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猫宝宝的头像

熊猫宝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8
分享

南丹的颜色


1

多年以前,搞美术的堂哥向我展示了他在南丹瑶寨的采风所得:一大叠彩色照片和一幅幅写生画。以我当时的识见,搞不懂线条、白纸与美之间的内在关联,更不知道黄金分割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如何操作,自然也就不懂画画的窍门和欣赏的角度,丝毫插不上嘴。然而,欣赏彩色照片是不需要什么艺术天赋的。对我来说,看一张照片与看一片林子、一块稻田没什么区别。那天,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天地澄澈,阳光明媚,清汪幽碧的水潭边上,几个少女正在浣衣洗发。那些色彩斑斓的百褶裙,像一群美丽的蝴蝶栖息在潭边的石块上。赤裸上身的少女正在潭边洗发,那乌黑的长发自上而下倾泻如瀑,激活了一潭静水。那些被人称为“粮食宫殿”的一个个谷仓,挺立在山石之上。远远望去,像极旧时姑娘手中的油纸伞,也像极秋天田野里尖尖圆圆的禾杆堆,让人心生一种美好的怀想。还有那茅屋,还有那古树,还有那弯弯曲曲的盘山道……

这些山间的风物,在悠长的岁月里,山间的暖阳照耀过它们,天上的明月抚摸过它们,人间的灯火映照过它们。此刻,它们默默无言,并肩站成一道遥远而奇异的风景。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白裤瑶的世界。多年以后,但凡脑子里闪现“白裤瑶”这三个汉字时,那缤纷的山间异彩便蜂拥而至。它们在我眼前不停地切换、交叉、重叠、幻化,拼接出一个斑斓而迷幻的世界,让我手足无措。

这些年,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除了留下一些照片,我还会随手留下一段文字,为的是像女娲补天那样,补缀自己文字和记忆的版图。几年前,应邀去了一趟大化,离开后便写了一篇小文,名字叫《大化的成色》。这五个汉字,帮助我完成了对大化的激赏,寄托了我对大化的情义。这次来到南丹,为着那些亘古不变的五彩色块,还是决意用“南丹的颜色”这几个汉字来表达我对这方山水的牵挂与敬意。尽管“成色”与“颜色”的含义有别,指向各异,好在它们都在为往昔着色,为今日添彩,这就足够了。

这些年,每次出门之前,依照习惯,免不了在网上“卧游”一番。屏幕闪烁间,一时一地的山水沟壑、花草树木便尽收眼底,简捷,直观,方便,让人瞬间怀疑之前的人生。然而,质地再柔和的“手”“机”交流或眼“屏”对视,终究敌不过脚步的丈量和指尖的触摸。毕竟,机上“卧游”与实地览胜,其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一次质感坚实的现场摩挲,更在于一种源自内心的切切私语。

这些年,除了赴鲁院同学遥远的丽江之约外,我的出行一概没有任何规划。这种除了叨扰一方山水而不惊动任何人的出行方式,抛却了世俗的羁绊,挣脱了人情的束缚,让心情和脚步变得从容而淡定。

来到南丹,洞天酒海是要去的。人家金屋藏娇,藏住一片春色;这里金屋藏酒,却藏出一番景致,一个世界。在那座巨大山体洞窟之内,酒香氤氲,亦醒亦醉;霓虹闪烁,亦真亦幻。天高远,海浩淼,洞深邃,酒香醇,这是尘世间难得一个渺远苍茫的阔大意象。洞天一穴,吐纳金风玉露,呼吸醇酽芬芳。酒海一泓,映照云影天光,凝聚地气山岚。

阳光洒落,天地清明。小桥流水,疏朗俊逸。亭台楼阁,参差错落。罗汉金竹,憨态可掬。那湿漉漉的草叶,那红彤彤的花朵,那软绵绵的酒香,在空中缠绕盘旋。这样的洒海,让人不由想起“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美妙诗句。

酒是一缕绵延千年的文化丝线,一头浸泡着唐诗宋词,一头滋润着芸芸众生。文人遭遇杜康,以诗文佐酒,便豪气干云。农人端起海碗,只认酒中生涯。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太白醉后,睥睨天下。“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酩酊,玉山倾倒。刘伶饮尽,一滴不留。期间的高歌低吟,巨鼓大锤,都是古今佳话。“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旅美台湾诗人彭邦桢是否在诗仙的酒樽里讨得一丝诗意,不得而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太白酒后,分不清天上月水中月,以致失足落水,沦为千古波臣。孟浩然与王昌龄对饮狂欢,以致旧疾发作,从此不再“浩然”高歌。

我不是酒徒,并不善饮。对于酒的领悟能力,非常迟钝。因此,在这个深邃浩大的酒世界里,我并没有找到作长时间盘桓的理由。出来之后才猛然发觉,裹着一身浓郁的酒香,却与山中神仙失之交臂,顿生悔意。

2

近些年,爬的山不算少。爬庐山,为的是寻找李太白的足迹,看那白花花的水如何从诗仙的口中飞流直下。登泰山,为的是踩一踩杜工部的脚印,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涉足鸡足山,则是冲着虚云和尚的背影而去,仰望一下那耸入云天的椤严塔,抚摸一下那佛光闪闪的金殿。然而,这些山都太远,太过出名,爬一次都是一生的奢望,爬第二次几无可能。要想日常光顾,只能选择一些不太出名且路途不远的山。比如宜州的北山,飘荡着仙气,也闪烁着剑气。南山则氤氲着瑞气,缠绕着贵气。比如环江的凤腾山,则收纳着毛南族的精致、纯真和灵气。于是,它们便成为我时常登临的对象。而对于素有“中国炼丹圣地”美名的丹炉山,多年来虽不能至,心却向往之。

驱车前往凡炉山并不顺遂,头天因疫情防控的的一个小插曲,半道被人截住,原路折回。第二天,重整行装,再度出发。然而,进得山来,在硕大无朋的金色葫芦旁徘徊许久,死活找不到游客接待中心。找人一问,回答说:前方两里山坳里就是。只能会心一笑,以化解眼前的尴尬。这种拐拐弯弯曲曲折折的小小意外,让每一次出行变得摇曳多姿,富有情趣。世间的好多事就是这样,太过顺遂反而寡然无味,磕磕绊绊倒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我不信佛,也不修道。选择丹炉山,完全是好奇心使然。随着摆渡车停在半山腰的景区入口处,我算是叩响了丹炉山的门环,进入一个懵懂未知的世界。

景区的设计者想来是个有心人。他在漫长而陡峭的登山道上设置了许多富有情趣的项目:谜语机巧,鼓声贯耳,鹦鹉啁啾,再加上一段山道几首山歌,使得为汗水洇湿的心境变得澄澈而笃定。沿途三两旁逸斜出的穿心莲,虬枝盘旋的崖树,不停聒噪的小虫,更是让人心生欢喜。

玻璃栈道和玻璃吊桥是抖音爱好者钟情眷恋的地方,非吾辈流连处。那仙气飘飘的炼丹炉和赤水宫才是我此行的动力源泉。于是,上得山来,便直奔心仪已久的炼丹炉和赤水宫而去。

因为之前做了一些功课,再加上有口吐莲花的导游小姐导引,眼前这丹炉山就变得简洁明了许多。

炼丹炉雄踞峰顶,气势恢宏,远观近看都震撼人心。那些圈砌炼丹炉的长方形石块,面目冷峻,线条粗粝。经年的山月和星辰并未擦亮它们的棱角,至今依然保留着叫人胆寒的野气。景区工作人员激情澎湃,领着我们围着丹炉转上一圈,并亲自示范,引导我们将手伸入炉内,试一试炉内的温度,像是在探测人心的深浅和世间的冷暖。炼丹炉四周,峭壁悬崖,绿树成荫,云雾飘荡,天然一处绝佳的炼丹场所。与别处一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各式彩带,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祈福的文字。这些在树枝上绑红绸的人,想必是受到了碑上“有所求,必有所得”那句谶言的怂恿和指引。那些树无端承载了人世间如此之多的托付,是不是感觉到无奈之余,也很无辜?

炼丹台正前方,那只掌心向上的巨形左手,在蓝天白云下轮廓清晰,线条明快。它斜仰于天地间,作摊开状,像是要接住来自天庭的某种讯息。而它那与修道没有一丝关联的名字,似乎是在告诉世人,它只不过是观阳子手中的一个道具,并未承载任何世俗的东西。

道士炼丹,少不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炉,一个是鼎。眼前,“天下第一炉”完好无损,只是少了通红的炉火。“天地为炉与天地同,万物为药与万物成。”道家法门此刻是否依然通畅无阻,不得而知。然而,那石头凿就的丹鼎却实实在在地破了,破得有些惨烈,顶部完全被削掉了,只余下一个圆鼓鼓的鼎腹和三只矫健的鼎足。它孤零零地伫立在炼丹台的台阶一侧,像个懵懂的道童,日夜守护着千年的炉火,咀嚼着遥远的时光。炼丹台正前方池子里,生长着许多怪异的石头,不停地向人诉说着斑斓的道家话语。

那收藏了观阳子无数脚印的盐马驿道,弯曲,细小,陡峭。观阳子在他还叫罗谦端的时候,奉诏征战,在刀光剑影中屡立奇功,最后得以坐上土司的宝座。然而,随着古时之播州今日之遵义的那次惨败,让罗谦端彻底心灰意冷,扔掉昔日所有的恩宠与荣光,皈依道山,做一个素衣素食白髯飘飘的道士,最后归隐于无欲无求虚无缥缈的无极之境。从鼓角争鸣到山风呼啸,从杀声震天到归于阒寂,其间的起伏跌宕与悲欢离合,非我等俗人所能参破。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戚继光当年的吟哦,用来形容当年罗谦端波涛汹涌的心境,是否贴切,不得而知。观阳子也不能从时光深处走出来,给所有拜谒的人拾回一粒细小的历史尘埃。只给世人留下一座别具一格的三山赤水宫,以及与修道门径高度契合的天台、地台和神台。

那天,尾随着导游小姐找到那大名鼎鼎的内丹台时,一个身着绿衣白裤长相文静的女道士正在那里打坐、入定。我们的到来似乎撞破了她的清修。只见她神情慌乱,迅速起身,沿着宗阳顶的山道攀援而去,留给我们一个飘逸而决绝的背影。听说,女道士来自湖北,来到丹炉山修炼已半年有余。不知道这半年的清修,是否已化解了她心中的郁结?

想当年,在内丹台上打坐的观阳仙子,心无旁骛,五蕴皆空。他终日盘坐在那里,将自己大半生的顿悟,浓缩在“心空率性先从有,面壁忘情后入无”这十几个汉字里,让后世之人费尽疑猜,长久思量。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回归江宁。次年请辞,在江宁城修筑一处隐居之所,起名叫“半山园”,并自称“半山居士”。在归隐江宁的十年间,这位曾经的宰相,平日里经常骑着毛驴悠游钟山,与山为伴,以山为景。最后“买山终待老山间”,钟山成了他人生的归宿。这与观阳子境遇又何其相似。

烁烁丹炉别是天,白云咫尺有神仙。

人居厥内千千载,道隐其中万万年。

那个勘破世情的罗谦端,此刻已经摇身变成了观阳子,敛去旧日行藏,终老眼前山水。这是一种身的际遇,也是一种心的归隐。

3

在南丹白裤瑶村寨,是心有所系的寻访者也好,是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也罢,都需要不停地按下“快进”和“暂停”键,这样你才有可能伸入大山的皱褶,进入一个民族的内里,看到你最想看到的东西。

“南岭无山不有瑶。”白裤瑶结庐云端,隐身山林。千百年来,他们的身影就像那片片白云,在青山绿水间来回飘荡。就连他们“朵努”的自称,也带着一股山间的空灵与缥缈。

山,是白裤瑶永远的精神家园。山中岁月,林间生涯,一滴露水、一朵鲜花就可以滋养他们一生。

白裤瑶把内心的感恩绣在了坚韧的膝盖之上。那鲜红的五道红手印,像五条河流,千百年来不停地在他们的血管里汩汩流淌。每一个白裤瑶男人,当他们像祖先那样,用双手撑在膝盖之上时,耳畔便回响着鼓角争鸣,眼前便交错着刀光剑影。因此,白裤瑶的记忆,一律是鲜艳的红色。而那方被硝烟燎烤被鲜血浸泡过的瑶王印,在岁月深处幻化为斑斓的花图案,印在每一个白裤瑶女人的背后,刻在每一个白裤瑶男人的心上,长长久久,永不褪色。

白裤瑶女人,终日劳作,她们从容而优雅地穿过风,穿过雨,穿过阳光,穿过岁月。“马鞍衣”也好,“两片布”也罢,“绣花褂”也行,无论你怎么叫,都无法修改她们蝴蝶一般的身姿。蓝天白云下,她们步态娉婷,风姿绰约。那绰约来自天上的云彩,那娉婷来自于山间的草木。

水声潺潺的溪流,突兀或光滑的青石,那是白裤瑶女人晾晒裙子晾晒青春的所在。山风吹动她们的长发,掀动她们的绣花裙。长发甩一甩,便甩出一条炫目的弧线。裙子摆一摆,便摆出一山妖娆的风情。阳光潜入她们的头发,潜入她们的衣衫,也潜入她们的心灵。她们身上有阳光的味道,还有青草和树木的味道。她们每一次转身,都让青山变得妩媚袅娜。

他们剪下在山谷中来回飘荡的云雾,盘在头顶,围在腰间,缠在腿上。于是,焕彩衣衫,如蝶身姿,构成了白裤瑶生命的日常。

在白裤瑶人的日常生活中,隆重和仪式无处不在,并时刻把这种隆重和仪式裹在身上。有人结婚了,盛装出席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尊重;贵客临门了,盛装是一份装扮,也是一份情意。盛装,可以徜徉在隆重的节日里,也可以穿梭在庸常的日子中。

每一个白裤瑶人的身上,都生长着一棵布满疤痕的粘膏树。树身的每一道疤痕都是一眼泉,汩汩地喷涌着足以让他们得意一生的琼浆。他们身上的每一道花纹,都散发着粘膏树的香味。

白裤瑶女孩生命中的那间小房子,是父母给她们搭建的另一个屋檐。在那个屋檐下,驻留着每一个白裤瑶女孩的青春和梦想。每一个夜晚,她们轻轻地唱着“细话歌”。那些歌,女孩听得见,男孩听得见,山神也听得见。她们期盼着有一天,自己能够笑意盈盈地向着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幸福大步走去,像一只花蝴蝶那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花丛。

白裤瑶人的婚姻里都有一把刀和一把雨伞。刀用来捍卫生命,伞用来遮挡人生。

白裤瑶人用牛牯送别亲人,用竹杖搭起天梯,用铜鼓上达天神。那个名叫拉所泽彩的男孩让白裤瑶懂得了“孝”的终极含义。砍牛是大孝,执杖是大爱。

酒,是上天给白裤瑶人预备的另一份“血液”,整日浇灌白裤瑶人的喜怒哀乐。男人喝醉了,以天为帐,以地为席。星星陪伴着他们,月亮陪伴着他们,山上的虫鸣也陪伴着他们。瑶乡的晚风,是暖的;瑶乡的美酒,是热的。

每个白裤瑶人都有一个火塘,那通红的塘火是他们生命中那枚不落的太阳。在漫长的岁月里,帮助他们烘干山风,烘暖目光,烘顺心绪。

那个叫里湖的地方,盛下了白裤瑶人一生中不能承受之重。

那块叫南丹的土地,接纳了白裤瑶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一道道山岭拼成一块巨大的画板,白裤瑶用脚板在上面作画。画山,画水,画云,画雾,画自己,画他人,画前世,画今生,画胸中沟壑,画人间沧桑。从此,大山之上,金光闪烁。阡陌之间,稻花飘香。

4

南丹是上天搭建的舞台,群山是永不退场的观众,而白裤瑶则是一群本色出演的演员。他们用脚掌擂响大地,演一场永不落幕的人间大戏。

瑶王寨内,灯光与目光交错,歌声与鼓声相和。陀螺在飞旋,百褶裙在飞旋,旋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同心圆内,鼓声阵阵,歌舞妙曼;同心圆外,雨顺风调,民安国泰。

南丹需要一次深情的回眸,需要一声虔诚的祝福,也需要一次零距离的眷顾与亲临。

再见,五色南丹。再见,五色白裤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