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滔滔向东流,这条“母亲河”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滋养着一代代河两岸的人,承载着数代人的美好回忆。然而也正是这条江水,将南北两岸的人们分隔开来。汉江南岸住着母亲,汉江北岸大姨,她们关系一直很好,直线距离也不过是十公里,可是每次见面就好像隔着千山万水。虽然彼此都思念着对方,来往一次却很不容易。平时母亲也很忙,而船家摆渡收工又早,有时赶到江边搭不了船,只能望“江”兴叹。
记忆中小时候,每次和母亲去她家都是在冬天。当时为了省钱,母亲带我要绕很远的路,在河面最窄的地方踩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不知道有多少次鞋子不小心浸水,脚冰凉冰凉的,一脚沙子一脚泥的走着。所以,我一听说要去她家心里就发憷,很不愿意。她家不远处就是大巴山,绵延不绝,她们的土地也大都是坡地,水田比较少,因此平时种植比较多的是玉米和红薯,也没啥好吃的。而山路蜿蜒曲折,很不好走,听大姨说,每次到了收获的季节,她和姨夫都累得腰和肩膀疼几天,才能把玉米和红薯收回家。
老家的夏季雨水比较多,搭一座简易的桥很快就被大水冲走了,久而久之,也没有人再愿意搭桥。因为这不仅费时费力,还不划算。后来河对岸的人们就修了简易的码头,把河水聚的深一些,一艘木制小船在河中摇晃着,给河对岸人们来往提供了方便。每次坐着这条颠簸的小船,驶过河面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想到鲁迅故乡的“乌篷船”,驶过江南水乡的情形。一排排矮矮的房子,沿河而建,河水缓缓的从家门口流过,隔不远就是一座石拱桥,有着诗情画意般的感觉。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艘颠簸的小船,看着河两岸的风景,徐徐地驶向对岸,轻风带走了往日的烦恼,让我豁然开朗。
在前不久的春节期间,大姨突然红光满面来到我家,和母亲聚在一起。母亲见她气色很好,也很高兴。大姨给母亲娓娓诉说着近年的情况:现在的乡村路面都硬化,再也不像以前不下雨的时候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子里也装了太阳能灯,一到天黑就亮了起来,看着宽阔干净的路面,大家都很高兴;原来一天两三趟到勉县的大巴车也变成了一小时一趟,去县城也不用等待很久;坡地承包给了种桑树养蚕的人,水田也承包给了种花草、瓜果的,她现在都“失业”了……而大姨平时给村子里砖厂、花园干点零活,孩子们在外地打工,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因为交通不是很便利,新兴的很多超市价格相对要贵一些,但是对他来说还是方便了很多,不用像以前一样买东西要过河。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外公外婆,大姨又说:“他们走了一辈子的泥泞路,也没赶上好时候,要是能够活到现在,国家政策好了,领点社保、高龄费生活也就过得容易许多。”母亲点头应着,思绪飘飞,又想起了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久久沉思不语。
其实,河对岸的变化只是国家富强、家园美好、百姓富裕所取得成绩的冰山一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搭起一座“便民桥”,方便河对岸人们来往,方便集“医、教、贸、创”等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