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江辉的头像

谢江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4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进城人》

 还是那个老火车站,被数年雨水冲刷已经泛白发光的青石台阶,没有室内候车厅,唯一的两栋建筑中一个是售票厅,一个是检票台,车站外“广场上”有一颗没有年代记载的洋槐花树。车站内只有两道铁轨,每天只有两趟发往省城的绿皮火车,牵引车厢的依旧是那个锈迹斑斑的柴油车头,车速很慢,需要站站停靠;车速很慢,来得及挥手告别。就是那列火车,许多人坐着它往返于城里和村里;就是那个车站,记录见证了无数家庭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就像是每一部电视剧开头上演的画面一样,车站成为人世间离别与团圆的“发射塔”和“停机坪”。

过去人进城


没有知识、没有手艺、没有背景的“三无”人员是那个年代进城的主流群体。因为呆在村里,家中那几亩田地根本无法养活所有的家庭成员;因为呆在村里,没有任何学习手艺和增长才干的机会,唯一能学到的就是锄地、犁地、种麦、收麦;因为呆在村里,到了结婚育儿的尴尬年龄,不会等来主动上门说亲的媒人,只有在等待彷徨中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自己内疚。父母悔恨。迫于那个年代的生活压力和乡村风俗。进城仿佛成为了一种解脱,一种逃离,一种改变命运的绝佳机遇。所以许多人选择了进城。

带着父母连夜赶制出来的新花被褥和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带着离家前两天新蒸出来的麦面馒头,带着在集市上新买回来的瓦刀和铲子。穿着一双崭新的黄胶鞋,在村口的大青石旁亦或者是村头的涝池边与父母挥手告别,几个同村人结伴而行来到那座老火车站,坐着那列绿皮火车,第一次离开了生活成长的故乡。

无论是父母还是进城人,心里面都很明白,进城是“下苦”来的,所以进城后选择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劳务市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寻着第一份工作,没有简历,没有企业简介,强壮可见的身体就是做好的“简历”,没有任何技术学历要求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那个年代显而易见的“买方市场”很快征用了这群来自农村的进城人。背着父母的新花被子住进了工地的活动板房,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很快赚到了进城后的第一份工资,领到工资后的第一时间不是约着工友下馆子吃一顿,而是想方设法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用邮政快递把工资的三分之二寄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让自己心安,让父母高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的还是那个工作,吃的还是那份餐食,变得是周围越来越高的楼房和城市越来越宽的道路。但是作为进城人来说,岁月对他们最大的侵蚀就是身体的机能。明显感觉身体不如以前欢实,精力不如以前旺盛,然而同样的活动板房里再也没有了当初初进之时的那份欢声笑语,家里年龄越来越大的父母和自己永远融不进不去的城市成为那个年代许多进城人现实而又直铺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这个路口思索着、彷徨着、停留着。


后来人进城


学习了一门手艺,掌握了一门技术,成立了一个家庭。仿佛一切都准备就绪成为后来这一群进城人的“普遍标配”。进城时候的行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像父辈们进城“装被子、拿蒸馍”,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性的拿一点家乡特产,出门的时候也不想父辈那样身上背着、手里提着,他们会选择时髦的拉上一个行李箱,在离别之时的那个早晨,吃上一碗家里的“收心馄饨”,在与父母的欢声笑语中告别村里。

带着妻儿依旧来到那个老火车站,依旧坐上那列绿皮火车走进了城里,他们不像是父辈们进城那么茫然无助,他们会第一站选择走进房租便宜、信息集中的城中村选择安家。在城中村这个“千千万万随便挑,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庞大市场中,他们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家”。接下来就是在二手家具市场,挑选一些适合那个房屋面积且价格亲民的二手家具,装扮和修饰一下他们城里的这个“小家”。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家安下来以后就是出门找工作了,根据自身学习的手艺,装修工加入了装修公司干起了装修活;泥瓦工加入了建筑公司干起了基建活;修理工进入了修理店干起了钣金烤漆活。总之,根据自身不同的手艺,精准选择加入了自己拿手的那个行业。生活单调,两点一线。夜幕降临下人声鼎沸、弥红闪闪的城中村生活成为他们排遣疲惫的最好去处。选择一条城中村巷道,从村头走到村尾,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店铺,形形色色的路人。这也算是一趟别开生面的“旅行”吧,对于抱着不同心境心态的人来说,每个人走下来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收获。

后来人进城,不是迫于生计的窘困,父母的督促、婚姻的瓶颈。他们选择进城就是想用一技之长立足在城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那些择一业,选一行,踏踏实实,不断进取的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城里人;而那些选择跨行,相信嘴皮的进城人最终错过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终究淘汰于城门之外。


现在人进城

      随着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高等教育招生的扩大化发展,许多人在求学期间就离家了生他养他的乡村,乘坐那列火车,告别那个站台,离开故乡,来到城里。家长总以为买了学区房,进了市一中就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想尽办法、削尖脑袋将孩子送进了名校求学,以此来改变孩子,改变家庭。另外还有一群人,他们选择九年义务教育在家乡就读,顺利考进某省的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城市。不管是早来还是晚来,现在人都是因为教育进入了城市,留在了城市。

他们的进城是划时代的、跨越式的,不像他们的父辈进城是为了谋生,这一代人的进城成为了理所应当和时代必然。所以他们对进城没有任何憧憬和珍惜。从衣着打扮和饮食习惯上完全等同于城里人,走在大街上也根本辨别不出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他们上班的地点再也不会是尘土漫天的基建工地亦或者是气味扑鼻的钣金烤漆房,他们选择的是城市的CBD、世贸天阶、高档写字楼。他们也不会像父辈们那样进城后选择活动板房和城中村,即使当下买不起房,他们也会选择五环以内高档小区的群租房。城里人经常光顾的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也成为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他们过着不顾父母、不顾家里、不顾未来的“三不顾”生活,每天灌满“相信努力奋斗”鲜味鸡汤,燃烧着青春,筑建着城市。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奇特的想法、不同的认知。城市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冷漠、高贵,进而演变的随和、包容。国家给这一代人创造了均衡普惠的教育机会,广阔无垠的发展平台,稳固全面的生活保障。在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强音的感召下,这一代进城人定会不同往代,创造历史。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无论社会如何飞速演进。来自乡村的进城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助力了城市建设,助推了城市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成就了人生梦想。每一代进城人都在城市里挥洒着汗水,消耗着生命,贡献着力量。城市也见证了每一个努力奋斗的身影,每一秒挥洒汗水的场景,每一面真诚喜悦的笑容。时代千变万化,定律亘古不变。勤劳务实、脚踏实地永远是成就梦想事业的基石;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远是成就梦想事业的必备;坚强勇敢,果断创新永远是成就梦想事业的关键。遵照定律,坚守定律的进城人最终都实现了梦想,成为了城里人。背离定律,善走捷径的进城人最终都淘汰于城外,原返于乡村。

那一座老车站和那一列绿皮火车依旧在那里,继续发挥着连接城里和村里的职能作用,继续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追求,继续记录着人们成功失败的百态故事。铁道滚滚,征途漫漫,苦干实干,成就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