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故乡
席素山
家是故乡好!我去过一些繁华的地方,看过许多美丽如画的风景,但始终替代不了故乡在我心中的分量,故乡有我惦念的人和牵挂的往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父母不在了,回故乡次数就少了,但心里总有些挂念,牵挂的不是故乡景色多好,只是故乡还有兄长和老屋,还有父母的墓地需要祭扫。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响应国家号召,减少流动,就很少回故乡了。今年国庆前夕,又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心里忐忑,回味绵长!
县镇菜社的姐姐微信说,大棚里的豆角快要老了,没地方储存。以往每年秋季姐姐都单独种两小垄“勾勾黄”豆角供我们食用。这次回乡适逢孩子休假在家,他从国外回来也该去拜见一下长辈,是他开的车,同去的还有侄女。车行路上,我和侄女聊一些工作的事,不自觉间想起王维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作为生我养我的地方,已经没有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人越来越少了,不知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车子从县城往乡下开,路上让我看到另一番喜人景象。路两侧玉米地秸秆亭亭而立,玉米叶子泛黄,胡须外扬,棒子下垂,预示着丰收好年景。秋分节气刚过,眼前的累累硕果不正是献给农民丰收节最好的礼物吗!县乡路面已不见几年前沙粒高低不平尘土飞扬景象。笔直平整的柏油路,界限分明的路标,80迈的区间限速,车行顺畅平稳,感觉舒服。虽然昨日下了雨,但秋日的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心情格外惬意!只是空气中小咬团团转,格外多,不敢开窗通风透气。
渐近家乡时路过一个立交桥,看到桥下一队羊群在啃着草,牧羊人遛着牧羊犬悠闲自得,眼前的场景似熟悉又陌生。
小时候家里曾养过一匹马两头牛,暑假我的身份就成了“牛官”。记得那时草甸很大,放眼望去油绿绿地不见边际,水草肥美,虽然比不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但也是牛马羊成群,一波接一波,一群接一群。我们屯里有一百五十多户,五百多口人,各户放牧人经常聚在一起放牲口。彼此有说有笑,利用牲畜吃草时坐在一起分伙打扑克,输的人负责去圈牛羊,防止牲畜进庄稼地。路过的这片草甸位置没变,变的是草场一部分被耕地林地挤占,剩余的草甸好像也被承包人用刺线圈了起来,草甸光秃秃失去了四十年前的风采,也许羊群只能吃半饱。
思绪时车子已缓缓进入村庄里,我们家平安村有三个自然屯,我家在一屯。村庄带有北方特色,以平房为主,便于秋季晾晒谷物粮食。村庄还有年少时的影子,四趟街三条路贯穿村落,村子东高西低,地势低洼,一下雨满脚泥。记得当年放牛马时为避免鞋子上沾满黑黏泥,都是骑着马骑着牛出村子。现在好了党的惠民工程实现村村通,去年刚修的水泥板路通到老屋家门口,笔直修长的水泥路伸向屯子尽头。
和父母一起住过的砖房经过兄长翻建,有了院墙。虽然风雨中略显老化,比不起城里,但也算工整,院子里农具应有尽有。哥哥嫂子早已迎在大门口,没有过多的寒暄,彼此心中的血脉亲情勿用言语。听哥哥说村子里人越来越少了,常住人口也就九十多,多是老幼体弱之人。回去的当天早上还送走了一位同龄人,心痛发病到离开人世不到十五分钟,或许是心肌梗死,身边没有备用药物挽救生命。由于疫情他的女儿所在城市重点防控,村里,镇里派出所都出了证明说明情况,但也没有让其回来送父亲一程,女儿只能眼含热泪在遥远的地方祈祷跪拜哭诉。听说此事,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涩伤感。故去的这个人长我几岁,我还能依稀想起他年轻时的影子,我默默祝福他一路好走!
过去我们家也算是屯里大族,同姓亲属中父亲辈分最高。父亲曾经当过屯里生产队长,当过村里会计,在屯里威望也很高。每年春节期间父亲一手流利的毛笔字对联几乎贴到村子四分之一住户大门。大年初一上午登门拜年者一波接一波,络绎不绝。初三至初五的秧歌队表演,都要到我家院里扭上一阵,这既是增添喜庆又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家家户户没有院墙,彼此开放式毗邻,屯风淳朴,互通有无其乐融融。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杨树,成了夏季乘凉闲谈,避荫佳地。
那时村里各家都打了水井,由于井水碱性大,只能用于洗洗涮涮,浇园子,饮牲口。我上初三时屯中心打了一眼深水井,装了电动水泵,承包给马师傅。每天早晨统一两小时放水,家家肩挑水桶,你去我往,路上见面打一声招呼,询问挑几担水了。冬天每条街上人行道两侧都一道水溜冰柱。这是挑水时不经意间留下的平行线,似乎记忆着那个时代的光景,记录着那段笑语欢声的历史。现在村里虽然人口不多,自来水早几年就已经接通,每家有自己的水表,每天两个时段给水,自己决定接水多少,方便得很。
哥哥家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哥哥血压高,嫂子身体又不好。除了种自家地外,还在县乡村精准扶贫支持下养了几头牛,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刚进家门饭菜已上桌,听说我们要回来,他们忙了一上午。特意杀了只鸡,蒸点笨鸡蛋羮,炒了点树林带采摘的油蘑,辣炒毛豆。纯纯的农家菜,是繁华都市找不到的佳肴,饭桌上勾起儿时的许多记忆,思想感情的潮水在回忆中奔流。
这些年偶尔回乡祭祖,回村见到的人基本都不认识了,留在村里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外地成家或是打工,留在村里的小孩都是隔代人,谁家的都对不上号了,有很多人家把土地租给别人种,举家搬走。或许将来村里种地的人没了,所有土地都交给私人小农场合作社管理,这可能是农村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曾经去过一些城市乡村,每次都让我感动。感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各有特色。感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感动优美和谐整洁的环境,感动人文底蕴的乡村民约。它吸引着久居城里的人到乡村度周末假期。
今天重回故乡老家也有些感动。老家村屯环境整洁基本无乱草丛生;老家房舍已是砖瓦结构基本无土坯房;老家的道路已是平坦水泥板基本无坑坑洼洼;老家的树木成行成林无乱砍乱伐;老家的草甸子圈起已无乱挖草垡。可这眼前的故乡让我不惊讶,可能是因为路边很少能见到行人交谈,缺少了往昔记忆中的生机与活力吧。
午饭后不久踏上返程的路。离开村子时偶遇一位八十多岁老年人,他虽然已经风烛残年但腰板硬朗挺直,个子依旧高大,印象中应该认识。询问同车侄女,证实他就是村里绰号叫“大合适”的。侄女说他现在就是自己住了,前几年老伴和儿子相继离去,两个女儿在外地。想想当年他的儿子和我一般大,有时还一起玩耍,心里不免伤痛!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说是回故乡探亲,其实我在家里待了不到两个小时光景。这次回故乡给我带来了欢愉,见到了亲人哥哥嫂子。也给我带来了忧伤,因故乡人员渐少。回故乡,归心似箭路很短;返城时,内心不舍沉沉,路很长,我一路沉默无语!
重回故乡有喜有忧,人行千里思故乡,故乡是我心里放不下的画卷!也许这就是乡愁,也许这就是故乡情,也是不能忘自己生命的根。重回故乡没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游之感,反而让我心境低沉,浮想联翩,情不自禁!
(《重回故乡》首发于《文苑瞭望》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