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兴水的头像

何兴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2
分享

泰宁傩舞

泰宁新桥乡大源村,2005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福建傩舞样板村。我们来了。

我们来了。应约参与中摄协举办的“一片丹霞飞不去,发现美景在泰宁”首届风光风情摄影大展创作活动,众多摄影家直奔泰宁。2009年元宵节,午餐后,在泰宁摄协陈秘书长带领下,摄影家们直奔傩舞表演中心:新桥乡大源村。

我们以贵宾的身份被特邀参观傩舞陈列室。主持人很自豪为大家介绍:至今还保留着三千年前殷商时期的原始傩舞,被人类学、历史学及艺术学视为活化石。泰宁傩舞,源于巫文化,是一种具有本土色彩,驱邪祈福的民间舞蹈;是古代原始狩猎图腾信仰,是缅怀恩人、侍奉先祖、崇拜神佛的祭祀仪式的巫舞。更是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的祈祷仪式。泰宁大源傩舞起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通常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农历五月春耕播种、十月秋收的时候举办。我们还知道,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主持人一边让我们观看各种青面獠牙、凶神恶煞的傩舞面具,当然也有金童玉女和弥勒佛极少和蔼可亲面具;一边讲述不同面具的不同典故。接着让演员现场示范表演傩舞。傩舞队员套上各式各样的面具,木鱼声和锣鼓声交集,他们手拿小鼓和槌,来回穿梭跳跃,舞姿古朴粗犷,远古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

“我领队,你们就跟着傩舞巡游队伍一起出发,期待拍摄佳作获大奖,推介大山里鲜为人知的傩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旗,迎风招展,我们随着粗犷的鼓点,观赏舞者跳跃腾挪,沿着村巷山野和田间地头变换队形游走祈福,一边观赏一边拍照。随傩舞队来到了严氏宗祠参与祭祀活动。

天井以及大堂两旁挤满观众。祭堂前红烛高招,祭拜仪式在鼓声隆隆中进行。武乐队鸣锣击鼓,文乐队手持中国乐器,奏起“大开门”“红锈鞋”“夜不宿”曲牌。文武傩舞队面具凶煞,舞姿粗犷,前后穿梭跳跃。一对戴着面具的童男童女,翩翩起舞,献寿桃祝延年益寿,献金锭招财进宝。

接着傩舞队列纵队破门而出。最前面由两人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敲击为前引。紧随其后是两人一组排列,彰显各色狰狞恐怖的鬼面,赤露胳膊,下身着短裙,穿草鞋,手持着一面绘上太极图案的小鼓,敲击跳跃前行。后续的是戒尺队伍,各人手持两根戒尺,敲击跳跃前行。最后压阵的是武乐和文乐队伍。《论语》记录“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说的是孔子观傩舞时,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恭恭敬敬的如同迎送客人一样。

傩舞队来到了严氏宗祠的前的小广场,进行最精彩的表演。这里周遭全是砖木青瓦的古民居,最早的有百余年的故事。看傩舞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根本看不到完整的表演。为了拍出好照片,我登上嘎吱响动的木梯,抬头一看二楼走廊早就挤满摄影人,于是我就靠在木梯,启动相机的连拍功能,不停地拍照。整支队伍由前头两个拿木鱼的人控制指挥,其鼓点的快慢强弱变化均由其协调统一。傩舞队面具凶煞,舞姿,表演动作简朴、粗犷、刚劲。鼓声震天,舞队前后穿梭跳跃。让人融进挥之不去的一种古朴执着、神秘的氛围。

傩舞闹元宵,让我彻夜难眠,让我度过一个福气满满的佳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