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奚建伟的头像

奚建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5
分享

泛谈茶道一二

一、茶祖

说到茶,以及茶文化的来历,得追根溯源一番,相传远古时期的炎帝——神农,他就是我们中国的茶祖。

这段历史非常久远,具体是公元前哪一年,大概没有人断得很明确,至少应该距离今天6千年以上吧。

神农出现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承上启下的开创人物。

历史记载说,炎帝氏神农,曾经建都于一个叫陈的地方,后迁徙到山东曲阜,以火为纪,刚开始发明种植五谷,后来发明制药,也就是中草药,然后建立交易市场。

神农尝遍百草,这就是为了发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的草药吧,因不知道哪一种草有毒,所以品尝的时候经常中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说,中毒后的神农,总以茶叶解毒。

这么说,茶的发现,要比草药发现得早一些。

茶叶具体在何时被发现,并且由人工培育种植?循着这个线索,我想象应该就在神农出现之际。理由是,神农推广种植五谷的时候,同样也会推广种植茶树对吧。

而且,神农去世的时候,恰好是在长沙茶乡。这段历史传说,也被清代《历代通鉴辑览》收录,内容大意是说:炎帝崩于长沙的茶乡,葬于茶陵。

所谓陵,就是帝王之墓,神农未入葬之前,它应该是座有茶树的山丘,炎帝下葬后,有茶树的山丘便被后人尊谓茶陵。

茶陵作为古老地名,一直被沿用至今,它就是今天湖南株洲管辖的茶陵县。说到这个地名来历,这样解说:茶陵位于茶山之阴,是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

从西汉建置茶陵县,直到民国还叫茶陵县说明,自从有了关于神农氏与茶陵的历史传说之后,茶陵这个地名似乎就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符号。

当地有明确文字记载,茶陵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也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这是因为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发生在茶陵云阳山。

茶陵的地理主要以高山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同时也十分适合种植南方水稻。那么炎帝当时在这一带推广农业种植,推广茶树种植的理由就显得非常充分。确定炎帝成为茶叶始祖,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最早的茶叶是怎么做的?这似乎值得关注。茶叶大体分为6大种类,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和青茶(乌龙茶),也许先民们没有那么多发现,也不存在太多制茶秘诀和工艺,应该多半是用原始手段简单加工后饮用,估计习惯于喝绿茶与黄茶青茶。如今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保持这一民间粗茶制作工艺,茶的形状不好看,本味却十分突出。

大概炎帝推广茶叶时最初顶多了解茶叶可以解毒,也属于中草药的一种,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加工也好,饮用也罢,似乎没有那么多讲究,这就如山村里制作土茶。而让茶叶变成非常讲究的饮品,继而附会产生趣味多样的茶文化,那该是几千年以后的事吧。

二,茶文化流源初探

中国人普遍习惯喝茶,这可以追溯到唐朝,因为在经历了贞观与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载歌载舞、讲究吃喝穿住的物资生活丰富景象。许多地方出产“贡茶”,就是拿当地最好的特产之一茶叶,按期进贡到长安供皇家贵胄享用。

在说茶圣陆羽把中国茶文化集大成之际,我想说说关于江南茶。今天的人几乎都知道西湖的龙井,和太湖的碧螺春,这是两款富有代表性的江南绿茶,也叫明前茶,即为清明之前采摘的茶。龙井茶形状扁平,碧螺春则恰如其名,卷成螺蛳的样子。实际上,在唐代还有两款特别出名的贡茶,出在常州和湖州,那就是阳羡茶和紫笋茶。

每年清明节前,这两个地方的州官们都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茶仪式”,要祭山神茶祖,要让采茶姑娘们沐浴更衣,因为采撷的茶叶是头垡茶,拿去做贡茶的,必须绝对保证其品质优良。绿茶下来经过一番炒制之后,便用驿站快马,按规定赶在清明之前送达长安。

作为湖州人,陆羽经常在这一带茶山活动,会茶友、品好茶、谈心得,介绍自己饮茶的经验。当地的州官,几乎都是陆羽的茶友,他们之所以喜欢和他交往,主要在于能学到不少品茶喝茶的知识。珍贵的明前江南绿茶被送到长安,首先品鉴到它的,肯定是皇帝和亲王贵妃大臣们。作为北方贵族,学习了陆羽后便懂得如何品鉴,同时自己也会发挥一些聪明才智,把饮茶的乐趣与陆羽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尝试,而由于十分讲究,又不惜工本的享受,喝茶用的器具慢慢发明完备,用金银器皿和玉盏喝茶,便不再显得稀罕了。

喝茶时,人们围坐茶台,听着音乐,焚着檀香或沉香,逐渐发现可以抵达精神的入定。茶本身有独特的香味,可以清心,可以明目,甚至还可以安神镇定,如此悠闲的过程,等于做一次对浮尘世界的洗涤,让人放松下来,一时抛开烦扰,解除郁闷,提振精神与情绪,如果再加上有诗词应酬,红袖添香,围炉夜话,啜饮之间便升华如仙,进而抵达高上的空灵境界,产生出无限的美感和艺术灵性。所以,茶客非常喜欢置身于林园,拥有潺潺流水和巉岩突兀,并且百花齐放,百鸟酬唱的环境,求的是安静、干净、自然、清新和舒适感,而构筑假山真山之上的亭子,独受他们亲睐,所以被赋予十分诗意的名字叫茶亭,宋代人的斗茶活动,几乎都喜欢选择在茶亭举行。

说到宋人斗茶,这应是茶文化里特别精彩的片刻,用一个斗字来概括,并不代表角力争斗,竟然了无颟顸色彩。原来,这是一帮文人墨客与富家子弟,吃饱了没事干,发明出来的一种品茶高手的比赛。他们不比谁有钱,谁穿绫罗绸缎是苏绣还是蜀绣,而是比识别茶叶的高度与广深度。

斗茶的时候,茶汤里看不见完整的茶叶,因为都被碾碎了。茶碾,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通常用石头来做,类似于农村那种碾磨。取来各种茶叶,分别碾碎后放到茶盏里,冲进山泉滚水,于是又有一种茶具登场——茶筅。这东西现在也有看见使用,一头由竹管做手柄,另一头束上动物柔软的鬃毛,有点像夸张的毛笔,今天是用来打扫茶盘,驱赶塞流的茶水顺利流光。而宋人是用它专门涮茶汤,由碎末与水交融的茶汤被它开涮之后,通常会变成几种颜色,最好当然数象牙白,或者叫米白色。选手呡这种茶品鉴,准确说出产地名称者胜。

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茶具,有二十多种之多,唐朝人的茶用工具可见分别很细,每一件都被特定使用,自然宋袭唐风,宋人的茶具数量也不少一件,只会多。把喝茶喝出了各种品味,然后形成习惯,形成一种“规格”,后人就总结称之为“茶道”,做什么都要讲自己特定的道才算做到极致。

茶道是对茶叶消费格式的总结,更是茶叶消费活动的范本,它应该完善于盛唐,丰富于两宋,由中原开花,随着人口迁徙到岭南结果,于是潮州功夫茶给予完整的保留,并发扬光大。相传中国茶艺从唐朝传进日本,日本就有了自己的“煎茶道”,台湾有“泡茶道”,我想无论什么茶道的形式,九九归一,都源自于中原古老的茶道。

深山都有寺庙,茶文化与佛教碰撞时,寺庙多将本身种植的茶树制作茶叶,并且改良了茶道一些程式,于是在茶道的序列里面,添加了个精彩角色,这就是茶禅。人们总喜欢挂一匾“茶禅一味”以示胸怀旷达,点上一炷香,播放一段古典曲子,换来一身棉布做的唐装,挽起宽大的衣袖进行茶道表演,像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识得茶禅的意境呢?

三,不得不提苏轼

苏轼和王安石,政治上是一对冤家,喝茶上却是难得同好。从有关传说看,王安石似乎略胜一筹。例如,让苏轼回眉山老家后,顺江回来给捎带一罐巫峡的江水,结果,苏轼差点搞忘,到了西陵峡才记起来这个嘱托,随手取了西陵峡水拿回交差,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不料被王安石马上点穿。

老王品尝后告诉他,你取的不是巫峡之水,应该是西陵峡的,因为西陵峡水平缓,性子没那么急躁。据说,王安石有咳嗽老毛病,要用巫峡的水泡茅尖茶喝调养。瞿塘峡湍急所以水暴,巫峡居中不温不急,西陵峡水域开阔已经失去了奔腾之志,他就有这本事体味鉴别。

苏轼学了茶道的本事,活学活用,曾经在宜兴也出彩一次。苏轼在宜兴买房子安居,和当地僧人做朋友是他一生喜好。那天苏轼到访寺庙,僧人忙准备沏茶招待,唤小沙弥赶紧去汲取活泉。小沙弥很快取来泡茶,苏轼一喝便指出,这水不是用勺子舀起来,而是直接沉桶接来。小沙弥承认,去后忘记带勺子了。苏轼到更高境界时,还能够分辨出上泉中泉还是下泉之水泡的茶,他懂得深奥的茶道,茶水是有灵性的,如果用心体会,便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

四,小思考后效应

茶文化总是在太平盛世流行,并且得到提升丰富。今天,人们安居乐业,闲暇生活多姿多彩,对饮茶,以及茶文化态度热衷。各地挖掘旅游文化的同时,对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利用也特别用心,正在不断揭开和还原那段富有传奇的、与茶文化难以割舍的历史场面。而今天茶叶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更是前所未有。茶文化经历数千年之久,在今天被赋予新内涵,即便如此,茶文化本质不会改变,它就是提升高雅品味,提高道德修养,让更多人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营造一种安静淡雅而融洽的气氛对于忙碌的生活来说多么给力。

不过我有点担忧,担忧的是,很多茶文化人很懂茶道茶艺,很善于辨别全国各种茗茶,精明到舌尖就是茶叶品种、品质的传感器,可是鲜少有人关心好茶的背后,还有多少山里的茶农正在挥洒汗水,甚至还在经受多少困苦。简言之,人文关怀少于物质关注。希望不远的将来,有关茶道的内涵增添一笔,那就是对种茶采茶制茶人辛苦的描述和了解,并且还有与他们的互动,总在品鉴之间表达一种感恩之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