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劲风的头像

肖劲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3
分享

观音山(外四章)

鼓浪屿畔南普陀的晨钟应和着舟山群岛北普陀的暮鼓,东海与南海的梵音构筑起佛陀的普渡、慈悲和伟岸。

广东东莞樟木头小镇的观音山山峦叠翠,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覆盖全山。山的突兀之地,世界最大玄武岩雕塑的观世音菩萨塑像高耸云端,远眺南北普陀山。

云如莲,风如禅,日月如佛灯。

夕阳暮霭下,雄浑的观世音塑像厚重而博大,释放着“知于行”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教义。夕阳泼溅在佛菩萨身上,金光四溢。犹如万朵祥云飘飘洒洒,和谐之声滋润万物。

佛音袅袅,那可是你的心在荡动。

兴佛毁佛在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释义,国泰民安佛法昌盛,民不聊生佛法黯淡。和平盛世佛教兴盛,丛林拓展。因为,佛陀尚和气。

南粤的绿色明珠又增添出五彩佛光,在原生态中是一种天地之音的灵动。她抚平躁动的心灵,慰藉着空乏的精神。

南海之滨的观音山连接着东海、黄海和渤海;连接着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你把文明的梵音化为橄榄枝向世界传递!

菩提小径

一声鸟儿的啁啾叩响幽深的小径,一声牧童的短笛辟出一方静寂的禅意。

曲径通幽处 ,鸟鸣唤醒晨光下叶脉上的露珠,毛毛虫沿着枝桠的缝隙追逐着阳光的语言。

花因果而生,果因花落地,大地又联结着万物。日月星辰与水火风韵呼应,形成人类的精气神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对应着“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南禅与北禅的机锋,形成顿悟和渐悟的搏弈,炼达成佛陀的持练当空舞,剖白着灵魂,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梵音流淌在心灵,偶与流星擦亮的火种碰撞,智慧的灯火弥漫在小径,禅音点亮整座山林。

于是,生命的钟声摇曳在菩提径丛 ……

         2008年3月13日

湘中荷叶镇

湖南中部衡山脚下的双峰县荷叶镇,因地形酷似盆地中的荷叶,区域内涓河水如叶脉状贯通全境得名,更因为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故里而闻名。

车行在双峰境内,雨丝如珠玑,时断时续,并且,“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古蕴就显现在眼前,直至车子停在富厚堂前,阳光四溢,百亩荷塘幽香沁脾。荷叶青翠,雨珠滚动在硕大的荷叶丛上,仿佛如同万千颗蠕动的珍珠,散落在偌大半月形的荷塘。阳光则是一面荡跃的镜子,不停追逐着惊惶的珠玑。

富厚堂古朴宋明回廊式建筑群,正张开双臂迎候着我们。

喜鹊欢快踱着双脚,不时停留在屋脊和大门后的草坪上,引导着我们穿堂入室。青砖灰瓦铸就曾国藩故居的质朴厚重,无论八本堂、求阙斋还是艺芳馆……我们只能从露天的天井体味其中的玄妙和韵味。

富厚堂宅内缉园中一水池,池内锦鲤、金龟游弋。凝芳亭倒映水中,与假山形成虚实互融的景致。

富厚堂宅后山坡上参天的古樟树枝叶婆娑福萌着宅院。曾国藩思云馆中追思先人、读经研史,成为我们缅古论今的记忆。

蒋介石奉曾国藩为宗师“要救国复兴就不可不效法曾、胡”;章太炎则言“誉之则为圣祖,谳之则为元凶”。不同时代背景下赋予曾国藩不同释义和评价。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中,荷叶盆地就有白石、灵应和少祖三峰矗立在这弹丸之地。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清朝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者、重臣曾国藩,以及当代的蔡和森、秋瑾、蔡畅、葛健豪等人士都因受到湘中荷叶山水的哺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兰陵过客

踏上山东兰陵的土地,我仿佛置身于300年前祖辈辛勤躬耕的土壤,感触着先贤扑面的气息和故土的热度。我们徜徉在先祖的根脉中,如醉如痴。故里就是今人的梦令。

两千年前古兰陵镇因陵上高地遍布兰花而得名。前秦大儒荀子18载法度治理兰陵,因此,百姓安康、乡舍、阡陌井然有序。汉丞相萧何后人萧望之之下几代人,几经荣辱终归于此。他们秉承“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甘为辅臣”祖上教诲,形成了独特的萧氏文化。萧氏后人在兰陵这块丰腴肥沃的土地上,形成兰陵酒文化,成为几代王朝的贡酒,从而有了兰陵美酒,中国酒文化的滥觞。后经齐梁萧氏后人南北朝时期萧道成、萧衍,南朝17位帝皇和唐王朝萧瑀等“八叶宰相”的推动下,使兰陵美酒成为“天下第一美酒”。

诗仙李白寻酒香而至兰陵品酒论道醉卧兰陵,写下千古绝唱《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满琥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淡淡的郁金香草的气息化于酒中,弥漫于空气中。以至于几百年后明朝一代名医李时珍也寻酒香行走在兰陵大地,寻找兰陵美酒千杯不醉的原理。

兰陵土地的人杰地灵,没有使萧氏后人沉迷纸醉犬马之中,虽有王朝的兴衰。他们把酒文化传承至江苏常州、丹阳成为南兰陵的根基。南朝的萧氏王朝随着美酒的香溢而形成“竞陵八友”的诗文缱绻;萧统编著的《文选》成为封建科举考试必备的教材。萧衍的“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思想成就了佛学中国化的肇始。

兰陵随着朝代更移、黄河改道,中原文化南移,虽然失去了一枝独秀的光彩,但是却成为中原文化、文明普照华夏的先驱。萧氏文化根在兰陵,是兰陵文化的重要一脉。荀卿、萧望之等一代大儒长眠于兰陵。兰陵王高长恭随着“兰陵王入阵曲”响彻东瀛扶桑;《金瓶梅》的著作者兰陵笑笑生都随时代变迁成为烙印,铭刻史册。

下榻在装饰一新的兰陵大酒店,不乏使我们萧氏后人沉醉于兰陵文化的厚重。兰陵寻根祭祖、我们感触着萧氏远祖先贤对于后人的福荫和垂青。盛世中华给了我们萧氏后人缅怀先贤的机遇,兰陵文化给了萧氏后人传承萧氏文化的责任。只有把氏族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文化中去,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从文化到文明的复兴,也是保持萧氏文化发展不竭的源动力。

我们是兰陵的过客,也是兰陵文化的传播者。

         2011年初冬于山东兰陵

白鹿洞书院

白鹿先生李渤的隐居肇起你兴盛的灵羽。也许是庐山的灵气,也许是朱熹及弟子们的理学光芒,也许是王阳明的阳明禅学……总之,一座灵山成就了你,你同时也奠定庐山和国学的伟岸。

白鹿洞书院本无洞穴,因为周敦颐、朱熹、王阳明、李梦阳等先贤的逐次登场,而使书院既有了有形的洞窟,也有了无形的众多思想源头。白鹿洞书院于是成为儒生争相入院学习的学堂;成为众多儒学门派相互学习和论辩的讲堂;也成为祭祀儒家众贤的道场。中国首家学院式的讲堂因此形成。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儒学体系溯本求源,滥觞于白鹿洞书院。

宋朝皇帝的敕建,延伸至清王朝的康熙大帝都对书院亲笔御书。流枕桥下溪水潺潺,藏书楼翰墨飘香。

透过讲堂的门隙,一排排课桌仿佛把我们拉近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蝉鸣,伴着庐山飞涌的云雾。国学最早体系的建立和中国传统文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者“知行合一”的儒家论述,使一个泱泱大国有了更雄厚的文化基石,也使中华文化建立起的道德观念和体系趋于完善。

白鹿本无洞,皆因儒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和“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使白鹿洞书院历经千年不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