿看到的。

纵观市内国内,“一夜之间”冒出的那么多“古镇”。固然与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文化传统有关,与三千年历史的巴渝文化也不无关系。

放眼全国,无论东西南北,只要有老街,有年代,就会一窝蜂的仿旧改造,就会冒出数不胜数的古镇或老街,可这些古镇现状大多都不太理想,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可以说,一些古镇开发运行开初有多“火”多“热”,一旦热闹和繁华褪去,就会有多么“冷”多么“清”。到头来,大众看到的往往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

众所周知,建设一个古镇,相当于是建设一个旅游景区。具有巨大的商业吸引力和诱惑力,且不说镇内的商铺、门面、餐饮、娱乐、民宿、旅社等。古镇周边还可开发不少的房地产項目,更是吸引投资者和民众向往临古镇而居的眼球。

正如义渡古镇,建成投入营运之初,大多认为,还是繁华而闹热的。来游览的民众熙熙攘攘,古街充滿了烟火气息。可惜,好光景没有维持多久,表面的繁华很快就褪去光鲜的颜色,留给古镇的是苍白的无奈和寂寞。

阵痛令人思考,不少人把义渡古镇的演变,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都在探寻古镇烟花散尽的刺鼻味道和遍地碎片。都想在漫飞的硝烟味里,寻找当初兴奋的喜悦。在拾起的碎纸片里,休验如今寂寥的悲凉。

人们从义渡古镇的衰落中意识到,品牌对古镇兴起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品牌,才能使古镇攻坚克难,决定古镇的兴衰成败。只有响亮的品牌,才能聚集丰富的人气,确保源源不断的客流。纵观每一个功成名就的古镇,概莫不是如此。

面对目前义渡古镇的现状,忧虑者众,惆怅风盛行,甚至有人提出“古镇之殇”。换言之,就是对古镇前景缺乏信心。恰恰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义渡的老码头历史,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没来得及讲,也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讲好。

以“义”字为核心的老码头文化,没能很有效的扩散和传播,当然与老码头的深度开发没完成不无相关。也就是说,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在深度挖掘和全面推广上下真功夫,才可能使义渡古镇“起死回生”。

义渡古镇,是开发不久的古镇,犹如一幅正徐徐展开的天然画巻。既要借鉴己经开发成功的古镇经验,又要敢于“推陈出新”,在个性化和特色化上趟出一条别出心心裁的新路径。

正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义渡古镇在深度挖掘历史故事的同时,结合現实,因地制宜,讲好一个个人们感兴趣的新老故事,这是破解当前制约古镇发展的瓶颈。

义渡古镇蕴含的“义”被镌刻在一块巨型园石上,义渡的码头文化本身就是“义”文化的实践和体验。

“义”,文化辩识度高,内涵蕴藏丰富,义薄云天,俠义天下与巴渝文化的豪爽大气正好相吻合,这种精神应得到继续传承。

交通,是制约和影响义渡古镇人气至关重要的环节。至今还没有直达义渡古镇的公交车,直接影响了愈千万主城区民众前往观赏的兴趣,更莫说众多外地游客。自驾游,毕竟大众还没普及,外地游客更是“天方夜谭”。

如果绿皮火车能作为旅游专列,既能缓解到达古镇的交通难题,还能让游客欣赏沿途的靓丽风景。

义渡公园雕塑纪念馆,应成为古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山顶到古镇沿途步道都应有与义渡相关的雕塑作品,正好为川美雕塑家和雕塑爱好者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向往郊外的自然风景,尤其是花田花海,更是人们持久不衰的旅游热点和看点。如果在古镇沿山一带遍植四季相宜的花木,让游客游逛老街的同时,住下来覌赏四季盛开的各种鲜花,徜徉于花海之中,既增添了古镇的活色生香,又使游客常来不衰。云贵的花海热,就是最有效的佐证。

江南古镇,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小桥流水,江上泛舟,拱桥小巷等标志,这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特有名片。但江南小镇因地理位置,很难打造成片的花海,即使重庆磁器口古镇也是如此。

两次到义渡古镇,深感到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不多,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看点更是稀缺,自然就难以吸引人和留住人。如此的恶性循环,古镇前景怎么不让人惆怅。

古镇的开发,应该为市民大众,为远道游客,提供值得来看、愿意来游、尽情来乐、不住不欢的各种现实理由,绝非空洞概念或虚幻想像。

让人们来得方便,游得开心,玩得尽兴,住下愜意。而不只是“跑路游”,甚至“半日游”,这不仅是义渡古镇面临的问题,也值得许多古镇深思,包括己经成名的江南水乡古镇。

据对当前古镇游的覌察,大多数游客受文化、习惯、经济及旅行线路安排等影响,往往是来去匆匆。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古镇历史文化的游人并不多,这不能说不是古镇的悲哀。

能让本地区民众常来不厌,基至不来就盼。让外地游客闻风而来,不来就想。把古镇当作一个必来不可的历史文化加自然景区,不来就心生遗憾的休闲度假胜地,这才是古镇开发的正道。

这就需要古镇既要有历史文化名气,还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作为支撑。而不是靠“千镇一面”的“土特产”,不是随处都能吃到的“地方特色小吃”,更不是东南亚风情的“舶来品”。

即便是中外闻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如果没有区位优势,宣传、文化、旅游的助推,加上多年以来的推广宣传的影响,也很难形成当前的火热场景。

从义渡古镇返回的途中,难说心里的惆怅已消失殆尽,忧思依然让心灵难以安宁,只是滋生了些许新的期待。

走在古镇背后义渡公园的弯曲山路上,浓密的树林遮挡了春日的阳光,沿途都显得清幽,正好让我在一程又一程的途中静静地思考。

走在石步梯上,嚓嚓的脚步声,踢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今上下而求索”这两句《楚辞》“离骚”中的千古名句,顿时感到有一种醒悟。

登上山顶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憋着劲蹦跳出来,洒到了石径,树梢,草地和屋顶上,也照耀着我的全身,浑身感到舒爽。

雕塑纪念馆广场,遥对着马桑溪长江大桥。抚摸古铜色的炮口,似乎在述说着过去的烽火硝烟;眼望马桑溪长江大桥的斜拉钢索,像一根根银色琴弦,弹拨起春之声的忧思乐曲;身旁的紫玉兰花,似褐红色的彩笔,书写跌宕起伏的淡淡愁绪;跳动的心,如冲破闸门的潮水,奔湧出一些奇思异想。

五彩斑斓的春色,竟如此撩拨着我的眼球,使我不平静的心如一匹匹飞奔疾驰的烈马。踏踏的脚步声,掠动了面朝大江,春暖花开的璀璨春景。

原来,我是如此的牵挂义渡古镇,会让你为其乐而乐,为其忧而忧,更会从心底滋生如此多的莫明惆怅。

我以为,闭上眼晴,就可以不再思念义渡古镇,可愰忽之间,滿山遍野晃动的都是你的青石板老街,雕花门窗的身影,脑海里总是闪耀着对你剪不断的忧思。

否则,我怎么会反复来到古镇,就像是探望自己的至亲。即使捂住耳朵,耳畔还是会萦绕着车厢咖啡馆内喝咖啡,黄葛树下喝茶聊天,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各种声响。

走到山顶,义渡公园广场的一组组雕塑,似一个个炸裂的鞭炮,漫飞的光焰触发了起伏不平的思绪,大脑顿时就像触电一样,奔涌进一股股春风,味道感到是那样的清新。

花,是春的心事;云,是风的心事;雨,是天空的心事;义渡古镇,你就是我难了的心事。

如果多情的春风,能把长江中上游沉睡千年的义渡古镇重新吹醒;假如柔柔的春雨,能洗去遮挡在你脸上的尘埃。春风化雨的神奇,能让你亮出美眸,揭下罩在身上的面纱,看到你纯真可爱的曼妙姿容,让你再次顾盼生辉。那是上天的眷顾,更是大众的期盼。

身披淡淡的夕阳余晖,走在弯多林密的下山路上。身旁的粉红桃花瓣,不时拂动我的脸頰,泛起清淡的花香。

忧虑惆怅的心,己慢慢安静下来,正如夕阳在义渡公园翠绿的山林渐渐滑落。

让我牵挂让我忧的义渡古镇,你的身影一直如影随行,伴着我在山路行走。如春雨的细线,温柔地穿越时间,把忧虑系在一起。尽管山林相隔,却难掩内心的牵挂和眷念。

路途中,任由忧思一路蔓延。我深知,让我难以心安的还是义渡古镇。

即使脚行山路,心又仿佛走回古镇的石板小巷,感受到那似水年华的温柔。手又触摸到那一个个雕花门窗,那些不曾被时光遗忘的往事,又一一浮现在眼前。

时间,尽管冲不淡牵挂的酒;山高,难以掰开忧虑的手。这种忧思的滋味,就如喝了一大怀冰水,要用很长的时间流成热泪,才能把心窝暖热。但我深信,莫道浮云能蔽日,雾尽风暖终有时。

一缕缕春风,从山林中吹来,搅动起滿腹的思绪,让我的额头感到凉爽;一片片轻轻飘落的桃花瓣,能卷起掉落地上的忧虑,使我积存心里的忧思随花瓣飞远。

路,在脚下延伸。心,在花红树绿的丛中穿行。

空气中,不时能闻到路旁栀子花往复循环的香气。花香伴着忧思的旋律,在空气中漂浮缭绕,仿佛每个音符都带着谈淡的热望与期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词,像一把梳子,让我在下山的行程中,开始梳理思绪的乱麻,以便从中牵理出一个个头绪。犹如忧思的雨滴,能化作阳光照耀下的晶莹露珠。

当坐在回家的轨道列车上,出神地看着窗外,天边晚霞的颜色,己由橙红渐渐变为浅黄。

我想,当新的黎明开始时,朝霞是否会由浅黄慢慢变为橙红。

      2024年4月1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