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道正的头像

熊道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7
分享

千年古渡焕新彩

浩瀚长江,浪淘尽千古风流。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在千里京九与万里长江的交汇点上,雄踞着一座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悠久古镇。这就是鄂东最偏远、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黄梅县小池镇。

这座依江而设的古镇,千百年来饱受水患,荒凉贫瘠。尽管与古城浔阳一衣带水,却默默地隔江相望。长江天堑是那样遥不可及,难以逾越。古镇一直在苦难中煎熬,在沉默中蛰伏。随着移民的迁徙,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也慢慢地有了船、有了渡口。开始了长江南北的横渡、开始了从古镇走向世界、开始了人文的来往、开始了贸易和农副产品的流通。

青石铺成的台阶,砂石垫就的便道,数株杨柳,几叶小舟,这就是小池最早的渡口。茂盛的水草,起伏的芦荻,摇曳的蓼花,起落的水鸟。拍岸的激流打着旋涡发出轻轻的呐喊、推珠滚玉在渡口滩头涌起一条蜿蜒的“雪”带。

那时要看天摆渡,只要稍微有点风浪就不敢过江。即使是风平浪静也基本上是一天一趟,早饭后过江,中饭后返航。橹声咿呀,一点白帆在波浪中出没,人们用血泪、用生命维系着长江南北的往来。偶有上到武汉重庆、下到南京上海的大船停靠,随着纤夫“哼哟、嘿哟……”的号子,传来外界的商品和信息,捎走本地特产和民俗。

“行船跑马三分命”的俗语,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说到极致。莫看眼前江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说不定船一驶离渡口就风云突变。骤起的风暴、如山的浪头把渡船推上波顶,抛下浪谷,排空的巨浪张牙舞爪地吞噬着江面上的一切。恶浪沉舟,千年古渡见证痛了失亲人、面对滚滚江流化纸悲号的惨剧。

三省通衢为兵家必争之地,千年古渡扼南北之要冲。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当黄冈军分区得知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18军162团,在政委翟寿亭率领下,是夜从安徽望江渡江到湖口县的流泗。再由此步行到湖口渡过鄱阳湖越过新港向九江挻进。在三里街与国民党地方武装遭遇,得胜之师,锐气正盛,很快把阻击的敌人击溃缴械。于当日上午7时从东门进入九江城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团长马启春率14团二个连和13团政治处主任张仲的1个营从小池的古渡口渡江增援。英雄的小池儿女踊跃地捐木船、献铺板、扎木筏、当舵手。一声令下,百船齐发,抢渡天堑。当快要到达彼岸时,战士们摩拳擦掌,激动不已。九江城顺利解放了,一城的歌声,一城的欢乐。功不可没的千年古渡,以冲天的豪气,写下中国解放史上辉煌的一页。

时代的突飞猛进,那古老的渡口己经难以承受历史之重。自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到1993年1月16日九江大桥在古渡口建成,中国此时己是八跨长江。大桥全长7675米,不仅是90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量最大、而且是世界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双线的钢桁梁大桥。京九合九铁路在此合璧,长江天堑己变成了通途。她既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又为十里新城增添一景,成为小池最引人注目的旅游亮点。

长虹飞跨,南北对接,火车汽车的长龙在古渡上空飞越,轰隆地荡起一天激越的音符;七十年代航运公司两条往来穿梭轮渡的汽笛,早被大桥上滚滚车流的喇叭声淹没。凭桥槛远眺,碧水如蓝,波光粼粼,百舸争流的长江美景尽收眼底。放眼北望,在沼泽荒滩中涅槃重生的小池,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高楼栉比,街道结网,条条公路车马腾骧,使人眼花缭乱。南望锦绣庐山峰峦叠翠,东眺莽莽雷池烟波浩渺,頓觉天宽地阔,心旷神怡。夜晚,长江与银河辉映,大桥上的灯火与天空的星光衔接,车灯似流星闪烁,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一位路过的墨客,对千年古渡焕新彩有感而发地赋诗一首:“奔腾不息向东流,潮涌狂澜浪白头。时有暴风摧大坝,陡然骇浪毁兰舟。滩涂别听寡孤泣,雁阵常闻客旅愁。喜看长虹飞古渡,终将天堑变通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