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爱心的人
——共产党员、邓庙中学校长 孙建强采访记
徐敬德
孙建强是个成都知青,68年从成都来到贫穷落后的彭山县邓庙乡,住了33年,从教25年。组织上关心他,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让我再在邓庙干几年吧……
6月底的一天,我在邓庙中学见到了他,他瘦高的个儿,戴副眼镜,一脸的睿智,精明与亲切。
我们愉快地交谈起来。
一、爱家庭,爱妻子,爱女儿
在他下乡后的第八个年头,高考恢复了。这年,他报名参加了眉山师范的招生考试。不久,结果出来了,他被录取了,是邓庙近200考生中的唯一。这年,他25岁。那时候,考上眉山师范可是天大的喜事,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两斤干白烧、一斤猪头肉、几捧生花生、干胡豆,几朋友吃了个天翻地覆。
朋友们走了,收拾完碗筷,躺在床上,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了朋友们的话。朋友们是来祝贺他的,也是来劝告他的。朋友们知道,他谈恋爱已经有一年多了。朋友们劝他:“舍了吧,居民农民两重天啊!”“别傻了,感情不能当饭吃!”“天涯何处无芳草,重新找一个端铁饭碗的,小日子多美!”朋友们的话,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愁苦之中。
他自然想到了她。她叫张素芬,一个勤劳,能干,贤惠,漂亮的女孩子。他们是在他到邓庙小学当戴帽子初中班的代课老师时认识的。她的家在学校附近的顺河大队四生产队(今邓庙村四社),家里还有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父亲,他老人家可是个天底下难得的大好人。和他们父女俩相处,他有了家一般的温暖。一年多的接触,他和她的心中,都在心里美美地憧憬着……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了,不听朋友的劝,走自己的路。无论如何,我不能让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的人受到伤害!无论如何,我不能吧自己的“舒适,美好,快乐,幸福”建立在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帮助自己的人的痛苦之上!
窗外,有人敲门。他知道,她来了。打开门,她不进屋。她说:“我不拖累您,我们分手吧。”握着她的手,好凉!她一定在窗外等好久了,想好久了。他激动得流泪了。
78年4月,他进了眉山师范学习,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他,学习格外勤奋。良好的表现、优异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称赞,自然,也有女同学的爱慕。对于女同学送过来的秋波,他一一回绝了。他的心中只有她 。
80年毕业实习,他在彭山二小上了《黄继光》一课。良好的口才、精湛的板书、自然大方的教态;正确的教材理解、灵活的练习处理、恰当的时间安排,赢得了上下一致的好评。上课下来,二小校长袁素贞悄悄地对他说:“小伙子,留下来吧。教育局那边,我会去说的。”这是实习教师难得的殊荣,这是乡下老师进城的绝好机会。可是,他拒绝了。他要回到她的身边,他不愿意增加她的一点思想负担,哪怕只是太多的挂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袁校长谈过话之后,他又亲自到教育局政工股,申请回到邓庙去。听了他的话,政工股的同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正为调谁去那既偏远又艰难的邓庙而犯愁呢!
回到邓庙,他成为了邓庙中学的正式教师。那年,他和她结了婚。不幸的是,他们结婚的那年年底,岳父去世了,死于脑溢血。二十多年过去了,说起这件事,他仍悲痛不已。他说:“太突然了,太突然了。他老人家一点福都没有享到……”
岳父去世后,他把妻子接到了学校,做点小生意,摆个小人书摊,出租小人书,一分钱一本;卖点儿凉开水,两分钱一杯……虽说清贫,却也温馨幸福。今天,他们的家庭已不再贫穷,但决说不上富裕。和开着小车来看他的成都的亲戚,和回城后发富了的朋友的家庭,简直不能相比!
对自己的婚姻,他至今不悔。他说:“她贤淑,善良,勤劳,具有农村妇女传统的优良品质,我很满足。结婚二十多年来,我们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从未为钱的多少,怎样使用而争吵,从未因谁单独在家,谁出门几日不归而怀疑猜忌……婚姻,重的是质量。”说到这些,他有些激动。
美满的婚姻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和乐的家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的孩子孙维炜就是这样的最幸福的孩子。由于张素芬是独生女,按政策他们可以有两个孩子,可是,他们只要这一个。维炜降生以后,他们精心照顾她,关心她,爱护她,培养她,教育她,半点都没有嫌弃她是个女孩。去年,她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成了他们班的班长。
二、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
孙校长最初踏上教育岗位,是在75 年。那时,邓庙小学戴帽子办初中班,他被推荐为代课老师。工资每月22元,尽管这22元中还要交10 元回生产队评工分,他仍很满意。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领了工资,他用了其中的4元5角钱,做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尽管已是秋天,他仍固执地把它穿在身上。
说起他那时的工作态度,一个字:好。他心中只有一个概念,尽自己的全力,把学生教好。水平低就边学边教,四处查找资料,八方拜师请教。晚上,还把家离学校较近的同学留下来,点着蜡烛上自习。有一次,正上着自习,大风大雨降临了,老师和同学都被困在教室里。那晚,他们唱歌,谈笑,讲故事,一直到天明。孙校长说,那批学生中,有几个不错的孩子,可惜那时不兴升学,把他们给耽误了。
80年,读了师范的他,回到了邓庙中学。知识水平提高了。福利待遇增加了,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特别是结了婚以后,家里有了贤内助,更是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他教的第一个毕业班,是八七级。那一届,竟然有两个学生考上了中专!那时候的农村孩子,急于跳出“农门”, 考中专是他们的最大愿望。发通知的那两天,几乎整个邓庙乡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此后的他,工作更投入,更积极了。他说,一看见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就有一种一定要把他们培养出来的冲动。
学生刘红,学习特别勤奋,但智商不是很高。进中学的时候,数学很好,语文却比较差。他认真分析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如果帮他把语文提起来,这个学生会有希望。自然,他把“帮他把语文提起来”的责任,放到了自己的肩上。他从指导他写日记开始,一个星期给他批改一次,从“不写错别字,会用标点符号”作起。他还每周单独给他布置一篇周记,从选材,构思,一直到修改,都一一细心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年级60几分,二年级70几分,到了三年级,他把他动员来住校,同他吃住在一起。一天,半夜两点过了,这个学生突然想到了一个好题材,有了一个好构思,他兴奋地推醒了老师。孙老师不但不生气,还愉快地同他研讨起来。今天谈起这件事,“孙老师”都还在感慨,他说,那真是一篇好作文,可惜没有留下来。如果留下来了,说不一定可以发表呢。在后来的升学考试中,这个学生的语文考了80 多分,顺利地考上了绵阳建材学校。而今,他在河南郑州的一家薄型玻璃厂工作,已经是工程师了。毕业后,他年年都给老师祝贺节日。去年回家时,专程到学校看望老师,还应同学们的邀请,作了一场“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报告。
学生谢万军,是从义和转学来的。他对他爱护有加,让他住校,天天都去关心他,辅导他。后来,谢万军考上了中师,先后在县二小、三小工作,现在是彭山县县委办的副主任了。
他说,对学生要多鼓励,让他确立成才的信心。成才的信心会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就是原本差一截的学生,都可能成才。如果是一见错误就讽刺打击,本来是人才的,都可能给毁了。他说,他现在当校长了,很注意班主任的选择,一定不能让可能成才的学生毁掉……
讲到第三个学生,他的心情有些沉重。他说,这个学生叫刘喜茶。小学毕业时,她是以双百分的成绩进入中学的。一进中学,他就瞄上了这棵好苗子。她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为此,他作了十多次家访。初三时,又特地安排她住校。谁知在后来的中考中,却落榜了。通过了解,原来是这位同学在住校期间,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未能很好地把握住情窦初开的自己……他好痛心自己的失职,痛心自己未能及早发现,及早引导,及早制止。以至让她……可是,这个学生却一点都不怪自己的老师, 她在给老师的信中,称老师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为自己的不争气,辜负了老师的希望,痛失大好前途悔恨不已。他说,学生给他的信,好些都丢失了。唯有这封信他精心保存着。他要让它提醒自己,把工作做细些,细些,再细些。
99年,刘喜茶的弟弟刘沙又以高分进了中学,他说:“姐姐的事决不能再在弟弟的身上重演。”他对她的弟弟看得更紧了,工作做得更细了。他高兴地告诉我:“她弟弟今年毕业,成绩好,考高中没有问题。”
99年,他被提拔为邓庙中学教导主任,这已是学生以考上高中为荣的年月。在工作上,他紧密配合张长福校长;教学中,仍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当年,他们学校考上了一个高中生,并进入了全县前100名。00年,考了三个高中生。01年考了十一个高中生,实现了三年三大步。
迄至01年,他已经在邓庙住了32年,从教24年了。勤奋的工作、高尚的师品人品、不错的业绩,赢得了上下一致的赞许。组织上也格外关心他,专门找他谈话。他说:“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就让我再在邓庙干几年吧!”这一年,他被任命为了邓庙中学校长。
这一年中,他优化教学环境,硬化操场,增添体育设施,购置图书,绿化校园,干得热火朝天;关心教师,请人打水井,修水塔,结束了邓庙中学请农民担水吃的历史;他为单身职工着想,特地为他们购置了一台大彩电;当然,他不会忘了抓教学,他经常指导老师们做好各项工作。对青年教师,他的关照特别多。他对年青的班主任说:“校长就是大班主任,有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我是老邓庙,办起事来比你们容易得多。”和班主任一起去作家访,是他多次做的工作。对今年的中考,他说:“我有信心,成绩不会差。”
三、爱故乡,爱邓庙,爱乡亲
从69 年下乡算起,他从成都来到邓庙已经33年了。33年中,他和邓庙的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邓庙是我的第二故乡。可是,作为老师,作为校长,没能为邓庙培养出足够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没能使乡亲们尽快走上致富路,我对不起邓庙,欠乡亲们太多。以前,学校培养一个中专生、中师生,就基本上富了一家。现在,我们要多培养些高中生,有了高中生,就会有大学生,有了大学生,就可能富一片。我调查过了,我们邓庙中学升入高中的学生表现不错,升大学满有希望……”
他说,乡亲们不富,学校也难于发展。学校的桌凳已经很陈旧了,学校的厕所早该翻修了,老师的住宿条件亟待改善……这些,都需要钱……
他说,他要努力地工作,多多地源源不断地把学生送到高中去,让他们去读大学,把知识带回来,带领乡亲们致富……他讲起了他们资助一位在校大学生的事:邓庙中学毕业出去的一个学生,读大学二年级了,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的危险……几个老师知道了,共同资助了这个学生650元钱。这中,他一个人就资助了250元……他说,不能让他失学,还指望着他帮助家庭,帮助乡亲致富呢!
采访结束了,他送我到校门口。车开动了,我忍不住回头去看他。渐渐地,他和学校融为一体了。当等一会儿我再回头时,他和他们的学校,都融入邓庙的那片青山绿树中了。
路上,我一直被孙校长的事迹感动着:他,爱家庭,爱妻子,爱女儿;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爱故乡,爱邓庙,爱乡亲,真是一个雕塑爱心的人。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把爱心雕塑得那么美,那么靓,那么光彩照人!他雕塑爱心,爱心也雕塑他。把他雕塑成了好丈夫,好父亲,好老师,好校长;把他雕塑成了县优秀教师、县优秀党员;把他雕塑成了邓庙乡全乡人民的“孙老师”,把他雕塑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车开远了,遥望那片青山,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孙校长事业更辉煌,家庭更幸福!
(首发于2002年8月30日《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