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礼贤的头像

徐礼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5
分享

桂花楼

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我的家乡孤峰街上,曾经有过一家饭店,店名叫“桂花楼”,当时可是远近闻名的饭店。店名的由来,我估计是因为既是老板娘又是掌勺大厨的名字叫做桂花。

老板娘桂花有一张圆圆的脸,像中秋的满月,泛着健康的红晕。她的皮肤不算白皙,却泛着微微的光泽,就像被岁月打磨过的璞玉。眼睛大大的,总是透着温和善良的光,像是藏在草丛中的小星星。

最初的桂花楼是民国时期的平房,1997年后由乡政府统一改建为两层门面房。一楼进门是大厅,厅中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有瓜子花生等小吃,供客人进门歇脚喝茶所用。后面是单独打造的厨房,土灶的锅台,饭菜都是从这里烧制而成。二楼则是包厢,包厢里很朴素,不像现在的饭店那样奢华,一桌、十余张椅子、一茶几而已。

当时的孤峰集镇还是非常繁华的,每天天还未亮时就聚集了四里八乡的人,大多数人带着自家的一些物品来出售,蔬菜、鸡鸭、柴火……抑扬顿挫叫卖声,鸡鸭鸣叫声,讨价还价声,称旺称低争执声,熟人相见寒喧声……汇织成一首早市生活进行曲。由于这是乡政府所在地,所以各个部门的办公场所都在此地,学校、医院、银行、邮政等单位也一应俱全,这使得集镇上的商家生意都很兴隆。

而桂花楼的生意,那在当时的孤峰绝对堪称翘楚,我想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老板娘仁义,不管你来桂花楼是吃饭的,还是路过歇脚一分钱不花的,老板娘桂花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在这一点上,工作后的我是深有感触。

那时候,人们总是能见到老板娘桂花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圆圆的眼睛笑得眯成了缝。看见客人进门,她忙不迭地迎上去,粗糙的大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一把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来啦,快坐!”她的声音洪亮又亲切。

有熟客打趣,她便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在屋里回荡。她一边回应着,一边在前面引路。点菜时,她耐心地给客人介绍特色菜,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客人,眼神里满是期待和真诚。若是客人有特殊要求,她连连点头,用笔记下,嘴里念叨着“没问题,包在我身上”,那认真劲儿让客人心里满是踏实。

另一个原因,说来就话长了,那就是桂花楼的菜品,说它冠绝全县也不为过。

先说说桂花楼卤菜的两大绝技。

第一绝应该是卤兰花干子,这是桂花楼的一道小菜,当地人就称之为兰花干子。别看这是一道简单的小菜,但在当时,那做法可绝不简单,味道更是一绝。桂花常拿着一把锋利的菜刀,先将白干子一面斜着切出纹路,轻轻切,不能切透,切的深度以干子厚度的一半为宜;再将另一面同样的切好,只是两面切的纹路要交叉。切完轻轻一拉,干子就如渔网一般。接着倒油入锅,油温烧至八成热,将干子放油里炸,炸至两面金黄,捞出备用。炸好的干子放入卤水锅中,卤水是提前煮好的,将卤料包、姜片、花椒、豆瓣酱、生抽、骨头汤或者牛肉汤混合一起煮好,这个卤水还可以卤各种别的食材,味道都很不错,喜欢辣的还可以按自己喜好添加干辣椒。将卤水锅放灶上煮,煮到卤水沸腾,然后文火再煮10分钟,即可。如果喜欢味道重的,可以放卤水中浸泡的时间久一点,这样味道更浓,如果喜欢味道轻一点的,待冷到合适温度即可盛出来食用。桂花楼的卤水有自己的独门秘方,我自然是不知道的。因此桂花楼卤出的兰花干子,软硬适中,有桂花的清香和豆花的甜香,声名远扬,连县城里的人都慕名前来品尝。

桂花楼卤菜的另一绝就是卤鸭,其卤出来的鸭子,就是比其他地方的卤鸭味道更鲜美。

桂花楼卤菜的这两绝,让桂花楼的冷盘声名大噪。每到饭点临近,来买卤菜的人就络绎不绝。我初中的数学老师就是桂花楼买卤菜的常客,不过他很少自己去买,而是让住校的一个学生代劳。一般都是买一块钱的兰花干子(一块钱十块兰花干子)和五块钱的卤鸭。那个帮老师买卤菜的学生总是经不住诱惑,在路上就偷吃一些,当然不敢多吃,自以为吃的量不会被老师察觉。不过我觉得,老师大抵是知道的,只是默许了这行为罢了。这个学生是我的同学,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每每谈及此事,口中都会津液四溢,仿佛在回味桂花楼卤菜的鲜美滋味。

说完冷盘的两绝,就得说说桂花楼的炒菜了。桂花楼的炒菜中最有名的有三道,小炒肉片、爆炒猪肝和爆炒腰花,当地人称为炒三盘。

这三道炒菜做法和配菜相似,配菜都是香干子片、辣椒片、冬笋、大蒜段(爆炒腰花会把大蒜段换成蒜苗),主材就是肉片、猪肝、猪腰子。肉片切得很薄,猪肝切成三角形片。腰花最有特色,将猪腰子切成长约三厘米、宽约一厘米、厚约三四毫米的方块,然后在其中一面横竖划几道口子,深度约为厚度的一半,这样炒熟时会向没划口子的那面卷曲,像绽开的花瓣,这也是腰花名字的由来。切好的主材加入酱油、山芋粉搅拌均匀备用。先把配菜放入锅中炒熟,加盐、味精、糖等作料,然后盛起备用。再将主材放入锅中爆炒,这个过程要快,不然肉就容易又老又柴,之后倒入炒好的配菜,翻炒几下就可以了。

桂花楼的招牌菜还有很多,像糖醋茄子、糖醋辣椒瘪、肉烧萝卜、黄心菜炖豆腐渣、狗肉下面条等等。

这些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很累人的。印象中,老板娘桂花总是在客人点完菜后,就去厨房忙碌了。

她站在灶台前,开始准备饭菜。那圆圆的脸庞在烟火的映照下泛着红晕,就像熟透的苹果。拿起菜刀,她粗壮的手指稳稳地握住刀柄,熟练地切着菜,菜刀与案板碰撞发出的“笃笃”声有节奏地响着,每一刀下去,蔬菜都被切成均匀的薄片或细丝,仿佛在她手下舞蹈。

炒菜时,她往锅里倒油,热油微微冒烟,她不慌不忙地将切好的菜倒入锅中,瞬间,“嗞啦”一声,油烟升腾。她拿着锅铲快速地翻炒,手臂有节奏地摆动,锅里的菜上下翻腾,像是欢快跳跃的音符。汗水从她额头渗出,她只是随意地用手臂擦一下,眼神专注地盯着锅里,确保每一片菜都能均匀受热,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艺术品,处处透着她对这份活计的认真和对食客的用心。

青少年时期,我很难品尝到桂花楼的菜品。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平常舍不得花钱下馆子。印象中,我家只有来客人时才会去桂花楼买一两个菜,买得最多的就是卤菜两绝和炒三盘。年少时,我们这些孩子都盼着家里来客人,这也算是我们儿时对桂花楼美味的向往。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去桂花楼吃饭的机会才渐渐多起来。那时,我们几个同事下班后常一起凑份子,一人出十块钱,去桂花楼小聚。五六个人就有五六十块钱,那时炒三盘只要八块钱一盘,这些钱能让我们吃到丰盛的菜,还能来一壶小酒,大家其乐融融。在这些凑份子的日子里,同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不像现在有些单位同事关系那样生疏。

如今,桂花楼早已消失。十多年前,老板娘桂花上了年纪,先是关了饭店,只卖卤菜,后来连卤菜也不经营了,回家安享天伦之乐。

桂花楼虽不在了,但它的菜却印在我心中,永不磨灭。随着我吃过的饭店越来越多,却越发怀念桂花楼,也许是因为桂花楼的菜味道确实好,又或许是对年少时美味的留恋吧。

至今,每当遇到家乡人,我们总会不由地怀念起桂花楼,怀念起老板娘桂花的待人热情,怀念起桂花楼的美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