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你好,我是爸爸。和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爸爸一样,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我暗自下决心,想为你做些事情,可终究因为懒惰,我也只是想想而已。不过,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去完善,我想你会对我有信心。作为一个孩子,我也曾给你爷爷和奶奶带来过信心,而且不止一次。
几年前,你还未学会走路时,我为你写过一封信,与其说是给你写的,倒不如说是给我自己写的。内容不外乎集中在: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我该怎么培养?坦白而言,我从来没有过女儿,我也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的经历,我当时有些措手不及。情感无法宣泄的一个晚上,我提笔和你说了我的心内话,但都是真实的。况且,你有所不知,我曾经有个妹妹,一岁多的时候夭折了,后来就有了我弟弟,你的叔叔。这些年,我母亲一直没有放下过,我从她的言语中能感知到。你的出生,我能看出我母亲、你的奶奶,额外得开心,她老人家终于可以有寄托感情的人了。这让我想起哈萨克民族有个传统,大儿子的老大如果是个男孩子,名义上要过继给其父亲,也就是孙子给爷爷当儿子,这个孩子仍然是其爸爸的儿子,但同时也是其爸爸的弟弟。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非常有意思,但同时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家族子嗣、门丁繁荣兴旺的一种善念。
毫不夸张地说,这世间没有什么过得比时间更快了。转眼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留给青壮年的时间也逐渐缩短,而我感觉好像刚大学毕业没有几年。所以,这就是想象和现实巨大的差异。我的女儿,现在你也步入了小学。转念回望,这几年的每个清晨,我和你妈妈牵着你稚嫩的小手,你像一只欢呼雀跃的蝴蝶扇动翅膀,去上幼儿园。延时班的音乐声升起后,你总抱怨我来得太迟,别的同学家长接园都很早。每次你嘟囔小嘴,一脸不情愿的时候,我心里窃喜,这是我们之间的一种幽默,一种交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是不是让你印象更深刻?你是不是想让我多做一些事情?对了,孩子,不,与其说你是我的孩子,还不如说你是我的客人呢。你18岁就要上大学,我估计你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毕业后,如果你不在我的城市,亦或是成家后远离我们,咱们一年之中见面的次数寥寥可数。据此看来,我现在还能不创造条件让你嫌弃我?你认为的纠结,我反倒觉得我在爱你,很用心的那种爱。
有些作家为孩子写了许多信件,记录孩子们的成长,也算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我一度也想给你多写几封信,奈何缺乏足够的勇气,一来怕自己不能够真挚地表达情感,其次也不知道你是否喜欢和适应这种沟通方式。回头一想,我可能多虑了,人活着,就要顺其自然,感情可以自然地流露,表达欲也不能被压抑着,用合情合理的方式来呈现,你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孩子,你不要有压力。这次写信,我只想借用课余时间与你分享一些我工作、生活中的感悟。或许对你有用,或许若干年后对你有用,但至少是有用的。我就简单谈几点。
学会宽容。自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上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我原本单纯而单一的精神世界被复杂而周遭的环境肢解了,越是自己不想接触的人和事,越会天天绕在我周围,迫使我喘不上大气。越是认为美好的事物,周围人反应得越糟糕。让我一度认为,这个世界还好吗?其实,时间长了,深入接触以后确实和之前了解得有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信息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不足带来的,总之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在陌生的环境,要处理不熟悉的业务,这本身就是“小马过河”理论,躬耕实践是唯一的方法。时间长了,个人能力也就提升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门课程叫做《企业战略》,说的是企业基本战略要靠差异化、聚焦和降低成本来实现。所以说,要学会把主要的精力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一旦过分臆想和猜测,人会变得敏感、焦虑,心态失衡,陷入到自己的思维怪圈,最终让自己举步维艰、身心疲惫不堪,而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太大的变化。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对待人和事,也是不理智的。
建立沟通。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参加工作以后,愈发觉得沟通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一样重要。这种沟通表现在:你的普通话是否标准?你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对方很清楚地明白你的意思和意图?你平时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同龄人,你是否和中老年人,或者低龄儿童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降低因为代沟而产生的不平衡性?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通过较高的沟通效率处理矛盾和冲突?我周围不乏有家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在社会上有很多专门教演讲与口才的培训课程。于我个人而言,我从没有刻意地训练过口才,但在一次次的演讲、讲座和公开活动中水平渐长。究其原因,我想无外乎以下几点。第一,练好普通话。我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本身属于文学专业,对母语和表达有着更深地理解。加之我结交了传媒大学读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他们每天早起都要练专业基本功,提高说普通话的专业程度,在传媒大学的校园里,你时常能够看到播音系的同学们起个大早,手持一份报纸,或在校园里的小广场上,或在操场的角落里,一遍遍地高声诵读新闻播报,纠正发音,强化说话咬字的准确性。于是,我在经过一段时间地模仿练习后,去北京西三环附近的首都师范大学考取了普通话职业证书。第二,输出的本质在于积累。出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考虑,我经常要做大型讲座,为同学们讲学习方法、生涯规划、升学考试和专业解读,为家长们分享育子经验,动辄成千上万人。上台的时候,我也紧张,我也心里没底,我也怕效果不好而饱受争议。但绝大多数时间能够迎来听众的赞誉,甚至有人后台问如何能够达到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实话,我很茫然,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但仔细想想,还是这些年来,在专业领域大量的学习、练习和积累。有时候为了ppt上的一张照片,我能够跑很远,去当地博物馆拍张实物照片;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我能花好几天时间查阅资料;有时候为了寻找思路,力求相同内容不同的讲法,从而让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大家产生共鸣。我阅览同一个内容、多个不同版本,甚至驱车与不同专业领域的工程师、专家聊一个下午。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写散文。往往读完一本或者几本书,我才能从凌乱的思路里,从众多的材料里,从多样的体会和理解中,剥茧抽丝,形成一个闭环,最终完成一篇文章。往往这样的文章,我隔几天阅读,还是不满意。所以,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我信手拈来,提笔成文。说实话,太难了,这中间的辛苦和不易,只有亲身参与者才有发言权。再回过头来谈语言表达,诚然,有了这些积累,我在讲课时滔滔不绝,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说完。我知道,其实我解决了两个问题:学懂学会和熟悉。因为我太熟悉了,随便说,亦可以随意发挥,还能讲得有声有色。
务必谦虚、自信、达练。女儿,我想写这部分内容,源于我最近几年的体会。我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其实心里特别没底,因为我从本科的文学类专业转到了研究生阶段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很多科目如数学、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理财、保险证券、财务会计、大数据及数据分析、供应链等科目都没有学过,这些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本科学习过的内容,而我在这方面完全空白,所以知识的不成体系,让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复试和接下来的学习,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加之复试中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足够开放性,涵盖企业管理、工作经历,除了考察专业知识外,更多关注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一刻,我像一条离开大海许久的鱼儿,一气呵成,回答的条理清楚、游刃有余,最终高分通过考试。结束之后,我一度将微信签名改为:谦虚,自信。如果要再加一个词来形容我近几年为人处事的收获,我想还有达练。的确,这些年我见了太多了专家、学者、教授和各行业的精英、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家,我发现这些人有个共性,那就是无比的谦虚,问起人家的专业领域,他们总说:因为做的久了,多少知道一点。而且,有一次在和一位长者聊天的过程中,他更是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我们人类本身来说的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我们太渺小了。连施一公都说,我们对已知世界的了解才不过世界、宇宙总和的4%。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见过世面的表现,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一种工作和生活态度。只有自己谦虚了,才能越发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世界大着呢,连我的导师都说,今年无论你遇到多大的事儿,明年来看都是小事儿。所以,我们要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到做有意义的事情当中去。这我就要提到自信了,我们生来不是人人都很自信,自信的基础是源于对已知事物的熟练程度。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好,他就很自信;有人擅长公众演讲,他也很自信;还有的人事无巨细,专业执着的做事态度赢得大家的赞赏,这也是一种自信。重要的是,我们要干成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质量、有保证,自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否则,我们每天要面对无数个让人头疼的场景。最后一点,我想谈谈达练。达练,按我理解就是活得通透,可能只有上岁数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经历极其丰富,他也有着豁达的生活态度,认准一个方向,盯着一个目标,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收获,管他成功与否,成功了有收成,失败了有经验,横竖都是一个赚到了。
勤俭节约和避免浪费。女儿,如果你问我:假如不节约,造成了浪费,我们是不是就一定生活不下去?我一下子就被你问住了,稍后我会很肯定地回答:不会,而且绝对不会。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国家有超过14.4亿人口,每年有很多资源都不够用,比如电、淡水、各种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甚至粮食都不够吃。再说我们整个地球的人口,超过了78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每年春运季,北京西站单日最高峰旅客发送量接近20万人,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有一年春节我回家的时候,由于旅客众多,我全程被汹涌波涛的人流推着、架着流入客运排队口,但凡有身体羸弱的旅客,恐怕会发生危险。可想而知,这么多人口,加上人为对环境大量肆无忌惮地破坏,我们的地球还能撑多久?今年(2023年)夏季最热的时候,我感觉人都快被烤化了,从来没有这么热过。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咱们这一个个的小家庭,如果不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我们没有任何能力抵抗经济或者其它不可抗力带来的由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引发的灾难。我和你叔叔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终我们都读到了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学历,回过头看,我母亲的勤俭节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两个场景,我终身难忘。一是,我们原生四口之家,母亲为了避免浪费,我记忆中总做三个人的饭,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母亲都吃馍馍,我小时候一度以为母亲真得喜欢吃馍馍。二是,我小时候,凡是家里的废铜烂铁、破旧家具、纸箱盒子,母亲都收起来,积攒多了就会卖掉,去市场买几斤牛肉为我们打牙祭,那时候一斤牛肉7.5元。母亲常说:“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肉。”直到现在,每次我看到饭桌上有米粒,我都会捡起来喂进嘴里。咱们家庭成员吃完饭,碗里都很干净,这一点我也很欣慰。
没有绝对好的学习方法。孩子,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我周围的家长,包括孩子都认为,想要考好,成绩名列前茅怎么就那么难?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帮你梳理一下学习的本质。前段时间,我去图书馆报告厅做讲座,谈到学习本身,家长们整齐划一地抱怨孩子学习薄弱,没有较为明显的好办法。于是,我问了家长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让家长们回到中学时代,你能否考取一个比过去更好的大学?”结果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点头,甚至有人说:“那肯定能!”为什么?因为家长们离开学校后,经受了社会中的几十年毒打,回过头来,终于承认:学生时代,他们学习薄弱的主要内因是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上,也就是假努力、不学习。所谓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都是搪塞之词。女儿,拿高考举例来说,出题的难度比例为3:5:2,30%的是基础题,课本上能找到的那种,50%的中等题目出现在你们的课堂和老师多次强调的习题中,只有20%的难题才需要动脑筋推敲、仔细理解、发散思维。换句话说,能够考到总分的80%,国内排名前20的大学挑着上,而且会被好专业录取。这些年来,学校知识带给我的技能、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让我有着长足的进步,至少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糊口和赡养家人。实力永远是尊严的资本。自打你出门的那一刻起,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是否家财万贯。相反,你即使拥有一切,这都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社会的游戏规则只认个人水平、实力。高学历带来的是思维和方法。什么都不要想,学习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提高学历就尽量提高。
人与人的差距在于眼界。现在有一个很时尚的词汇:认知。大家都在谈认知,做生意的人说,提高认知你就能在直播间卖出更多的货;搞家庭教育的讲师对家长说,你要提高认知,从而更好地放平自己的心态,高质量的教育孩子;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被告知,提高认知的关键在于科学化的种植,高端农业和无土栽培才能提高产量。总之,仿佛每天不与提高认知的人交往,你就被认知计划掉了。但我想谈谈更为时尚的一个概念:眼界。我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西部偏僻且落后的小县城,从小到大我们县城诺大的地方不过三万人口,家长和学校老师只知道让我们努力学习,但他们都不是特别确定,如果考上好大学到底能做什么?因为我的童年经历了工作包分配和后来不包分配需要考取公务员的阶段。既然这样,考取地方性的大学和清华北大并没有多大的差异,甚至在地方读大学更有优势,至少对当地环境熟悉啊。虽然那时,我买的大部分课程复习资料封面都写着走向清华北大。彼时,我很茫然,没出过省,没去过大城市,不知道兰州牛肉面到底多少钱一碗。我倒觉得中国人民大学是不错的大学,因为我花了三毛钱在只有一间房大小的县城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证,《平凡的世界》来来回回看了不少遍,我才发现父亲说的都是真的,他小时候真有那么穷,长大后考到外地就一定别回来,外地人多啊,要饭也是顿顿不重样儿。抑或是中国人民大学里面带有“人民”二字,那就是老百姓的大学,靠谱的大学。最初我还不信,刚有网络的时候,腾讯聊天工具也才叫OICQ,那时候网吧风靡一时,每小时收费2元,于是我让长期网吧包夜的同学带着我,用他的账号我查了查,果真有一所大学叫“中国人民大学”,就在北京。从那时起,我对人大的感觉出奇得好,想着以后最好能考进去,我最终却考上了它旁边的大学,而我万万没想到,大约二十多年后,我却和人大读研究生的一位新疆籍的女同学结婚了,当然,她现在是你的母亲。如今看来,所谓我的认知,也就是从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开始,逐渐开始提升了。我第一次到北京时,还没下火车,就听到列车广播: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就要到了…… 北京太大了!楼太高了!老家县城供电局的五层楼与其根本没法比。尤其我的大学老师们,都是清一色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回来的博士生,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更多在努力拓展我们的视野,我们有位现当代文学课老师,也是位诗人,名叫张枣,旅居德国多年,后来人才引进到学校,给我们当老师。毕业之后,我才知道老师在现当代诗坛的影响力多大,堪比顾城和北岛。在校期间,我竟然逃过他的课。再后来,凭借着扎实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加之外语的加持,我这个没坐过飞机的人,第一次坐飞机就出国了,我的实习在卡塔尔世界杯的举办地多哈,后来辗转多个国家。工作间隙,一路又到南京、广州、上海、杭州、香港等地,访学且做了多年管理层。接近2020年的时候,你爷爷病重,我举家回到了故乡,如今已是几个春秋。这些年来,我感恩遇见,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见识。学习是一种见识,工作也是一种见识;去985大学读书是一种见识,参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活动也是一种见识;跟专家学者取经是一种见识,与同僚激烈地讨论也是一种见识。总之,还真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见识或者眼界真正重要的地方在于:第一,只有见过,大脑中才有基本概念,思维才有各种意识。第二,见识和眼界有时候是一种方法论,见得多了你就自然而然会了。第三,重大的机遇都在大量的见识中自我孕育而生。当然,见识和眼界还有很多优点,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生命的长度是确定的,但其宽度和厚度无法预知,那就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体验中去吧。努力学习英语,有机会去外面,多走走,总是好的。
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是一个大的概念,宽泛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有意义和没有绝对的没有意义。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要解决一些困难,实现一些理想。小时候的生活比较单一,能吃饱,但吃不好。工作能够挣钱了,天天吃得比过节时候还要好。为了满足生活的便利性,买辆车代步,买个房子居家。为了体现知识分子的风度,每天穿戴整齐,斯文不乏浪漫。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些或大或小的目标,都是物质性的、阶段性的,如果你持续努力,很容易实现,但是实现之后,接下来的生活质量及其匮乏,虚无缥缈,没有任何意义,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没有任何指望。难道后半生的生活就这样消耗殆尽?不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寻找了很久。后来我发现,人们真正应该寻找的生活应该与保持健康、提高精神需求相关。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于是,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提起毛笔,跟着书画院的专业书法老师学习书法。同样是这个年龄,我跟着专业的声乐老师学习歌唱,随着认知的提高又多了个爱好,而这种爱好和兴趣带给我的知识,我在给家长们讲课的时候又用到了,这叫知识的迁移。我读书写作坚持久了,也有一些积累和沉淀,后来加入了作家协会,从文学爱好者逐渐成为了一名较专业的作者,并且得到了专业作家和评论家的指点,进步很快。这些发表在书面和网络上的文字都能够长久的被保存、留下来,我仔细一想,实在太有意义了。试想一下,两个暮年的富翁在街头偶遇,他们开口绝对不问对方手臂上的表能值多少钱。相反,他们的后代如果读到其中一个富翁发表的文字,欣喜地说道:“这个作者是我爷爷的朋友。”因为,物质到一定程度并不会增加人们的寿命,只有有质量的精神生活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展人们生命的宽度。再比如,有次我在一个小餐馆吃午饭,进来几位穿着制服的军人,他们是旁边军区医院的医生,我吃完后悄悄地为这几位医生付了钱。临走时,我对老板娘说:“请帮我转告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这件事过了没多久,我和一个小兄弟驱车回老家,老家突降大雪,路面打滑,行驶到山路转弯处,车轮陷入了路边被白雪覆盖着的水沟里,我们都比较着急,想尽了办法却仍然没有驶出阴沟。这时,旁边路过一辆冷链运输大车,司机是个小伙子,停了车后跑过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不一会儿,周围聚了很多过路的人和车,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帮我把车硬生生地从泥沟里抬了出来,而后四散而去,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小伙子和周围人的名字,与我同行的小兄弟感动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在想,是什么让我们拥有如此的好运气,有一天我想明白了,或许之前我做了好事,帮助过他人。这就叫因果,或者是轮回。所以说,成长的意义在于礼让,在于成就别人,在于获得他人的尊重。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和不违反道德底线,你自己又很喜欢,不影响主业,属于积极向上的活动,你就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去体会和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做时间的朋友。女儿,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富有竞争性的时代,周围人不乏流露出焦虑的表情,或为家庭收入,或为培养孩子,总之,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每年有约11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家各想奇招,有的奋力考公,有的进入企业,还有的继续深造读研,甚至读博。也有一些人,被视为社会的宠儿,他们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对比来看,我认为他们做了时间的朋友,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究其原因,首先,他们找准一个方向,紧盯一个目标,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最后的爆发力令人惊掉下巴。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很多人乐于听我的讲座,有些人羡慕我在教育领域的一些小成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我一干就是接近20年的积累。我讲课人数最多的时候接近一万人,但是你可知道,我曾经有次上课,才来了一个人。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台下的女生抬起稚嫩的脸庞问我:“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那一刻,我决定,我一定要坚持。第二个例子,很多家长和学生问我,背单词的方法是什么?女儿啊,背单词有很多种方法,但又却没有一种方法,因为当词汇量逐渐增大的时候,那些又难、又生僻、又连汉语意思都看不明白的时候,哪有什么方法,我曾经一度在抄写单词,背单词起步就是50遍,但当你背到30多遍的时候已经烂熟于心了。所以,学习的起步阶段在于,你要把心思用上,拒绝假努力,让数量最终决定你的质量,前期你觉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你的量还是太少。没有更少,只有最少。其次,做时间的朋友,不是让你死读书,一根筋地去工作。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如,你要练习口头表达能力,你每天纯粹地练习普通话效果不一定好,你还要加大阅读量的训练,并且要加强写作练习。因为只有写好,才能说好。换句话说,有人问我练习英语听力的方法,我先建议他练习英语阅读,只有读懂,才能听懂,听力只是调高了倍速的阅读而已。再者,做时间的朋友要求你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体的、深入研究的事物当中去。我见过太多的人今天做做这,明天干干那,到头来仿佛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细化和深入,反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最后一事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可能会听到有人信奉这句话:选择大于努力。我认为这句话理论上来讲是对的,但你不知道究竟选择什么,到底怎样选择,所以更应该与时间为伍,边走边优化,在横向和纵向内容上发力。比如,你将来数学特别好,你就以数学为依托,继续学习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或者干脆就学习数学的精细化科目如应用数学、统计学等,这种方式叫纵向或者垂直学习。如果你没什么特长,但是你喜欢卖东西、擅长推销和销售,那你就一门心思的学习和研究市场营销,工作后发现市场营销不是一个理论和概念,也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能力,如果你具备极强的销售能力,你将来换工作只需要销售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罢了。耐心一点儿,这些都是长时间坚持的结果,如果暂时效果不明显,你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只要机会来临,你就抓住了。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的努力不够,应该有拼命的那种努力与坚持。最后,做时间的朋友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时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加倍珍惜时间,如果浪费时间,一定会受到时间的惩罚。珍惜时间的具体做法,按照我的经验,我认为凡事尽早去做,并且按时完成。时间久了,你的个人素质也就提高了,并且做人做事都很高效,这一点很难得。
广泛而深入学习。女儿,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我们都需要持久性的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我从业这些年以来,从一名老师过渡到产品经理,也干过营销总监,管过人,写过文案和项目计划,负责过教育类的产品研发,做过校长。但我间歇性的感觉到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且知识不成体系,不系统。比如我当校长的时候,要负责运营和看到学校的营收,我发现自己欠缺财务管理的知识,于是我开始学会计,研究管理会计,从而看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大财务报表,同样我才能理性地知晓学校财务运营的健康状况,哪里还有问题,这些都能从财务报表里面反映出来,从而为我们的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你可能要问,我不是强调一门心思钻研一个方向吗?怎么要横向地懂这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女儿,这些知识构成一个大的体系叫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可以不去干具体的事务,但是我得懂其基本内容和运行规律。好比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做完各种检查,心内科的医生主看心脏,但他同时得告诉病人,其它并发症应该去找哪个科室的大夫治疗。尤其工作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即使你是一个工业工程师,负责生产,你业余时间也得考取各种证书,甚至要练习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你要进行阶段性汇报和年终述职,或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我周围时常碰到复习考公务员的人,一考就是好几年,怎么都上不了岸,焦虑地怀疑人生了。我再仔细一看他的写作能力,只能说无法直视,究其原因,我想是若干年前,甚至是从上高中就不愿意学习语文造成的,这种缺失到了社会中暴露无疑,每每受挫,之前欠的迟早要还回来。你看一门叫作《申论》的考公课程,一共五道题,都是写作,考察的就是你归纳总结材料,从而写出来的能力。尤其最后一题,就是一篇高考语文作文罢了,高考结束后,你以为万事大吉了,没想到转了一大圈,最终又回来了,你逃不掉的!
大机会源于小事物。女儿,你知道吗?我一路走来太艰辛,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我也想成功啊,而且我想早日成功,动静更大一些。但命运仿佛在跟我下一盘巨大的棋,生活和工作总是起起伏伏,令人惊心动魄,偶尔后背发凉。在这期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我,推着我往前走,让我做一些在别人看来没有经济价值的事情,我也说不出原因,但我总间歇性的觉得,我现在做了,具备或者掌握了这种能力,将来某个时候,一定会用得到。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判断力,随着知识储备的提高,我就有这种意识,这样说我也承认。比如我在业余时间练习写作、书法,到现在仍然坚持背单词,同时学习经济师课程。随着我的中文功底的提升,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加上那些我背了无数遍、已经烂熟于心的单词,有一天突然发现我的英文写作课讲得特别好,同学们非常爱听,其他老师需要花一节课讲清楚的内容,我一句话就能让学生们收到醍醐灌顶的反馈,甚至满分作文层出不穷。彼时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不是已经学满了,学够了,而是千百遍地重复学习,这是打下的基本功能够陪自己走完一生。另外,因为学习了经济师的课程,我系统性地懂得了企业管理和运作的知识,在分析了大量的企业运营案例后,我甚至能很轻松地读懂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通百通。而且,更为神奇的是,我还能将企业管理的一些概念、原理、公式、工具用到教育教学行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在产品开发等领域的能力。女儿,你知道吗?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我平时也见多了特别厉害的人。反观自己,我们和这些人的差距实在太大,只能望其项背,原因多种多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我们读书不够努力,我们出生贫寒等等。但有一点我能确定,就是在这个充满着投机主义的环境里,那些成功人士往往前期做了一般人根本不屑于看一眼的事情,他们通常用了很多笨办法,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努力,铸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真才实学。在所有人都找方法的年代,我们更要沉下心,夯实基础,才能走遍世界都不怕。有个竹子原理,说的是竹子在幼年期生长得很慢,每年才长高几厘米,但在五年以后,每年可以长高好几米,原来最前面的三五年,它们一直在扎根,根扎得很深,后期才能长得很稳。人类也是一样,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定不能贪图方便,迷恋享乐主义,你要知道,社会中竞争很激烈,你的放纵只能让你的对手少一份竞争压力。暂时的小聪明,会酿成今后的大错误。
持续深入发展兴趣。女儿,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让我们的身心愉悦,我们的心智和身体得到放松,培养一种或者几种兴趣是必要的,少而精,并且长期坚持下去,20岁左右的时候,你曾经看似无心培养的兴趣,已经让自己在该领域成为专业人士。你喜欢绘画,我看得出,你对绘画的热爱是出于理性的想象力,我为你找了专业的机构,准备陪你一路坚持下来。你现在的年龄,从创意画开始学习,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增加素描和水彩的学习,同时练习毛笔字,因为画画和写字是不分家的孪生兄弟。到十五岁左右,就进入专业的国画和油画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成为专业画家了。想象一下,人的一生,能够培养一个爱好,并且十分专业,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你要知道,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绝不仅仅靠工厂转动的机器,而是融入了大量艺术家的活动,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从而创造美,抒发和表达家国情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就一代代传承下来了。相反,我周围很多家长急功近利,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有天赋,给他们一股脑报了很多兴趣班,时间久了,孩子疲惫了,家长也坚持不下去了,徒增了没有必要的家庭矛盾。当然,我不否认天赋一说,但我认为所谓的天赋没有量化标准,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有天赋,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更多的只是拥有普通的智商,健全而独立的人格,这就够了。毕业、成年之后,能给社会做一些贡献那就更好了。所谓天赋,依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扎实的基础之后,在专业学科上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如记忆里、理解力、表现力、想象力等复合型能力,才叫天赋。而我们大多数人看到和理解的天赋,只是因为我们思维定势或者局限性造成的假象而已。具体理解天赋,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有少年班,经过考核能够入读这个班级的孩子,他们从小记忆里和理解力惊人,往往小学就能学完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国家经过测定评估,对这些孩子专门培养,从而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国家的专门和专技人才。这样看来,我们都是普通人,而且太普通了。所以,我经常对你母亲说,请考虑清楚我们家长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才?如果不能,请放过孩子,也就是放过我们自己。另外,我想和你讨论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兴趣?好奇心又是什么?我的探索告诉我,凡是有驱动力的原始动力都是由好奇心所致。比如,我去报班学习书法。坦白而言,我对系统的书法知识一无所知,老师前半学期一边讲理论,一边教我们从写篆体开始,起初我没有多大兴趣,纯粹奔着好玩,看着复杂,好像能够体现学习者的水平,让外人看来有种很厉害的感觉。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愈发觉得篆体是其它常用字体的基础,写好篆体,练习其它字体就容易多了,而且篆体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有种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首先得从背单词开始的感觉。诚然,这种好奇心驱使我坚持了下来,而后,随着我书写水平的提高,我逐渐爱上了篆体,还专门买了一本篆体与简体字对照的字典,深入地研究篆体书法。从我的经历不难看出,但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一般都是自己已经热爱的事物。比如,有人喜欢吃羊肉,那一定是因为好吃所致。这就不难理解,我们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孩子学懂学会,保证成绩的稳步提升,才能让孩子真正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基础薄弱的科目,肯定没有兴趣,因为没有人愿意早起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首先提高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因为有了兴趣,才去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兴趣要有耐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阅读和写作是好兄弟。女儿,人的一生需要学会和具备多种技能,为生活,为工作,也为处理矛盾和争端。工作十多年以来,在知识技能方面,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我还未参加工作的时候,思维受限,总觉得写作是针对特定人群如办公室文员的要求,诸如工程师、医生、领导干部、教师、警察等特殊职业和职位,并不需要较多的书面表达。毕业之后才发现,人人都需要用书面语言交流,即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员工述职需要写报告,开会需要写会议纪要,医生需要写病例,给政府建言献策提意见需要写报告,工民建施工需要口头和书面汇报项目进度,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形成文字性的预算和决算报告,考研究生要写简答和论述题,考公务员和事业编有写作题目……总之,需要写作的地方太多了,而且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还要具备阅读材料和提炼材料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都可以归为写作的大类。现在回过头来看,从小学阶段写作课开始,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一种基于写作能力下的知识积累。写作和口语表达都属于输出环节,表达能够高效,写的有理有据,还得大量的输入,即阅读。每年我在文史类、经济管理类的阅读量大概30-50本书,这个阅读量属于中等,也积攒和储存了一些内容,应付工作够了,但我总感觉哪里不满意,一时还说不上来。前段时间和几个作家朋友闲聊,大家提起阅读,说了说阅读方法,其中有位朋友说:“现在很多人还是不太会阅读,即使是专业老师。”我若有所思,低头想了一会儿,仿佛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今年夏季的时候,燥热难耐,每个傍晚,我和着一件背心,泡一杯茶置于书桌,重新深入阅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读了太多遍,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但这次的精读和研读,我做了详细的笔记。读完后,对于精彩的段落,我进行了仿写,放到我的散文中,我感觉非常好,印象颇为深刻,写作能力又一次得以深化。我个人认为,较好的阅读方法应该是:多读经典,经典多读。读的时候做笔记,读完后仿写,或者写读后感。读经典的原因在于经典的作品通常是大作家或者在该行业有影响力的作者写的书,他们的水平,无论从表达手法,知识本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都有着较高的水准,读他们的作品,你仿佛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同样是学习,你跟着普通老师和该领域的专家学习,见识、视野、对事物的理解、方法论等完全不一样。所以,读经典也是跟着大家学习的途径之一。人的理解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单纯的阅读并不会记住很多东西,也没有二次加工利用,精读且做读书笔记是阅读保证高效的方式,进而留存下来的东西是你真正学到的知识。
思考大于单纯地努力。女儿,人生大部分时间需要使巧劲儿。思考,尤其是深入地思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熟悉的学习领域而言,我见过太多的学生,整日泡在海量的题目里面,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功夫到了,练得多了,成绩自然就好了。奇怪的是,其结果总逃不出帕累托“二八定律”的怪圈,即只有20%的学生取得了中等偏上的成绩。家长和学生一度百思不得其解,而我则笑着对孩子们说了三个字:假努力。大家一听就炸锅了,嫌我说话不负责任、胡说八道。女儿,你要知道,我曾经是名高中生,后来考入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毕业后我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习的奥秘,一干将近20个春秋。所以,我太清楚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了。换句话说,你别看现在的孩子,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几乎人人每天晚上作业写到十二点。按照“费曼学习法”的要求,他们复盘了吗?今天学了什么知识点?搞清楚了吗?相关的题目做了吗?做熟了吗?能以简单的方式讲给他人听,从而保证听众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会吗?这些知识点相关的中考题和高考题有哪些?怎么考?尤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后面的大题会结合哪些知识点综合考察?出题人为什么这么考?能够解决哪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些题目相关的知识点有哪些?除了知识点本身,你学到了哪些属于思维方式的东西?哪些又可以作为知识,迁移到其它科目中去?还有哪些没有理解?需要找谁配合解决?等等……很明显,这样问下来,很少有人能扛得住,因为需要的知识太多,需要的能力太高,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光靠做题肯定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边思考边求证边实践,长期以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超过了老师。而那些名校的头部学生,往往都有思考大于做题的习惯,他们做题是奔着思考去的,思考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从来不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我有个同学就是这样,上高中的时候,从来不海量地做题,只做经典高考数学题,一道经典题目做好几遍,总结出来规律和知识点,有了思路就进一步查漏补缺,从而多次熟读课本。最后,他感慨地说:“经历了这个过程,才知道最好的资料是课本,应该反复研读和琢磨”。显而易见,我同学高考数学接近满分,从而对于大学物理和计算机,也学得非常通透。有次,我在讲座课上问中学生,高中物理课主要学习哪些内容?绝大多数同学说,他们要学习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电磁学、热力学,还有人说波、原子物理、宇宙物理等,可见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全。可是,当我问大家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再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我们为什么要学?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上来。诚然,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而没有进行思考和深入的思考。如果你觉得抽象,我们不妨再换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英语写作首先要解决造句问题。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是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去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手段写出高分句子。对了,除了主谓宾成分,还有定状补成分。定语和状语都是起修饰作用的成分,它们是多么的重要啊。如果没有修饰,就好比地球缺了摩擦力一样,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存在。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若要写出精彩的句子,要加大定语和状语成分的修饰,而最常见的定语和状语就是形容词和副词,所以要大量的用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句子。再看看大家的作文,形容词和副词用的太少了,而且同学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去用。为什么?不思考,更不深入思考。解决了写句子的问题,高考英语还有一类型题目叫做语法填空,即给出一个单词,要求学生填上合适的形式,遇到修饰的地方,可不就是填形容词、名词和副词吗?又重复考到了。为什么这里还要拿出来单独考?因为让你练熟了,确保能够写出漂亮的句子啊。可见,学习就是知识点反反复复的重复应用。为什么?因为知识点永远是有限的、固定的,题目越做越多。你做了大量的题,成绩纹丝不动,反而下降了。什么原因?基本的知识点根本就没学懂。学懂了还不行,得熟练才行,这是学习的真谛,也是勤于思考的绝妙之处。刚才说写英语句子时,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进行修饰的重要性,你有没有想过,中文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写出来的汉语句子有这些词进行修饰吗?思考吧,孩子,一通百通。
机会只能自我创造。女儿,我不主张学习成功学,但我鼓励成功,成功至少代表着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做到了这个领域你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例如,你经过努力考上了一个“985大学”,我认为你在高中的学习是成功的,但并不是说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成功没有一个整体的、可量化的标准,而且不能一概而论。再比如,你赡养老人,老人离去后,你泪眼婆娑,认为自己没有大的遗憾了,这也是单独领域的成功。可我想说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路径中,不仅需要个人主观努力,还需要客观环境提供的各种机会。机会于我们而言,就像是促成成功的催化剂。机会或者机遇对我们每个人太重要了,我们也倡导大家追求机会、抓住机会。但究竟什么是机会,机会有哪些具体特点,在哪里,什么时候来,我仍然理不清。经过我长时间的摸索,大量的探索和总结,我发觉那些能够真正抓到手里,为自己所用的、增加便利性的才叫机会,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同时,我感觉机会不会凌空出现,不具备临时性,反倒是我们提前准备好令机会降临的温床,机会来了才能抓住。我们就是要提前计划,然后边走边优化,同时耐心等待机会和命运垂青于我们。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自己一生都没有遇见机会,但仍然渴望成功,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或者实现财富自由,或者成为一个学术大咖,或者为一方百姓倾其所有、奉献爱心。如果有这种想法,我建议与其等待机会,不如自己创造机会。怎么理解?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我热爱写作,需要在公开刊物发表散文等作品,但投递渠道狭小,没有更多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我报名参加各种公开的学术研讨会,与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朋友,相互熟悉之后,我呈上自己的作品,求得专业老师的帮助、带我进步,最后还真成功了,因为这些老前辈愿意帮助年轻人进步。再比如,我做学习方法类的教育培训,需要大量的受众,提高知名度,从而获得一定的流量、占据市场。于是,我选择了以演讲、讲座的形式进行自我营销和市场推广,慢慢积累,耐心引流。但无论是写作发表也好,还是宣讲推广也罢,其基本前提是我要有非常优秀的写作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这都是数十年如一日学习、积累的结果,并不存在一飞冲天、突然崛起的情况。反观得知,机会永远是针对那些提前准备、具备一定实力的人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英语熟练的优势。女儿,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经历巨大变化,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机提供动力,到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和信息化的普及,乃至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为中华民族富强而读书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信念和品质。西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我们都要去学习,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一种工具尤其重要。你会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即时语言翻译设备准确、效率高,还需要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学英语吗?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但我想说,以我的经验来看,不学英语肯定不能说你的人生会止步不前,有了英语语言能力的加持,你的其它本领尤其突出。类似于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如果有一副俊俏的面孔,会带给其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再比如,除了英语能在工作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便利外,我见过很多人读研究生、考取博士的人,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为其带来很多困扰。还有就是,我感觉英语又是一门文化、一种不同于中文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熟练掌握,通透地理解,你再学习其它语种,理解其它知识,从不同于中文的角度出发会更容易。这些年来,我坚持背单词、做阅读、练写作,除了让考试能力时刻在线,而且需要多语种人才的环境中,我总能遇到额外的机会和惊喜,这就是环境带给我的,或者是语言学习为我赢得的机会。当然,无论因公因私出国,出色的听说读写能力,让我很方便地应付日常所需。你想不到的是,一些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孩子们,小小年纪,甚至初中阶段就已经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他们一路走来,大学读的都是世界级名校。可见,英语语言的重要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心怀感激就是善良。女儿,我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尤其是曾经的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甚至是不相识的行人,但凡有人关心、爱护过我,哪怕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我都心怀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我一点儿也不夸张。拥有这种性格特点,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持有无功利心。而这种无功利心,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增加了别人对我的信任和我做事成功的概率。这些年,从上学到工作之后,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给了我关心、帮助、关怀,让我意志更加坚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做出成绩回报周围人和社会对我提供的便利。仔细想想,其实心怀感激本身就是一种善良。而善良是一个大的概念,说大也大,说小,哪怕对一个身边经过略带愁苦的人,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都是一种善良。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善良,这是一种虚幻的表现形式。我们只关注自己,自己做好了,整个世界就都开化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讲的修心、练性。周围人普遍愿意和我交往,就是因为我能记得别人的好,不过多吹毛求疵,很少抱怨,容易满足。所以,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非常舒服,简单而质朴,纯粹和深邃。君子之交,平淡如水。我很少在各种节日到来的时候,给周围人发祝福信息。一来,这样的节日,大量的信息集中轰炸,让朋友们精神压力倍增,无法一一回复。不回复,好像不太礼貌,陷入纠结。二来,这些看似拉近彼此距离的祝福短信,并不能够发挥多大效用,人与人的交往在于走动,远亲还不如近邻呢。如果仅仅通过发信息增强感情,我们只需要开发软件,群发信息就好了。所以,我的理念是,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能见面喝茶的不要打电话,能打电话沟通的不要发信息,实在不方便,发条信息也是可以的。这种因沟通促成的情感链接,能够让对方感到你是在乎他的,你能主动联系对方,也说明你感激有对方这个亲朋亦或好友。我的印象中,初中数学和化学老师比较关心我,现在看来,无非那时候见到我,总会鼓励我,让我努力学习,肯定有个光明的未来。我幼小的心灵,信以为真,像骆驼祥子一样,我感觉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一路踏实奋进,学有所成。直到现在,我提起老师们,心怀感激,难以表达。试想,如果少了老师的鼓励,我可能就是另一种命运。还有一位教历史的黄姓老师,在我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老师陪我在学校操场散步,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肯定没问题。就这样,我考上了大学,考到了北京。20年后,我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做报告,主持老师致完辞,该我上场的时候,我对着话筒,情感饱满地说:“各位老师、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为曾经培养过我的老师们、尤其是黄老师,深深地鞠一躬。”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人群中的部分老师,眼角泛起泪花。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认可。虽然他们没有教过我,这个多年后的礼赞是对教育的回馈。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女儿,现阶段,大家都在寻找贵人。那些曾经哪怕说过我们一句好话的人,都是我们要寻找,甚至用一生感谢的贵人。
女儿,我喜欢给你写信,我希望通过这种略带正式的文字形式和你交流。就好像我小学给我父亲写过一封信,建议工作之余注意身体健康。据我父亲说,他将这封信保存了很久,可后来因为搬家或者其它的原因还是将信丢了。为此,好长一段时间,我父亲心情都不好。我给你写信,慢条斯理地陪你聊聊天,我仿佛和另外一个我聊天、絮叨,更是将我之前的生活、工作复盘,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我们都不能白来这个世界一趟。我认为,能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时间花在家庭和家人身上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好父亲,至少他是有责任心的。这种责任心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是我们需要一生的时间来树立和培养的。女儿,不知道你爱不爱看这些文字。我也希望,你能够愿意和我交流,我们是平等的,彼此尊重、爱护,我既是你的大朋友,又是你的好伙伴,还是你值得信赖的好帮手。我会完善我这个爸爸的品质,也希望你会对我的表现足够满意。我会努力的。
202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