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宜宾,大部分人都会在脑海里大致的有个初步的印象,那就是“酒”都,宜宾的五粮液被称为国酒。
在1915年便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之后,相继在世界各地博览会上共获39次国际金奖,可想而知宜宾的酒是多么的有影响力。
但笔者今天在这里要提的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市”的宜宾。
在历朝历代的诗歌作品也经常能见到歌咏赞美宜宾的诗句,比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
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迹。
整首诗都是在赞颂宜宾的景色旖旎,并且充分的描绘出了蜀中的山势连绵曲折的丘陵特色。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宜宾还是很贫穷的,很多的青壮年都外出寻求发展,导致在宜宾的乡下出现了很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在当时的农村广为流行着一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而宜宾在那些年还没有能依靠这些青山绿水来发展自身,工厂少,文盲多,人口多,就业机会少,钱少,人均GDP不足1万,农民光靠着守着家乡种植几亩的水稻田是无法满足一家人的生存需求的!
也适逢改革开放的进城务工潮,所以很多的农村人背井离乡涌往各大城市寻找机会,纷纷南下北上,笔者的父母也正好赶上了90年代的进城务工潮,拖家带口的来到北方某重工业城镇。
几年过去来到大都市里打拼的人之间也是逐渐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人在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时回到宜宾开始自主经营,开始为宜宾的发展建设做着一点一滴的贡献。
而有的人却永远留在了冰冷无情的工厂流水线上,为了多挣一点的血汗钱,不顾惜自身安全危险操作,做了他乡亡魂。
父母这辈子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他们都是没有文化只能在工厂里打工,只能通过卖苦力养活一家人,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再走他们的老路,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类老话。
在少年时代求学经常会碰到当地学生欺负我们外地的农民工子女,虽然被欺负以后内心很难受,但因为是外地的便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忍受,但这年少无知的欺负更是激发我的求知渴望,让我更加的斗志昂扬。
就在这几年在大都市谋生经常会碰到一些善意的问候,尤其是看到我在考驾照时会问我摸过车没有?我说:我家有车,都什么年代了。
大概在前几年国家发布公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乡村建设的政策,为宜宾招商引资,为宜宾的青山绿水搞开发,一时兴建了很多的果园,提倡承包制,并且承包人还能享受到每年不等的补贴,让人们在山上种植可供利用的果树花卉,大力的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笔者一家人有幸在临港新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在我们去看房的同时,在建小区外的土山依然清晰可见。
随之母亲一眼的蔑视,并且念念有词:就这个地方的房价要这么贵吗?但一听将来要在临港建立一所宜宾的大学城,像宜宾的宜宾学院,西华大学,川理工也会在此设立校区,还是果断的出手了,临港周边也会建立宜宾最大的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届时会涌入大量的企业,并且会吸纳很多的各类人才加盟,解决地方劳动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发展,旧貌换新颜,把宜宾彻底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笔者是宜宾农村人,宜宾的乡村马路一直都是让很多人诟病的,大概从出生到二十岁时都是青石子路,一到下雨天一双脚踩到马路上瞬间便会满脚是泥,交通的不便利,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宜宾的乡下去做客去观光。
要想富先修路,这也是我祖父母生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在祖母去世的前几年宜宾的乡村终于开始发生了变化,村村修起了马路,宽阔笔直的乡村马路直达门前,每当有下雨天也不用再那么尴尬了,交通的便利也让很多的城里人驾车来到乡下参观田园风光,品尝农家小炒。
所在的永兴镇更是被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荷花之乡”,每年都会举办一年一届的荷花节,让这个偏远的小镇从此再也不寂寞。
最后以一首笔者的诗歌代表我对故乡的思念与寄望:
《乡愁》
土地
贫瘠的土地上麦芽生长
冷雨仿佛二月的刺刀
沁入人心
葡萄架上的鎏金火红一片
似乎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他乡做故乡
曲折悠扬的通天大道
笔挺的西装
板寸的发型
一抹烟花的眼镜
几声轰隆隆的汽笛
一场过夜的雨
颠沛流离的时光隧道
跌落在秋梦了无痕的睡眠里
大地母亲的呼唤
此起彼伏
染指瞬间
呼吸紧促又绵长
枕边的纸板壳
水杯与饮料瓶映入眼帘
谁说长相思短别离
商人重利轻离别
空空易空
贤贤易色
几声熟悉的乡音
熟悉的羊肠小道上
时光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