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的记忆
仲夏时节,微风吹拂着金黄的麦穗,田野里翻滚着金色的麦浪,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收割机如同来回跳动的精灵,闪烁在麦浪之中,金黄的麦子好像泉水一样汩汩涌出,便是农人们沉甸甸的丰收成果。 儿时麦收时节的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那时没有机械化作业,全凭镰刀一棵棵,一趟趟收割,然后捆好,呈现一个个大小适中的麦把子,人工挑到麦场。父亲总在收割麦子之前,用牛赶石滚子把麦场打平,压实,再用大扫帚打扫干净备用,选择晴好天气,把麦把放开,麦穗头对头铺平,用梿枷有序拍打,父亲抡起的梿枷总能准确地拍在麦子上。儿时的我,出于好奇,趁父亲休息的间隙,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可是抡到空中,梿枷头总是碰到竹柄上,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很高兴。往往一个大的场基(打麦场地)上有许多人家同时进行,那梿枷抡起呈完美的弧形,和一声“啪啪”的梿枷声,奏响仲夏时节丰收的交响曲。 有的劳动力多的家庭,用牛拉石滚碾麦子,则需要把麦子铺得厚厚的,碾过石滚的再翻一次,再碾压,反复几次,基本上脱粒干净。 接下来,在有风的日子,父亲用木锨把麦子扬干净。通常选择晴好天气,淘米篮把麦子在清水池塘里淘净,漂出麦芒和一些杂质,用簸箕或竹席子晾晒。经过1~2天的晾晒,这时的麦子粒粒饱满,黄灿灿的,父亲把麦子挑到附近加工厂碾成麦面,麦麸拿来喂猪、喂鸡,面粉做成食品则成了儿时的最爱。初夏时节,在那个年代,小麦面粉绝对是厨房里一道独特的美食。母亲把面粉加水搅拌,里面加点韭菜,大铁锅里倒入香油,香油也是自家榨的菜籽油。随着香油慢慢地冒着热气,油温升高,放入和好的面粉,"嗞"的一声,一会儿就成了金黄金黄的小麦粑粑。 到了中午,有时候图省事,母亲把拌好的面粉,在铁锅旁贴出麦香味十足的粑粑,吃起来筋道,十分美味。在麦食中最费时费力可能要数擀面汤了。把面粉加水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把面团赶成一平面圆形,再用刀切成带状丝条状面条。这过程中揉面尤显重要,面团揉得好坏,直接决定面汤的口感。当锅中的水沸腾以后,放入切好的面条,再放入苋菜,面汤和苋菜是黄金搭档,有苋菜的汤面才有灵魂。 记忆中夏日的中午,夏日的风轻轻吹过,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面汤。我最喜欢坐在门前的石墩上,端碗面汤,边吃边仰头看着燕子从头顶飞来飞去。屋梁上的燕窝里一群出生不久的小燕子张开嘴,嗷嗷待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父亲说,燕子来是好兆头,不能打,说明和我们有缘。就这样每逢麦收时节,总有燕子飞来筑巢,然后小窝小燕子出生,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吃饭看燕子喂食,也是童年一段美好的记忆。q多年过去,父母已经离我而去,我自己也是不惑之年,麦收时节,依然脑海里浮现儿时快乐画片,麦场上父亲忙碌的身影,厨房里氤氲着热气,母亲正在做麦粑粑或面汤,忘不了母亲温暖的目光,而我正坐在门前石墩上看着头顶的燕子飞来飞去……
(首发香港摄影报,名家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