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晓林的头像

李晓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09
分享

鹰翔帕米尔

2021年1月5日,喀什正是一个少有的寒冷时节,下午,我坐在办公室里无意翻看手机朋友圈信息,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我的大脑顿时仿佛遭受雷轰电击般震惊,有点蒙了,紧紧地盯着微信内容仔细地连着看了好几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自问,难道是我所认识的塔吉克族拉齐尼.巴依卡? 忙打电话问了给我发送消息的朋友,是不是同名同姓?还是发错了?

待确认消息无误后,我的感情,我的心绪,像潮水一样澎湃起来了, 一种惋惜深深地折磨我 ,我匆匆下班,忙着翻阅曾发表过的文章剪贴本,找到了当年与人合作采写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他父亲巴亚克(又叫巴依卡)带路当向导的文章,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内,也算是对逝去英雄壮举的一种怀念,不到十分钟,阅读量骤增。

我知道,这些众多的点赞者或阅读者,都是因为他的事迹而感动,便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救人英雄的敬佩与哀思。

那几天里,我的内心极其的复杂,下定决心不看手机上相关他的报道,可内心却常常又按捺不住, 还是忍不住打开手机要浏览一下,每看一次,微信圈内,悼念英雄的诗歌、回忆文章等等,一次次地掀动着我的心波, 拉齐尼.巴依卡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渐渐跳跃出来,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想起了他家三代人护边的故事。

我与他一家人有着化不开的情愫 。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到了帕米尔高原某部,连队就驻守在提孜那甫乡,距离他们家住的地方不远,因本地只有我们一个部队连队,平日里与周围的牧民群众相见时都热情互相问候,逢年过节也有走动,时间一长,我们虽然叫不上牧民的名字,但那个人的家在哪里,那个孩子是谁家的,大家都心中有数。

到了夏季,牧民们按照乡里的要求,都分别要到雪山国境线上不同地方的夏季牧场上去放牧,既是雪山中的牧民,又是边关不穿军装的流动“哨兵”。

那时,我常常会从一些老领导、老边防平时的讲话中,听到牧民群众为保障部队官兵执勤巡逻的许多感人故事,其中,巴亚克为边防连巡逻当向导的事便是其中之一。

时间就这么匆匆走过。到了1995年的8月份,机关工作的我到红其拉甫连队去蹲点。

一天,天空湛蓝,连队官兵正忙着准备执勤巡逻的物品,此时,一位身高有一米七八、头戴黑色平顶无檐帽的塔吉克族男性走进了连队院内。

有干部便给我讲,他叫巴亚克,是提孜那甫乡的牧民,团里派来去吾甫浪沟执勤时带路的。连队干部看上去和他很熟悉,见面后双方又说又笑,热情地把他带到连部就座,一番寒暄,巴亚克讲着不太流利的国语说,去吾甫浪沟的路,自己走了一辈子了,哪条沟里有什么山,哪条河里什么时候可能有雪水,他心里有个大概,不过,高原上的天气变幻无常,过了一个冬天后,也不知道原来的老路怎样了,那几条大河上的雪水今年不知道涨了没有,会不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今天到连队来,与大家商量一下,多准备些应急的物资,再考虑细一些,定好时间,回去多找几头牦牛。连队干部与他进行了沟通,把这次巡逻的想法给他讲了后,他就快快地回去准备了。

与巴亚克第一次接触,感觉这位牧民很朴实,热情、忠诚、爱国,心细,有责任担当意识,自信完成这次任务胸有成竹,也对连队与当地牧民群众开展军民团结工作做得如此扎实,心里暗暗称赞。

送走巴亚克后,连队干部给我讲,到吾甫浪沟巡逻,非常凶险,沿途没有人烟,雪山多,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道路崎岖,要经历四条咆哮的冰河,翻越陡峭的山坡,恶劣的气候与险峻艰难的道路,带给人的是残酷的凶险,以往连队去这里巡逻,一匹马摔死了,一匹马累死了,还有一匹马受伤后病死了,现在改为骑着牦牛去巡逻了,因为牦牛是被称为高原之舟,生在高原上,能吃苦,一身长毛,力气大,适应这里的气候,每次去这里执勤,连队都是提前一个月进行精心的准备,不敢大意,都要找当地熟悉这里路况的牧民随行进行保障的,前几年找过几个牧民,一听说到吾甫浪沟去,都借机找出各种原因推辞掉了,艰苦危险的地方没有人愿意去的,也不敢去,主要是太远太苦太险了,一走就是个把月,谁能知道变幻莫测的雪山里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呢?

巴亚克的父亲当年给连队执勤巡逻带过路的,他是跟着父亲在那条路上行走过,知道沿途路上的河流变化情况,熟悉雪山里的生存常识,所以,每次去,都叫他负责随行保障,与连队官兵一起去,同甘共苦,艰难跋涉 。

听了连队干部的介绍,我既为牧民群众保家卫国的精神而自豪,又为巴亚克的英勇无畏行为而感动。

半个月后,巴亚克赶着五头壮实力大的牦牛出现在连队的巡逻队伍中,又过了一个星期后,他与执勤巡逻的兵们完成任务后疲惫而归。

后来,我到了机关。人离开高原边关了,但巴亚克为连队巡逻当向导的事,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着 ,久久不能忘记,也一直关注他每年为连队执勤带路保障情况。我隐隐约约有一种预感,他背后一定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很感人的。

诱惑就是一种力量。作为部队政治机关的我,总是寻找机会想采访他,可因各种原因,总是没有成功 。

时间到了2000年的10月份,我与喀什分区政治部干事李登龙一起到帕米尔高原某边防团,听说巴亚克从雪山牧场中回到家了,在年轻一代翻译的带领下,驱车走了十多分钟便来到他家里。 见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后,他显得异常的亲切高兴,非常热情,吩咐家人忙着倒茶招待,当我们问到他为边防连队带路的事时, 他的脸上瞬间便荡漾出一种自豪的得意劲,继而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说到一些重要细节时,他动情地还站起来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比画着, 令我们激情大增,全部心情听他讲在保障边关巡逻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1972年春季的一天,年老体弱的父亲凯力迪别克把儿子巴亚克叫到面前对他说:“孩子啊,我老了,实在走不动了,今后,为边防连队带路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好好地为边防部队带路,运送好物资,守卫好咱们的家园。”父亲的话就是一项未完成的使命,也是留给巴亚克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真情“遗嘱”。

这“遗嘱”成了他一生中遵守履行的诺言,也成了他家族中的家风。

他接过了父亲的牧鞭,履行起一位生活在高原上牧民的护边责任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部队需要,他都满腔热情,赶着桀骜不驯的牦牛,踏着父亲走过的足迹,奔走在冷寂清苦所扰、危险生死所困的戈壁雪山中,寒风、缺氧、洪水、泥石流和塌方,都没有阻挡住他精诚忠勇的步伐。

最让巴亚克难以忘记的是1985年9月,按计划,边防连队官兵要出发去巡逻了,不巧,他的父亲正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给连队带路去还是不去?这个平常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他的脑子里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起来了。那几天里,他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痛苦的,假如这次去给连队带路,有可能一走,很难说再见到父亲了。知子莫如父。一天,躺在床上的父亲睁开迷蒙的双眼,望着巴亚克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把巴亚克叫到跟前,语气极低的对他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呢,你去吧!不用担心,我的身体我知道,我会没事的,会等你回来的!”

就这样,巴亚克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第二天便去了连队,赶着他家的四头壮实的牦牛,与边防战士们一起共同走向了雪山界碑,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他与父亲人生的最后诀别。

一个多月后,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人世有25天了。悲痛欲绝的他只身来到了戈壁滩上埋葬父亲的坟茔前,一个人静悄悄地坐了好久,自言自语地陪伴着父亲说说话,惚兮恍兮,昔日父亲的一言一行与音容笑靥,在他脑海虚与实、显与隐中幻化叠印……仿佛历历在目,而又瞬间即逝。

没能送别父亲成了他一生中的遗憾,保障边防连队执勤巡逻任务仍然是一如既往,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诿。

1990年9月1日,又到吾甫浪沟执勤巡逻的时间了,连队干部听说巴亚克的母亲患高原性肺水肿,急需住院治疗,再不好意思打扰他了,也没有给他讲,便四处打听让别的牧民来带路。巴亚克听说后, 主动找到连队,坚决要求去带路。他来到床前,向母亲讲了好多话,不停地安慰母亲,再三保证等他回来后就带她去医院看病。

巴亚克踏上了去边关的雪山路,母亲在亲友的陪伴下住进了医院,等啊!等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天天躺在病房里眺望着窗外,顽强地与病魔做一分一秒的抗争,以延续其生命,盼着儿子早点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20多天后,身披风尘的巴亚克从雪山中回来了,母亲见到儿子后高兴地笑了,巴亚克却笑不出来,紫外线灼烧过的脸庞泪水滂沱,之后他天天陪伴在床前,三天后,母亲离别了人世,埋葬母亲那天,秋天的高原上寒风声声,一片悲天悯人……

到2002年,巴亚克给连队执勤巡逻带路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来,他赶着牦牛行进在通往界碑的雪山路上,历尽艰难,送水泥,运钢筋,搞保障,自己家先后有5头牦牛在执勤巡逻中摔死了,7头牦牛摔伤了。

连队干部总感到欠巴亚克的太多了,特别是在其亲人病重时还给连队带路,真让官兵们感动,觉得很对不起他,多次对他说,问他需要什么帮助,都会尽力解决的。

巴亚克却笑笑说,我们的民族本身就生活在这里,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安全是军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牧民的义务,什么都不要,就有一个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是一个牧民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爱国热情的崇高体现。

2000年6月,在部队领导的积极推荐下,巴亚克终于实现了自己夙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在村里党支部会议室宣誓完后,还高兴地专门到连队,讲述自己入党后的激动心情。连队得知后,准备在第二年的夏季,专门为他在雪山中举行一次向党旗宣誓的仪式,以庆祝他加入党组织。

时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干事李登龙得知后,专门上山陪同他一起执勤巡逻为他照相,留下了精彩神圣的瞬间 。2001年9月21日,《解放军报》边海防栏目用三分之二的版面,以《红其拉甫不了情》为标题,刊登了巴亚克在雪山中入党宣誓的照片和文字,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夏季,我与军报记者马三成、王雁翔一起,来到了帕米尔高原,对巴亚克老人进行了深度采访。 7月30日,军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巡逻路上三十年》报道,再次把巴亚克两代人为边防连队带路的光辉事迹推向了全国,此后,巴亚克的名字,在帕米尔高原以至新疆边防一线哨卡官兵中到处传颂着。

他成了塔什库尔干县众多护边员的杰出代表,部队领导、地方领导,逢年过节都带上慰问品来他家进行慰问,送去关怀和温暖,带去殷切希望。

2005年,他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同年5月27日,在全国第四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1月,他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此,他的爱国之光芒,如慕士塔格雪峰一样,永远矗立在雪域高原上,照亮帕米尔。

相识拉齐尼.巴依卡,也是第一次去他家里采访时见到的 。那时,他身材瘦弱,看上去有一米六七的样子,脸庞稚嫩青涩,讲话有点腼腆,显得单纯,头戴花边平顶帽,一双诚实的眼睛不停地看着穿军装的我们,流露出对军人的向往,热情地为我烧茶倒水。

父亲巴亚克见此给我们介绍说,这是他的儿子,叫拉齐尼.巴依卡 ,将来自己实在走不动了,和父亲当年给自己交班一样,再把为部队当向导的任务交给他,儿子老了,再交给孙子。

我听后很受感动,不禁思忖,人生岁月短暂,护边道路漫长,塔吉克人伴着雪山界碑,在大自然恶劣的高原上,执着痴情的一代又一代守护边关,这是何等伟大的高尚举动啊!

采访中,巴亚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让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当兵去,在部队上好好接受一下锻炼,临走送我上车时还在千叮嘱,万吩咐,一定要让我把他的心愿带给部队领导。我答应了这个“沉甸甸”的请求,心里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却牢牢地记着一位牧民的诚恳嘱托,带着试试看的想法,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

年底,征兵工作开始后,分区相关部门指示县人武部,只要拉齐尼.巴依卡身体合格便可以入伍。2001年12月,年龄已是22岁的拉齐尼.巴依卡, 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穿上了心爱的军装,光荣参军入伍。在分区院内向接兵部队移交档案时,我专门找到了从高原上下来的拉齐尼.巴依卡,单独与他对话,勉励他到部队后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到部队要好好训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今后,不管分到哪里,都要以父亲为榜样,听指挥,吃苦奉献,争取立功受奖,他听后默默地点头。

从此,他在部队这所在学校里成长,从立正、稍息、齐步走开始练起,从整理班排内务开始做起,在经常性的教育中明确了为谁当兵?怎样当兵的真正内涵,在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渐渐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年后,我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经常到边防上去下工作组,其间,两次与武警边防支队的领导相遇,还专门询问过拉齐尼.巴依卡在部队的表现情况,得知他的思想进步很大,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参与执勤认真负责,听后甚是欣慰。

2004年的夏季,我去塔什库尔干县,无意中听人说拉齐尼复员了,便抽出时机到他家里去了一次,一是看看巴亚克老人,算是代表分区机关去关心慰问,二是见见拉齐尼.巴依卡,看他回到地方上有什么打算。来到他家时,拉齐尼.巴依卡见到穿军装的我,几乎是无声的寒暄,如同在部队一样,又是立正,又是敬礼,干练中显得精神,热情中显得有礼貌 ,我感到了属于军人的那种心灵交流,特别的亲切,我让他放松一下精神,现在回到地方了,没有那么多的礼节了。他笑笑说,这个动作习惯在部队养成的,看到军人还不由自主地要敬礼呢!

那天,我与他聊了有两个小时,大都是听他讲部队时的感受与经历。

他说,入伍期间,和许多人一样,去过好几个雪山点执勤过,经历过雪崩、雪水的袭击,也经历过快乐和忧愁,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高原上寒风凛冽,气温很低,他和两名战友一起去边界上执勤,返回时走到一个戈壁滩上时,天快黑了,车却坏了,驾驶员修了几次也没办法,只能让一人徒步往回走,找另一辆车来拖。他是高原上生长的人,熟悉这里的路况,便自告奋勇担负起了回家求救的任务。一路上,高原上乌云黑沉,大地上视线不好,不一会又飘起了雪花,还刮着刺骨的寒风,走啊,走啊!不到十公里的路,他走了竟有三个多小时,最后才到营区,又带上车到出事地方把坏在路上的车救回。他还说,回忆部队生活,收获很多,特别是学会了高原上种植大棚蔬菜技术,现在回来后,自己在提孜那甫村里种植高原大棚菜是没问题的。

我听后非常高兴,从他的言谈中,看出来他与我两年前见到时的情形有很大的改变,胆量大了,话语也多了,对自己未来人生也有一些思考与想法,应该说,军营艰苦生活历练是他人生的难得财富。

我对他说,回到地方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还要保持军人的本色,发扬好部队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争取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此时,坐在旁边的父亲巴亚克激动地对我说,我是老党员了,也会让儿子写入党申请的,将来我们家党员会越来越多的,接着,又讲到为部队当向导的情况时说,现在边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路修好了,自己年龄也大了,以后给部队带路保障的任务,由儿子去完成了。

说着,他扭过头去,两眼紧紧地看了看身边站立的拉齐尼.巴依卡一眼,面对面地用塔吉克语讲着什么话,我没有听懂他讲的什么意思。我猜想,那可能是对他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吧!拳拳之心,殷殷厚爱,寄托着一位牧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也就是这一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巴亚克因为身体原因,靶向部队带路保障的任务传承给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接过了父亲一生义务给部队带路的“班”,不,应该说,拉过了爷爷、父亲两代人传承下来的责任,初心不变,带着炽热如烈火般的情感,执着地履行起了保障部队执勤巡逻的职责,成为帕米尔高原上一个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不知不觉中,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根据要求退出现役。但是,边关生活中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像一尊雕塑似的凝固在我的记忆里,却又真真切切的常在眼前涌现,特别是拉齐尼.巴依卡与为部队执勤巡逻带路的相关情况,常能听到一些动态,也能从战友的微信中看到,感觉格外的熟悉亲切。

我从那一张张拉齐尼.巴依卡骑着牦牛、身披洁雪翻山越岭的照片中,看到了塔吉克人刚强的爱国心,看到了一种信念与追求,一种奉献与感恩,一种光荣和崇高,强烈地感受到,塔吉克人为什么对界碑爱得如此地真挚和浓烈,因为脚下的土地便是自己的“家园”,永远不能丢失。

我明白了,帕米尔高原为什么这般绚丽无比?因为汇聚了无数守边人的青春奉献。

巍巍雪峰为什么变得这般峥嵘壮观?因为溶进了无数护边人的鲜血与生命。

后来,我从相关媒体中看到,拉齐尼.巴依卡成为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2月11日,他荣幸地参加了全国军民座谈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7年5月,他被评选为首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我原本想当面与他在喀什见个面,可因其他原因没有变成现实,只能在电视中专注地看着他的身影,当时的颁奖词写道:

“在茫茫高原上,你是一座移动的山峰;在风雪帕米尔的巡逻线上,你是一座巡逻的界碑!雪崩、滑坡、泥石流是你意志的磨刀石;悬崖、冰河、暴风雪是你人生的生死场。一生守边,代代相传,是你崇高而神圣的职责;一生光荣,代代光荣!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多少个拉齐尼.巴依卡,就有多少钢铁边防线!你们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

光辉与荣耀的取得,凝结着他的汗水与奉献精神,既是褒奖鼓励,更多的是鞭策、动力和希望。

2019年中秋节前,我再返塔什库尔干县。放目县城,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写字楼,高级酒店、商贸中心,紧紧相连, 沿国道公路两边,一片居民楼拔地而起,排排列列,亮眼特别。县城十字中心有一个很大、很醒目、很壮观的雄鹰雕塑耸立,四周楼房高高低低。昔日坑坑洼洼的乡村路面全部被锋亮闪光的柏油沥青所代替 ,提孜那甫村基本和县城连接到一起了,建起了许多蒙古包用于游客居住,牧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流淌在每一个塔吉克人心中。

与拉齐尼.巴依卡见面是在县城一个商店门前,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一件干净的西装,胸前戴着一枚醒目的党徽,远远地走来,不等我走近便热情地伸出右手,笑吟吟地和我握手,简单问候几句后。

他说,现在县上变化很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变化也很大,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不出家门便可以随时洗澡,这些变化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现在需要做的事也很多,除了参与部队需要的执勤巡逻任务外,还要深入基层,听听大家的意见,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这几年来,国家对护边员很重视,每人每月都发着几千元工资,这样好,护边员都成了国家的人了嘛!他还讲了自己的好多想法 。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接听完后对我说,让他尽管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

见他很忙我便与他握手告别,走时对他说,我认识你和你父亲是从2001年开始的,到2021年便是整整20年了,到时候,我要上山来找你,咱们好好聚一下,听听你的有关故事。他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怎么也没想到,匆匆一别便是诀别。

悲矣痛哉!

现在想起来,总是遗憾与惋惜 。

我恨自己,为什么那次不多待几天,好好采访一下他, 为什么不在去年上一次高原主动找他呢?听听他近几年护边的感悟,听听他履行职责情况?

那几天里,我一直在沉思,在回忆,他是出生在一个爱国护边的“红色”家庭里,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履职在新时代、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员,生命、理想、信念和事业,是在雪山巡逻路上发出隽永的光彩,究竟有哪些动人的事迹呢?作为第一个报道过他们家保障部队执勤巡逻当向导的人,有义务有责任为他写一篇怀念文章,追忆他在护边路上挥洒热血、激扬生命的豪迈,礼赞他平凡而又令人佩服的举动,可是大脑思路总是纷乱的,思来想去也理不出多少头绪,情感总是平静不下来,偶尔从相关文章中看到了他的事迹介绍:

拉齐尼.巴依卡,12岁跟随父亲巡边,25岁接过父辈传承55年的护边“接力棒”,16年如一日,每年都要随部队到乔格里峰下的边界线上巡逻,每次去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越8座达坂、跨过42条冰河,穿越经常雪崩的“死亡之谷”,在帕米尔高原书写了“一家三代人、护边七十年”的传奇故事。他退役不褪本色,义务为边防部队巡逻当向导,遇到危险总是冲在前,多次帮助部队化险为夷。他牢记根本宗旨,恪守代表职责,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神对天职坚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不足3年,就围绕群众所难所盼提交建议、议案12件。

哦,拉齐尼.巴依卡,我亲爱的战友,当我一次次心怀敬意地读着这段文字时,同为退役军人的我,发自肺腑地敬意你,仰慕你,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为你喝彩!

你的一生是忠诚奉献的一生,高尚精彩的一生。

你家三代人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为部队带路,履行好责任,确保边关平安,其精神无上光荣。你在遇到突发情况发生时,明知有危险,仍然不退缩,逆行而上,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那句“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的要求,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精神啊!

知道你拉齐尼.巴依卡救人的真相是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

2021年1月4日13时55分,喀什大学校园人工湖上一位六岁的孩子在冰面上玩耍时踏塌冰面,落入3米多深湖水中,家长看到后,急忙跳入湖中施救孩子并大声呼叫,正在大学参加培训的你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恰巧走在去往餐厅的路上,听到呼叫声后没有多想便向湖边跑去,此时,孩子在冰冷的湖水中时沉时浮,情况万分危急。你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快速地奔向落水的孩子,当伸手要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你顿时跌入水中,当天喀什气温低至-6℃。刺骨的冰水,很快浸透你厚厚的棉衣,毫不留情地消耗着你的体能。你一边拍打水面,一边抓住孩子的衣服,奋力托举,托举。木沙江·努尔墩见壮拿来了长长的围脖,使劲地拉着在冰水中的你和小孩。见木沙江拖不动两个人,你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松开了自己的手,使劲将孩子推出冰面,此时,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也闻讯赶来,孩子和大人得救了,你却永远闭上了那明亮的双眼…

当大家把你从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救上来后,参与救助的人员使出全部办法对你进行抢救,总想把你那颗年轻灵动的心启动,把你鲜活的生命留住,可一切都是枉然,你的眼睛紧闭没有再睁开,永远地走了,

你走了! 带着未竟的事业走了,再也看不到亲人的笑脸,再也见不到家乡的雪山与绿洲,一句简单的遗嘱都没有留下,生命的年轮定格在41岁上,救人的姿势永远是喀什大学校园人工湖面上一座雕像!

你走了! 其身躯化作皑皑白雪,飘在慕士塔格峰上,与高原融为一体,成为骄傲的高原之子。

在你救人去世的第三天,帕米尔高原上一连飘了几天大雪,漫山遍野,皑皑圣洁,当地人惊讶今年的雪为什么下得如此大?

我猜想,这或许是上天用雪花温暖你那被无情冰水冻僵的身躯,也许是苍天发出的悲恸声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呼唤英雄魂归故里!

你遇难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分布在全国各地认识和不认识你的人都感到震惊,纷纷留言表达对你的哀思之情,怀念之情,敬佩之情。 你的行为所产生激奋人心的力量,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们的那颗心,许多人讲起你,都说你的名字就像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英雄卫士一样光荣伟大。

正因如此,2021年 1月19日,自治区党委决定追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月8日,喀什地区隆重召开大会,举行追授拉齐尼·巴依卡“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颁授仪式,深切缅怀、学习和宣传拉齐尼·巴依卡的先进事迹,激励引导全地区各级党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履职奉献,努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2021年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英雄,是这个时代的最响亮名字,崇尚英雄,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也是人心所向。

有人讲,帕米尔高原的美丽在于有雪山,要我说,帕米尔高原的美丽在于雪山中发生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是用青春和热血来浇灌出来的,永远是红色的,就如同燃烧的火一样热烈,一样鲜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