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吉秋的头像

肖吉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6
分享

回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作者:肖吉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的美好心愿。但面对孩子成长的“判逆期”,往往因自家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好而焦头烂额或束手无策,恨铁不成钢成了父母的唠叨话题或吐槽的“心病”。有些时候,为了让孩子能够浪子回头金不换,甚至会采取苟刻严厉的管教办法,惩戒孩子的判逆行为,以匡扶其成长轨迹。

我青春期判逆的糗事,在七十年代就“崭露头角”,同样让父母操碎了心。记得15岁的那年,初中学期毕业后,我就作出了令父母意想不到、自己也匪夷所思的“选择”:放弃高中读书,誓要与农民为伍,以耕作为伴,心甘情愿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因为读书苦、读书累,读书不自由,成了我决意逃离学校的“理由”,加之生性顽皮捣蛋、好乱乐祸,更诱发了年少桀骜不羁的冲动。当年,任凭父母用“养崽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传统劝说,还是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灌输,我都无动于衷、充耳不闻,甚至学校老师主动上门推心置腹地做思想教育工作,我也置之不理……

辍学的目的达到了,我暗自庆幸没有了读书的紧箍咒,心花怒放地想象自由飞翔的美好,憧憬着无拘无束的青春潇洒。但随着严厉的父亲撂下“你既然不想读书,那就老老实实跟着我干活”的话语,参加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后,才逐渐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干农活是多么的辛苦;才慢慢懂得“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古训的内在含义;才切身感悟到父母用心良苦摔打我的真正意义;才深刻反省到自己的判逆行为是那么幼稚可笑和鲁莾冒失。

当我从读书时的学生小帮手,转换为同工同酬的劳动社员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几乎成了劳作的标配。在父母的亲力亲为带领下,我有过顶着月色、和着晚风,在秧田扯秧洗苗的“浪漫”;有过提着煤油马灯、沐着晨露,在田间挥镰收割的“喜悦”;有过冒着酷暑、不顾劳累,中暑晕倒在田埂上的“荣光”;有过身薄力气小、挑担被人欺的“压迫”;更有过在农忙季节过后,跟着父亲翻山越岭去挑木炭和披星戴月烧石灰的特殊“考验”;更有过母亲用土办法,将沾着茶油的针线尾点燃,快速从我手掌脚板磨出的血泡处穿针放血的“悲壮”……

一年艰苦的劳动磨炼,使我的身心有了涅槃重生般的变化。于是鼓起勇气重拾荒废了的学业,回到了书声琅琅的课堂,安分守己、将勤补拙地完成了两年制的高中学习。高中毕业又踊跃参军到了部队,直至考上军校成为连队带兵人后,父母一直紧绷着的担惊受怕,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并有了几许教子有方的惬意。后来,我与父母诉苦过往时才知道,当年所遭遇到的“浪漫”和“喜悦”、“压迫”和“考验”等等,都是他们刻意而为之,精心为我挖的“苦坑”、下的“险棋”、设的“圈套”。“子不学,断机杼”,惟有天下父母心!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当时光划过记忆的隧道时,四十多年前的成长历练,我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此刻,“为什么,往事总是在那儿强烈地呼唤着,要我把它写出来呢?因为……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它们只是匆忙,只是焦虑,只是‘以物喜,以己悲’,它们一旦被重现,你就有机会心平气和地欣赏它们了。”史铁生作家的话,恰似一捧阳光洒在脸上,让我怀着透暖的心、感恩的情和敬畏的爱,情不自禁拾起思绪,提起拙笔,审视自己懵懂的青涩年华,更加致敬、缅怀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的父母亲。

一切味道,都是体会;一切回忆,都有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