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金丽的头像

薛金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15
分享

古城 老院 精美的四合院 风雨飘摇

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独自在荒野大漠中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的关键性遗址,并行程上万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址,成就《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两部大作,我没有他的宏图大志,更比不上他的文笔、也拯救不了即将消失的历史遗迹,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执着,深深的打动着我,让我总是想起古城榆林那座曾经颇有人气的老院。

我的祖籍在陕北榆林,与古老的榆林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到现在,我大部分亲人还生活在那里,所以便经常往来于鄂前旗与榆林城之间。那里还有一座属于我们这个大家族的历经百年的四合院。老榆林人多以四合院为主要生活空间,那些院落有的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建造于民国时期。古城里的每条巷子、每个院落都与北京城的胡同和四合院布局相仿,“榆林小北京”大概也源自于此,“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造访古城时,曾在《绿树清泉的榆林》中用此句深情地赞美榆林,可见榆林的四合院是多么的具有文化魅力。

榆林城的四合院都大同小异,有的是一个院落;有的一进两跨院;还有的一进四跨院,我家的是一个院落,不论几个跨院,每座院落都有一个高高的像角楼一样有飞檐的正门,走进门去,一般有一块约十几平方米的公共用地,正对大门有一个很大的影壁,上面雕刻的精美的花纹或者“福”字或别的什么吉祥纹样。遗憾的是,我家大门里的影壁不知什么年代就不见了,只剩东边墙上的一个小神龛,供重大节日敬神用。第二道门略小,据说当初有过垂花门,应该很漂亮,我是没见过,现在只有两扇笨重的已经失去颜色的破木板门惨兮兮的守护着这个古老的院子。从二道门跨进去才是真正的院落,院子很宽敞。夏天,各家各户门前总会摆放些花花草草,蛮有生活情趣,榆林城的多数四合院都是以家族聚居的,我们这个院落也是如此,只是后来把东,西房的几间厢房卖给了外姓人家,听说当时只卖了白菜价。

再后来因我们这个家族人口的繁衍,曾爷爷辈的弟兄们就把这座四合院分给了各家,属于我们这门的是北房五间,也是正房,东西挂有小耳间,堂屋一分为二,四户人家各拥有一间半,坐落在五级台阶之上,台阶上的大青砖被踩的黑黝黝,光溜溜,泛着油光。所有的房间里面还有一道左右开着的门,能够贯通每个房间,墙壁较厚,在墙上做个小小的墙柜,用来收纳物品,后墙用砖表了起来,看起来很土豪,两边厢房的隔墙用土坯砌筑,堂屋两侧的隔断则全部是雕花的木格子,屋子里冬暖夏凉,温馨简朴,很聚人气。

整个院落看起来错落有致,北房较高,所有的房屋青砖灰瓦,飞檐走兽,构造精美,独具匠心,被称为“五脊六兽,穿廊虎抱”。记忆中,屋檐下有几根柱子,雕梁画栋,精美气派,很像颐和园的长廊,只是距离短了点。后来,人们搞维修就把柱子和雕梁包在了里面,基本看不见穿廊的本来面目,所有门窗、廊柱全部是木质的,榫卯结构,玻璃只是那么一小块,窗棂都用麻纸裱糊,窗户里面还有一层厚重的木格子护窗,也是用麻纸裱糊,只有到了晚上才关闭。一盘火炕坐落在靠南边窗户的位置,所谓倒炕,大约是为了采光,设计的很科学,冬天里,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确很温暖。靠炕的一角有个砖砌的小炉灶,既能煨炕又能做饭,炉灶旁边的墙壁上,包括我去过的古城人家无一例外都彩绘有老虎,蝙蝠等图案的围子,墙围子也是彩绘,那些花边,图案都是有故事的,历经百年,油漆都龟裂变成褐色,依然栩栩如生,感叹那个年代民间艺人精妙的技艺和油漆的细腻。驻足期间,看着让岁月风霜侵蚀成深褐色木柱、木板,窗棂让人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屋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别具特色,靠墙的矮柜上一般会摆着一两个尺把高的青花瓷瓶,里面插着鸡毛掸子,一对高高的红漆大竖柜立在屋子的北边,厚重、沉稳,铜制的锁具闪着金属的光泽,古朴典雅,红色的漆面历经百年居然完好无损,大柜中间有个小门,柜后留有一定的空间,想必是堆放杂物用的,那里倒成了我儿时捉迷藏的好地方。大竖柜顶上有几只大木箱,箱子上古朴而简单的绘画,仿佛诉说着我们这个百年家族的昔日辉煌,这样的大竖柜在榆林的土著居民中几乎家家都有,也不失为榆林古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院距今有尽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砖一瓦无不凝聚先人的聪明才智,一石一木无不体现的祖辈的艺术精华。可就是这样富丽堂皇,无以伦比的百年四合院,却因年久失修,拆的拆,改的改,租的租,遭到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四合院变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砖木结构的老屋经过岁月的洗礼,岌岌可危,更有缺德者趁着老屋无人看管,上房揭瓦,偷取古砖、古瓦、兽头。有的人家已成危房,不能住人,即便有心修建,也因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建筑垃圾倒不出去而束手无策,更何况,这些老屋的一些工艺是现代技术无法企及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逐渐衰败,改头换面。

除了我们的老四合院,榆林城巷子里的那些正宗的百年古民居大多显得老态龙钟,破败不堪,满面尘灰,每进去一个院落,犹如走进贫民窟,古代的,现代的,混搭的,杂乱无章。多数老屋的门锁早已锈蚀,木门窗花或破损或变形,不少老屋的屋檐已经下垂,椽头腐朽,泥土外露,砖块、瓦块有随时掉下来的危险,有些屋顶因为漏雨,覆盖上了彩钢板,显得不伦不类,看着令人嘘吁不已。

整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游走,我总会不时想念起这座百年老院来,想起奶奶系着围裙在锅台前转悠;想起和姑姑们一起在炕上聊天;想起和弟弟妹妹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想的更多的是:岁月还在斑驳它的容颜;它的砖瓦支离破碎;它的屋檐扭曲开裂;它的设施变形走样,而我却无能无力,那真有种揪心的痛。

本来,榆林的这些古老四合院也和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古村落、古民居一样,像一颗颗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明珠,它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古色古香,精美气派的古民居,是榆林城独有的、厚重的文化气质,也是榆林城屈指可数的招牌,然而,我们却喊着文明的口号,践踏着、怠慢着这些祖先留下的财富。

纵观全国各地,一些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孰不知那些仿古建筑,建的再好,模仿的再像,始终也还是假的,怎比得上这些本来就存在的像榆林四合院这样的古老民居?历史的积淀是永远无法复制的,不可再生的,这些四合院里的老房子拆一栋,少一栋,长此以往,消失殆尽,难道这样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汇聚老一辈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百年老屋,真的要变成水中月,镜中花,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

我为自己不能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呼吁保护这些文化瑰宝而惭愧,更为这些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百年四合院感到惋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