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金丽的头像

薛金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9
分享

夜宿杨家岭

很小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杨家岭的早晨》,那里有金灿灿的阳光,还有一块毛主席亲自耕种的菜地,禾苗青青的。工作后也几次去杨家岭,但是每次都因集体行动,走马观花,于是,心中总有一个愿望,有机会一定要住在那里,欣赏一下杨家岭的早晨。

这一次,我又来到了杨家岭,正逢旅游旺季,街道两旁停靠着密密麻麻的车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到处人头攒动,就连中央大礼堂挤满了参观的人群,讲解员的声音夹杂着游客的喧哗,顿时,让我失去了参观的热情。景区周围的宾馆酒店藐视非常紧张,我预定的酒店就在杨家岭景区的门口,费用比平时贵了许多,即使是持有金卡的会员,总台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副爱住不住的面孔。全家老小十几口人,那可真是不小的一笔花费。可是,为了从小的那点对杨家岭的情结,对伟人们崇敬,也为了我终于可以和伟人一样能看到杨家岭的晨光,入住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自从走进延安城,我就没有了方向感,根据文字介绍,大致知道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原名五家坡,住着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此得名杨家陵。党中央迁到此地后,将杨家陵改为杨家岭,这里曾是是中共中央驻地。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当晚由城内的凤凰山麓迁驻这里,先后在这里设立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政治研究室、财经委员会等机构。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这里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后陆续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入住杨家岭的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便快步走出酒店,独自走进杨家岭旧址的大门,清晨的山坳里没有车辆,没有游人,更没有昨日的喧闹,空气温润,新鲜。两边山上的那些树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在晨光中精神抖擞,显得郁郁葱葱,鲜绿的新芽在墨绿的枝叶里更加生机勃勃,不时的有小鸟在树林子之间婉转的鸣叫,那声音真好听。

顺着宁静的水泥路一直向前,被高山环抱,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中央大礼堂耸立在前方,大礼堂前面有个不大的广场,一个由青砖、磨盘砌成的简易石桌被人们用手掌抚摸得光滑如镜,它应该是和这里的高山、古柏一起经见证过共产党人历经艰难险阻从这里奋起,走向世界的。古朴的青砖大门,镰刀斧头麦穗的标志,门楣上的“1940”,是礼堂的建设年代,据了解,中央大礼堂是一个叫杨作材的建筑工程专家设计的,令人惋惜的是大礼堂曾经被炮火毁坏,只留存一个拐角,其余的都是后来新建的,礼堂内凉风习习,那些长条木凳,是当年那些伟人们参加七大会议时所坐的位置,他们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聆听演讲,商讨国事,历史已经远去,精神却永存,我们怎能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大礼堂的左前方的半山腰依次坐落着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旧居,那是几处典型的陕北窑洞式建筑,每所房子都是木格子门窗,屋里那些旧式的脸盆、茶缸,简易的书柜、木床,默默的诉说着那段光辉历程。毛主席的旧居是两孔窑洞,里间是寝室,设备很简陋,一张木床、一个小木方凳、一个木箱;外间是办公室,一个旧书架、一张旧方桌,仅此而已。墙壁上悬挂着的身材高大,略显清瘦的毛泽东主席身着打了大块补丁的棉衣棉裤作报告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有人也许会想,身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位最高领导人,难道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吗?穿得如此朴素不说,还打着大补丁,是不是太寒酸了?其实,毛主席想要穿得好一点并非不可能,可是,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主席号召当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纺织,红米饭,南瓜汤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的精髓就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住的都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也正是在那张小木桌上,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他和普通战士一样自觉实践着他亲自倡导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党领导的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访问记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这段话真实的印证了当时的场景。

走过几块中国共产党六次代表大会简介的石碑,终于我看到了毛主席种过的菜地,菜地四周扎着低矮的柳树栅栏,一位妇女正拿锄头翻一块空地,靠近栅栏的地方一畦韭菜已经长的很高了,她告诉我这块菜地还种有豆角,西红柿,卷心菜,因为现在刚开春,如果夏天来了还能品尝一下这里的蔬菜,小小的一片土地,却承载了几代人对伟人的深情厚谊。此时我又想起《杨家岭的早晨》里的那句话“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现在它们依旧生长着,开花结果,岁月更替,依然如故,只是远处没有了八路军战士的身影。

早晨的杨家岭,撒满金色的阳光。这里本来是陕北高原上一道普通的山谷,在历史转折的风云中,几乎在一夜之间,这儿却涌现出许多伟大人物,也吸引了无数的进步青年奔赴延安。

踩着这片土地,我噤若寒蝉,心情是复杂的,那种神秘感、神圣感和崇敬感油然而生,我感叹!我居然和伟人们的脚印在这里叠加,抚摸着厚厚的土墙,闻着泥土的清香,我似乎捕捉到一丝那个时代的气息,思绪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贺敬之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顿时涌上心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