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清净的敖勒召其镇这几日处在亢奋状态,半个小镇几乎被招揽观众和吆喝生意的喇叭声所笼罩,虽然分贝有点高,但是听起来热闹非凡。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也明显比往日多,这是小镇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戏。我们称之为交流会,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每到七八月,小镇都要举行这样的盛会,那达慕多少有点像陕北的庙会,只是少了迷信色彩,多了娱乐活动。农牧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镇上逛逛,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看看红火热闹,也有趁机走亲访友,参加同学聚会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那达慕盛会在全旗各嘎查村都有,尤其在牧区,由于人们居住分散,平时不容易见到,只有在那达慕会上才能相聚,欢声笑语,家长里短,其乐融融。人们拖家带口一起看电影,看乌兰牧骑演出,还参加一些娱乐和体育活动,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嘎查村举办那达慕大会的已经很少了。小时候,感觉那达慕最多的就是人,小孩子们总喜欢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看各种新奇古怪的玩意儿,而花花绿绿的漂亮衣服,数不胜数的小吃摊前,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奇玩意摊前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那种热闹和喧嚣,快乐和兴奋,在儿时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今年那达慕大会,适逢假期,我决定去会场看看,一来感受一下风土人情,二来追寻一下远去的记忆。三呢,寻找美食。正好五妹来电话也要去会场找感觉,于是,便一同欣然前往。
会场并不远,十几分钟的路程,附近的街道两旁停满了汽车,零零散散的有一些小摊贩在路边售卖瓜果、蔬菜,地毯坐垫等,主会场有几座大棚,红色的横幅高悬在大棚顶端,为大会平添了几分喜庆,各种餐饮小吃、娱乐游戏、家居用品、民族饰品等摊点向东延伸出数百米。赶会的人一拨一拨涌进大棚,里面花花绿绿的,服装、布匹、鞋袜、工艺品应有尽有。比起往年,听说外地客商少了许多,大棚也有所减少,倒是小镇的个体户,他们把商品都搬到了会场,便宜甩卖积压的货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笑语声、音乐声不绝于耳,偶尔,还听到多年未见,会场相逢的惊喜之声。买这些物品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和一些农牧民,像我们这样闲逛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赶会的人一部分是和我们一样带着怀旧情结去的,一部分是看杂技歌舞表演,或陪孩子到游乐场玩的,一部分是冲着交流会上的特色小吃去的,还有一部分是为了买锅碗瓢盆、鞋袜衣帽去的,更多则纯粹是凑热闹去的,在物流和快递如此便捷的今天,购物已经不是重点……网购有网购的便捷,赶会有赶会的热闹,我们是属于纯粹凑热闹找美食的。
有人聚集的地方,必然就有别具特色的饮食市场,会场南边,搭建起很多饮食摊点,地方小吃,民间饮食,都在这里大显身手,凉皮、凉粉、麻辣烫,串串香,刀削面、臊子面、饸烙面,各种面食一应俱全,羊蹄,羊杂碎,羊肥肠瞅得人馋涎欲滴,最诱惑人的莫过于在大铁锅里咕嘟嘟泛着香气的羊肉还有那滋滋冒油的猪肉烩酸菜,此时,不咽口水是假的。
我先说说大锅羊肉吧:在内蒙,特别是逢年过节,贵客来访,都要用炖羊肉去招待客人,炖羊肉不仅承载着几千年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融合,而且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情,人们世世代代以各种方式延续着,经久不衰。每年举行那达慕的时候,炖羊肉也就成了一道靓丽的美食文化风景线。会场餐饮区两边的大棚挂着“大庙羊肉”“希里羊肉”“昂素羊肉”“横山羊肉”的招牌,每个摊点门口都支着一口大锅,炭火烤的黑色的锅沿吱吱的响,大块羊肉在汤里翻滚,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刺激着我的嗅觉和味蕾,也吸引着众多美食者。
小镇的羊肉均来自周围牧区,味道很特别,当地牧民常常自豪的说,我们牧区的羊“吃着中草药,喝着矿泉水”,这里的羊肉是最好的纯天然美食!是呀,草原上的麻黄、地椒、沙葱加上地下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井水,可不就是天然的中草药和和矿泉水吗?这些羊肉“肥而不腻、香而不腥、鲜而不膻”,香喷喷羊肉端上来时,满屋飘香,那汤、那肉,那味,绝对是“天下一绝”!羊腥汤泡米饭,杠杠的。
另一道菜就是猪肉烩酸菜了,猪肉烩酸菜做法比较简单,小镇的家庭主妇几乎人人都会,做菜时选取新鲜五花肉,纯瘦肉太噎,纯肥肉太腻,做出的菜口感太差,把猪肉切成大片爆炒,炒出一定的油脂,锅底看起来油汪汪的,飘起香味,再加上酱油、葱、蒜、姜等调料一烹,加少量水,等肉煮八成熟的时候加入土豆继续烩,最后加入酸菜,酸菜首选长白菜才够味,晋白菜就大打折扣了,猪肉烩酸菜一定要做到肉熟、土豆软,酸菜烂,火候还得不紧不慢,逐渐入味,尽量把汤汆干。猪肉烩酸菜看起来糊糊马马,土头土脑,没有什么品相,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可这却是小镇人民百吃不厌的一道家常菜。
绕美食区转了一圈,我们选了一个既有大锅羊肉又有猪肉烩酸菜的摊位坐下来,上一壶红茶,点一份大锅羊肉和一份猪肉烩酸菜,慢慢品,慢慢吃,味道依然是那味道,记忆仿佛不曾远去,还是那么热闹,那么鲜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