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家乡的菜肴都宛如一首无声的诗。它在味蕾上绽放,在记忆中永恒,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其中,家乡的红烧肉尤为独特,那色泽红亮如初升朝阳,光泽饱满,令人垂涎欲滴;香气馥郁,融合了酱油的醇厚、冰糖的甘美、姜蒜的辛辣,丝丝缕缕飘散在空气之中,挑拨着每一个敏感的嗅觉神经;口感层次分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每一口都是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油脂的丰满滑润,又有肉质的紧实弹牙,仿佛能够瞬间唤醒所有感官,带来无与伦比的愉悦。
儿时,红烧肉并非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它的出现仅限于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春节。彼时,物资相对匮乏,平日里鲜少有机会触及荤腥。但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母亲便会倾注全部心血,精心烹调这一道节日里的压轴大戏。晨曦初现,她忙碌的身影便穿梭于厨房,五花肉经过她娴熟的手法被切割得方正匀称,焯水去除杂质后,再以特制调料腌制半小时,随后置于文火之上慢炖,直至酱汁浓稠,肉质酥软。
年夜饭上,这份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却被巧妙地保留,为了怕孩子们馋了偷吃,母亲总是故意不放盐,并且不烧熟。吃年夜饭时,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诱人的红烧肉,眼中放着绿光,吞咽着口水,但也毫无办法。从正月初一至十五,这半成品的红烧肉成为了每日餐桌上的特别嘉宾,它那诱人的色泽和迷人的香气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耐心,却总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重新回到厨房,保持那份神秘与期待。终于,元宵佳节之夜,当最后一抹烟火消失于天际,母亲轻轻揭开锅盖的一瞬,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屋舍,宣布等待已久的盛宴正式拉开帷幕。那一刻,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脸颊因激动而泛红,嘴角挂着抑制不住的微笑。我们迫不及待地围坐一团,争相品尝,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吃的满嘴流油。父亲和母亲在边上静静地看着我们,微微笑着,却不伸筷子。
家乡的红烧肉除了是年夜饭的必备菜之外,平时就只能在各种宴席上才能见到了。那时候的各类宴席绝对是孩子们的最爱,没有之一。一旦有了宴席,孩子们都盼望着父母能带着自己一起出席,谁如果去吃席了,可以跟小伙伴们显摆很久。那时候的宴席是八人一桌,没有多余的凳子和碗筷,大人会去厨房拿一副碗筷交给孩子,然后孩子就站在大人的身后,宴席开席后,大人夹给孩子,孩子自己是不能夹菜的。在我的家乡,无论是村中的婚礼还是寿辰庆典,甚至是丧事宴,红烧肉绝对是最后的几道大菜之一,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菜。当红烧肉入口的那一刻,不仅是对舌尖的犒赏,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幸福的简单而又纯粹,足以让人铭记一生。
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在日常的各种应酬时,也常常会有好客者点上一份红烧肉,然而,我并没有遇见如同我家乡的那般美味的红烧肉,可能是确实没有家乡的红烧肉美味,也可能是我那浓浓的乡情的原因吧。家乡的红烧肉如今已成为一段段珍贵的回忆,深深刻在了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