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先生说,半岛某密林深处,是民间常说的老万玉家。
那儿,并非常人能进的去,因为密林过道处常有大蛇。
小说由此开始。大的轮廓是:大变局将临的19世纪末,胶东半岛之上,几股势力正暗流涌动。从广州同文馆回半岛探亲的青年舒莞屏,回程突遇“北煞风”,借轮船延误之期完成恩师重托,前往声名远扬的万玉大营,由此开启步步惊心之旅。
读后,大体有以下几个感觉。
一是语言风格突变,文字诗性流畅。与《独药师》相比,小说常见四字短句,顺畅不涩,与多变的故事情节啮合推进。比如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
——美少年历险是早晚的事。舒莞屏长到17岁,危险逼近。
这是多么引人啊!
——大堂飘来茶香,还有淡淡的咖啡味儿,这气息让人沉静。
——策马驰走十里,蹄声急促。
——院公无语,蛐蛐声从角落传来,远处响起马嚏。
如此句式,凝练传神,赏心悦目,张力十足!
这也是我一读就入境的根源。
正如张炜先生4月30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约星期二”直播间所说,全力以赴去创作,新作力求有突破,才对得起自己的读者。这一点,我认为他做到了,十年磨剑,没有白费。
二是线索架构明暗交织,曲径通幽。全文以主人公所见、所历、所到为主线,开笔正描,笔调浓墨。
比如第五章第一回写道:
——每天下午三点或深夜十一时许,是冷霖渡饮茶小憩的时候,舒莞屏两次听到长廊上那扇小门叩响,都是在这样的时段。他急不可耐地上前开门。“啊,国师大人!”他退开一步,拱手施礼。冷大人松弛得很,脸上是刚刚忙碌一场后的舒缓神情。
——“我来看看公子做些什么,哦,辞书;这个嘛,航海测算。”冷霖渡将稍厚一点的书籍拿起,细细翻看,拍拍,放到桌上。“这是下一个学年才用到的。”
这些都是正面着笔。当然,革命党人出现的场合,也是主线正述。
相反,凡是舒莞屏不曾参与的,不在现场的,或是听说的,多是用补叙、补笔的方法在主线下面作缀。比如,第十二章第一回写道:
——特使离去前的三十个小时,发生了一件令舒莞屏深为愧疚的事情,这让其陷入长期的自责和不安。那天宵夜后,互道晚安,分别回到住处歇息。
这是补叙,在语法上是过去完成时。
再如:
——“后面的事情”到底如何、是什么,那一夜冷大人却没有说下去。是一段“要务”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当时从室内的某个角落传来了重重的敲门声,不待这边应答,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士推门而入……
这样的补笔,随处可见,就像主线缀结出了簇簇葡萄,整个故事情节因此而细腻、饱满;同时,也避免了阅读上的贯势疲惫。这就有点像曹雪芹写《红楼梦》:当一件事情写到畅快淋漓之际,就突然搁笔一转,下回分解,再起另一件事情,这件事发展正酣,一转笔再叙前景。这样,故事的线索脉络明暗交织,相交相伴而行,读起来就有曲折感,层级感,文似看山了!
又比如,第九章第四回写道:
——等了半个时辰。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案几和屏风后面挪步,看几函书、盛开的盆花。
这种笔序上的插入、时序上的倒叙,让文章峰回路转,起伏耐看,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构思和文字功力。
三是长于场景和自然环境描写,是本书一个靓点。辅助主题升华,助力情节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
——天更热了,这是一场豪雨的前兆。他盼着电光隆隆,而后是倾斜而下的水柱,气压改变,折磨人的憋闷就会好一些。
——午夜来临。那场豪雨只是逼近,还远远不到倾泻的时刻。谁都不知何时才有痛快淋漓的烧泼。等待变成了煎熬,这在舒莞屏是从未有过的。因为近在咫尺正有难耐的隐痛,他正悉数传递和反射到自己身上。
这些景况描写,恰好衬托着舒莞屏当时的心境,喻示着事情发展态势。
四是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人性、人物性格。比如,写冷霖渡,他的忠诚,勤勉,多艺,就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一步一步多方位展现出来--大公家世谱系、干支纪年对照、姜姓脉流考等“万玉学”初创,特别是他在画室的作为,让我读出了他对大公长期隐忍的爱,对大公持久暗恋和忠心耿耿。但是,他的另一面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而是通过小棉玉和舒莞屏百日“洞房告白”来阐述。这一告白,正是全书的柳暗花明处,揭示了小棉玉悲苦身世和她受到养父冷霖渡的摧残蹂躏,抖出了冷霖渡、万玉大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读懂冷霖渡、万玉大公和小棉玉三人,读懂整部小说的“金钥匙”。
比如,当冷霖渡看到舒莞屏无意留下“说谎、抢劫、杀戮、交配”四个词、八个字的时候,就下令捕杀,若不是万玉大公明察密救,恐怕舒莞屏早就性命不保了,足见冷大人的老谋深算式的阴狠,这又是他的另一面。
作者这样写,既节省了篇幅和笔墨,还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张力大显。
再说,万玉大公这个女性,本来姓姜,是齐国太公后人,由于家庭得罪官府,被迫由万氏收养,改名为万玉。她聪慧过人,武艺高强,组织经营着一个半岛王国,成为清末民初半岛上几股重要的势力之一。在革命党人看来,她无异于岛上其它势力,那“四个词八个字”对这个王国依然适用。万玉对舒莞屏的到来是期盼的,甚至“营造”了他的“行程”。出于对救命恩人老院公的感恩,万玉把这份情感转化成了对舒莞屏的呵护与提携,看起来是母子之情,可是,大公也是七情六欲之人,她除了在情感上诱惑、精神上控制冷大人外,还钟情于舒莞屏的一头秀发和年轻帅美,继而独处时以身示爱,极度诱惑。这就看出她作一个单身女性的多面性了。
书中堪称完美的,当属语言美、心灵美的小棉玉。她虽然从小就受养父摧残,花期凋零,十四岁竟有身孕,倾血坠胎,还长成了鸡胸,身体发育极度不良,但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被大公指婚与舒莞屏时,在内心深处是兴奋可意的。因为她在洞房里对舒莞屏说过这样的话:“我啊,连一只毛虫、一片树叶都不如!公子是天上的人,云彩里的人,你路过时掀起一阵风儿,吹到我脸和头发,我就知足了!……大人,不,公子,你知道我第一次见到你是怎样吗?就像瞎子第一回睁眼见光,头晕目眩也站不住。那时我知道了,世上真有这样俊美的小主!”小棉玉对舒莞屏的爱,可见一斑。最后,小棉玉虽然只能得到舒莞屏的左臂,可她凭着像眼睛一样明亮善良的心,舍爱割情,以大爱式的断舍离,协助舒莞屏成就自我,逃出魔窟。
从这点上看,小棉玉才是一个人格高尚、精神非常富有的大人物。
读后,对她的遭遇有一种深深的同情感和和人格上的敬佩感。
掩卷回首,这部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很多。
比如,舒莞屏会洋文,在他出现的对话场合,就会代以简短的英文,以语言突显人物博学形象。
比如,小说为什么取名《去老万玉家》而不是《到老万玉家》,我想,“去”字代表行趋,行进,行动,既有动向动作,也表结果与状态,能体现主人公的那份担当与使命;而“到”字只表预想、结果与状态,不具行动指向,不能更好体现主人公的主体意识。小说场面宏大,诸势力交织混杂,但各势力间多讲“情”,就是团体内的那种爱恨情仇,他们因情而聚,断情而散,而革命党人则是讲“义”,从当前实例教舒莞屏认识什么是“举义,什么是万玉大公等诸势力的人生哲学。这儿的“义”,就是人间的大道,就是革命,就是因义而聚,向义而生,为义而死。当舒莞屏认清这些的时候,“浑身再无一丝力气,仰躺,难以入眠。”而且顿悟出一个更为确凿的答案:“吴院公之所以没有迎着万玉大公的召唤而去,正是因为随着时光的推移,已经对河西目睹太多、知晓太多。”
整部小说,犹如黄河壶口瀑布,上游以舒莞屏回乡找万玉大公为标志,阔大平缓,浓云密布,聚势不发;下游以小棉玉“洞房独白”为标志,对上游储势大起底,大剧透,一泄千里,畅势无比,犹如一场暴雨,涤亮了整个天廓。没有上游的积聚铺垫,就没有下游的酣畅倾泄;没有下游泳的酣泄无余,上游的积淀蓄势就浑浊淤滞。所以,这部小说,语言韵律和通透性极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语言的情境力量。
最后,我想用此结束小文:主人公舒莞屏万玉家之行,因感恩由”情“而进,由感悟因”义“而出,“情”进“义”出,一去一返,最终完成了成人礼和精神的洗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舒莞屏,属于年青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