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公婆
公婆一直住在村子里,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小年的头一天,我们回村。恰巧小姑子打电话说要乘公交车,带两个孩子回来,转车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家。公公一听小女儿要回来,执意要到镇上的公交车站来等她们。我们家老陈极力反对,说在家等着就行了,干嘛去镇上等?
公公又说要到镇上超市买东西,我知道公公的心事,他是想小女儿和外孙子孙女了,想早点见到她们。我就对老陈说“你开车拉着大大去镇上吧,陪着买东西,再等着小姑子”。老陈不理解老人的心思,坚持说不用去镇上等。
公公不再说啥,拿起他经常出门用的老式皮包,去村头等公交车了。我就埋怨老陈“有你这样当儿子的吗,自己有车还让大大坐公交!”老陈却不以为然“他愿意去就坐公交去吧,反正他这岁数,人家公交公司也不要他的车费。”这爷俩儿,一个八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都够犟的。
我和婆婆在家准备饭菜,快十二点半的时候,公公拎着各种零食,和小姑子,领着两个孩子欢欢喜喜的回来了。
其实,老人的心愿很简单,就是想早点见到孩子,他还能做到的时候,为什么不呢?
婆婆的膝盖不大好,腿脚不大灵便。但洗衣做饭收拾家务,都干的利利索索,从来不拖累儿女。前几年我们带她去山大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做手术,换膝盖软骨,可是婆婆说什么都不肯,她说这么大岁数了,不想遭那个罪了,我们劝了好几次,婆婆还是不答应,她说“人活着,哪有那么舒服的,它疼我就陪着它疼呗!”我们也拗不过婆婆认定的理儿,只好作罢。
婆婆辛苦了一辈子,养育了五个子女。婆婆不识字,却深明大义。从来不因为琐事和儿媳妇儿们闹别扭,我嫁进门快三十年了,没有和婆婆绊过一次嘴,没有红过一次脸,倒不是我性格有多好,是因为婆婆宽容,疼儿媳妇儿。我不爱说话,性格却很执拗,不会哄人,而老陈是个性格急躁的人,说话急,大嗓门,我总是不适应,每次闹矛盾,我婆婆总是训他儿子说“都是你不好”,在街坊邻居面前也说“俺儿脾气不好,俺儿媳妇儿好,他俩吵架,一定是俺儿不好”。有一次,我俩吵架,把我婆婆急的,拿着柳树条子抽他儿子的背,一边骂他儿子,至于是不是舍得用力抽他儿子,咱就不知道啦,反正婆婆从来都是护着我。
婆婆是个勤快又巧手的农村妇女,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不管地里的活计多忙多累,回到家里都能调剂生活,包子,饺子,煎白菜头,煎茄子片,煎土豆片,烙葱花饼,不重复的样,做给家人吃。我也跟着婆婆吃了好多可口的饭菜,我闺女经常说我包的包子饺子都不如她奶奶做的好吃,说奶奶包的皮薄馅多。闺女跟着奶奶学了很多活计,婆婆经常说,女孩子家就得会做家务会做饭,不然到了婆婆家怎么办?我却不以为然,我自己都不太会做饭炒菜啥的,不也没饿着?吃的白白胖胖的。说起肥胖,我一直想减肥,婆婆就阻止“减什么肥呀,白白胖胖的壮门面”,这老传统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了。
有公婆在,有牵挂在,有根在。逢年过节,回村看望老人,觉得那是最踏实的老家。
家有小女初长成
又到忙年的时候。一到这时候,我就格外想俺那在外上班的闺女,想起闺女在家时候的勤快。
闺女从小就很乖,很独立。长这么大没学会一句骂人的话。我上班的时候,都是跟着她奶奶,和她爷爷奶奶比我还亲,我们要是做个什么好吃的,闺女首先想的是她爷爷奶奶,都得给爷爷奶奶送去点她才安心。比如炒个好菜,眼看着做好了的菜,“不给俺奶奶送点去?”我当然答应送,盛在两个盆里,她瞪着小眼睛瞅来瞅去,一定是挑多的那盆给爷爷奶奶送去,有时候我逗她说“你爷爷奶奶就俩人,我们三口呢,少给你爷爷奶奶点!”她不听,调皮的伸伸舌头,还是挑多的那一盆送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闺女能帮家里干好多活了。收拾饭碗,刷洗,自己独立洗衣服,发现我们有积攒的脏衣服,也捎带着洗了。
我们习惯了闺女的勤快,有了什么活也自然而然的想到闺女。闺女上学期间,放了年假回到家里,就开始帮着我们收拾卫生,不怕脏不怕累。和面包饺子,做馒头也是一把好手。我是个笨妈妈,很多活都不会做。杀鸡宰鱼这些事我都不会干,闺女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的,可能是看她爷爷奶奶干活的时候,偷偷学的吧。有一次,村里承包水库的人送给我们一条大鱼。闺女动手刮鱼鳞,突然那条大鱼扑棱翻了个身,溅得闺女满身是水,闺女吓了一跳,可是闺女还不放弃,换了衣服又继续收拾它。爷爷杀完了鸡,剩下的活就都交给闺女了,闺女收拾的利利落落,就连鸡肠子也用筷子翻过来,用盐搓洗的干干净净。我惊异于闺女的勤快能干,同时心里也沾沾自喜。
闺女也是极其节俭的孩子。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免去每月邮寄生活费的麻烦,我干脆让闺女拿着我的工资卡的银联卡,我用纸卡。可闺女从来没有私自取过一笔钱,每次取钱,取多少,干什么用,都要一一汇报并征得我的同意。大一的时候,闺女说要买一套休闲服,一百来块钱,跟我说过多次。我说喜欢就买,她自己反而犹豫了好久,才下决心买到手,那身衣服到现在还留着。
好像一眨眼的功夫,闺女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在父母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再也没有了寒暑假。我以前经常念叨“闺女啊,等你出嫁了,谁帮妈妈干活呢!”闺女总是笑着说“我不嫁!”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盼望着她们长大,她们走得越远,我们越感到欣慰。
“妈妈,我到年三十才放假,二十九下午一定赶回去!”闺女的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盼望着,除夕夜,万家灯火,万家团圆。
公交车上故事多
放假前一天,乘公交车去上班,发现乘车的人格外多。原来是赶年集的日子啊。村里老人居多,出来赶集的也都是老头老太太。
我给一位看上去年纪很大的老人让了座位,站在他旁边。邻座的一位老人突然大声吆喝了一声:“老哥,你是不是经常赶集卖筐的那位?”也许是怕他耳聋听不见吧。老人回过头去,两人攀谈起来,邻座老人说,这位老哥的编筐手艺可好了,那些年用的提篮,坉底,柘子都是买的这位老哥的。
老人的脸上露出笑容:想想那几年,我天天赶集卖筐。没白天没黑夜的编筐,一家老小靠我卖筐的钱穿衣吃饭,上学,开始的时候,一只筐才卖五分钱。老人的话匣子一打开,引起了同车人的好多话题,今昔对比,真是感慨万千。
“那您现在还编筐吗?”我好奇的问。邻座的摆摆手说,老哥都快九十岁了,编不了了!好多年都没看见他赶集卖筐了。
那位老人抬起满是老茧的手说“闲不住啊,一辈子的手艺不想丢了,现在编筐,不卖,白送!谁要我就给谁编,不卖,白送!”老人重复着,“现在不需要我编筐卖钱了,孩子们都过得很好,也都孝顺,我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钱,就愁手里有钱花不出去!哈哈哈!”
老人爽朗的笑声,透过车窗传出去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