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项见闻的头像

项见闻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09
分享

母亲的农谚

  

 

  儿时,在母亲身边长成的十多年里,对母亲记忆最深的是她出口成章的农谚。母亲一生没进过学堂,到了五十岁时,才因为参加基督教而至识字千余。可是母亲却俨然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每逢身边琐事,母亲都能用一句简单的农谚予以概括和总结,其概括之精准,常令我们这些自以为能舞文弄墨的人,也自叹不如。

  记忆中,第一次听母亲随口说出农谚时,我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外面飘着零星的雪花,母亲坐在堂屋的火盆边给我们纳鞋底。那时候,农村每家每户都饲养的有猪,也没猪圈,就在猪的两耳朵上穿了绳子,在堂屋的中梁柱上打颗钉,猪绳套个环,挂在钉子上。我看见猪睡在一块块干硬的土坷粒堆上,好奇地问母亲:“妈,这猪怎么不怕挺呢?”

  母亲仍专心地纳着她的鞋底,头也没抬的回答说:“猪儿不怕挺,鸭儿不怕冷”。

  长大后,我明白了猪与鸭不怕挺和不怕冷的原因,但当时母亲押韵式的两句农谚,却让童年的我混沌初开,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的事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一个初秋的早晨,母亲迈出门槛到生产队上工时,抬头看见朝霞漫天红遍,回过头来叮嘱姐姐宝娇,叫她今天不要把柴禾晒出来了。“早晨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蛤蟆。”母亲边说边急匆匆地赶着上工去了。

  我和姐姐遵照母亲的交代,没有晒柴,并做好防雨准备,果然到了九、十点钟时候,大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

  后来我问母亲怎么知道会下雨的,母亲说,做人一定要学会“进门观颜色,出门观天色”。出门观天色,就是要做到“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做好“未曾上船,先防落水”的准备;进门观颜色:去人家里办事或做客,开口说话要根据现场的气氛和主人的心情,决定自己的某些话当讲不当讲,么时候讲为合适,这叫分寸。

  夏夜纳凉,看见月亮四周起了一道云圈,母亲说 :“日晕子时雨,月晕子时风”。我问母亲,如果月亮周围没有光圈,又被云朦朦胧胧覆盖着呢? 母亲说,“月亮长毛,细雨飘飘”,那多半会下小雨的。

  儿时,为了鼓励我们多用功念书,母亲常说 :“早起三日当一工,走的路多,踩得草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少不努力,长大后悔迟”。

  为改正我们不良的习惯,儿时,母亲对我们管教严厉,常不惜动用责罚。母亲说:“桑大从小入,长大入不直”,“刁儿不孝,刁狗上灶”。  

  母亲说的桑,是桑树。是本地一种生长得很慢,枝干很结实的树,叶子可以用来养蚕。“入”是本地方言,强行弯曲的意思。“刁”是类似宠的意思。

  为了教育我们做人,母亲提倡人要懂得廉耻,母亲说“人无廉耻,百事可为”。另外,母亲还教育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说“好鼓不用重锤打,明人不须多讲话”,让我们懂得自律和学会明理。

  有时,我们在外与人说话言辞不当时,回家后,母亲就教导我们,说“会说话的想话说,不会说话的抢话说。”要我们学会尊重人,人家讲话时,要先听,待到人家把话说完了,自己有补充时,再有条理的说出来。

  我们长大成家后,有时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母亲不管我们儿子做的对还是不对,总是先批评我们做儿子的不是。她说“好话说得千千万,一句恶话恼人心”。劝我们以后碰到夫妻矛盾,要两个人好言好语,好好商量。教导我们“百年修得同船渡,一夜夫妻百日恩。”暗示性地提醒媳妇也回头往好处想,懂得惜缘。同时又劝导双方,凡事“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他人”,不能只念自己的一本经,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处理邻里关系上,母亲说“住的邻里好,犹如捡个宝”,“远亲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

  看待家中关系时,母亲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邻也欺”。强调一个家庭要团结、和气,不然,就连邻居都会瞧不起你的。

  在处理事件上,母亲说“好不好,问三老”。老人家们阅历丰富,见识多广,咨询老人既是处事之方,也是尊重老人的做人之道。

  当然,母亲还有很多的口头农谚,有一些是我至今都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譬如母亲说“养儿防老,集谷防饥”,“食在口中人不知,身上无衣人人欺”等等,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或者是误解吧,且留后代子孙们去详加考证和研究。但母亲口中大多数的农谚,无疑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和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学习和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