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兴化英武路的深处有一间小小发屋,名叫“英武发屋”,店主人姓王,人们都习惯称他王二师傅。王二师傅70多岁,中等个子,瓜子脸,身材瘦削,一点也不显老,由于他排行老二,加之为人和善,所以人们都叫他王二师傅。
英武发屋店面不大,仅有8、9个平方,里面没什么装潢,甚至有些简陋。两把老旧理发椅,一面镜子,一个工作台,两套理发工具,一台小电视机和一台1匹的挂壁式空调,就是发屋的主要家当。
小发屋,小生意,王师傅和他的老伴,人称王师娘,两口子经营这间发屋已有四十多年,英武路周围的人家,大人小孩都与王二师傅夫妇熟悉,他们既是顾客又是邻里,既做生意又拉家常,街上有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王二师傅还主动上门理发。有些原来住在英武路附近后来搬到其他地方居住的顾客,还会赶到这里理发,他们一是来理发,也是来看看二王师傅,和他聊聊天。
王二师傅从事理发这个行当将近半个世纪:上世纪70年代后期,王二师傅结束了在安丰镇的插队时光,随着返城知青大军回了城,跟随他进城的还有刚结婚的妻子。插队前,王二师傅的母亲认定“荒田上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就将初中没毕业的王二、王三兄弟送去学会了理发手艺。回城后,也没等公家安排就业,就在人口稠密的英武街开起了理发店自谋职业。后来到了1982年,古城第一条城区马路英武路拓宽,随之兴建起英武大楼住宅小区,王二夫妻发屋也就迁到了百年名校实验小学西侧的巷子里,正式取名为“英武发屋”,一晃40多年了名称未变。
王二师傅理发特色就在于手艺好,剪头认真顶真,在古城小有名气。他们夫妻俩个理发全是用电剪一把一把地推出来的,剪的平板头型是棱角分明一丝不苟,修脸、刮胡更是一绝,不管有多坚硬的胡须,在他们熟练的手艺面前,被修理得光滑无痕。王二师傅的掏耳技术让人佩服,他边与顾客聊家常,边趁人放松时刻,不经意间,一大块陈年耳屎从耳窝里掏出。遇有顾客睡觉落枕,颈痛背酸,理发后,他会松松肩、拿拿筋骨,先麻后舒的感觉,让客人感激涕零。因此,不仅街坊邻居找他理发,就连政府里那些当差的都是慕名而来。对待顾客,不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阶层,总是一视同仁;发屋价格公道便宜,常赢得市民们背后的好评。每年征兵时节,王二师傅还被人武部专车接到军事培训基地,为全县的应征青年理发。
王二师傅是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他的作息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开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晚上英武路灯亮起,就是王二师傅下班的信号。平时不忙的时候,王二师傅会打开电视机,看看电视或者听听新闻,打发时间,适当休息。后来,随着微信、支付宝的兴起,王二师傅请做教师的女儿申请安装了支付二维码,客人们理完发,掏出手机扫一扫,自己也落得个清净。
近几年来,王二师傅的发屋生意虽清谈了许多,但夫妻俩不离不弃。他说现在经营发屋的目的并不单是为了生活和赚钱,而是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好地发挥余热。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王二师傅夫妇每天坚守着小小发屋,吃着粗茶淡饭,做着自己想做和熟悉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着平凡知足的小日子,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对于这对夫妻而言未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首发《文学丹阳》2022年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