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济南
辛淑英
百度词条文敏,“敏而有德,博学聪敏”。
历史烟云中称得上文敏者不在少数,比如元代的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就是其中一人。他是颇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历经元朝五位皇帝,官至从一品,声名显赫,名满四海。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1295年),三十八岁的赵孟頫离开繁华大都(北京),一路风尘仆仆到济南,任职济南路总管兼署府事,辖区最远达利津海口。变革后的济南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工商业,手工业和文化日益繁荣,有“园林美丽,堪阅心目”,“济南多甘泉,堪比江南”的美誉。当然,赵孟頫不是为赏景而来,他另有隐情。
赵孟頫,作为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自幼聪慧,说是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但显赫的宗室血脉随着南宋的覆灭而没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身为江南遗臣的赵孟頫才被引见入宫,元世祖惜才,任命他为兵部郎中。在朝廷查办一重臣的不法案子上赵孟頫足智多谋,避免了案情延展。另有一说,为百姓免除赋税,使他们从苦困生活中得救。这样的英才,元世祖务必器重,要赵孟頫参与中书省事务。赵孟頫心想长期在皇帝身边做事,必被人所忌恨,权衡利弊,便请求外调。这一“外调”,为济南的历史文化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初到济南》诗之见。
“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薄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我”自笑平生没有做官的心意,一把年纪了却做起统辖一城的长官。诗中“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是“诗眼”,表明他从忧至喜的心境;“道逢黄发惊想问,只空斯人是伏生”是“诗意”,说明他彼时的感受,这里湖光山色,历史悠久。伏生是谁?乃“大成至圣文宣王”弟子,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现在的话说,全能型官员赵孟頫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的铁粉一枚。诗中“田园归计有时成”是问题的所在。诗的开端“我”原本不想做官,遵从母命,亦或对新元朝看到希望?总之情非得已。不过“田园归计”的想法再好也要暂缓,因为新官署的事务繁多。他办的第一桩事是一场子虚乌有的命案:一个叫元仙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不胜苦力逃离了,其父找来他人的一具尸体,便诬告是同伙杀了他儿子,被告者不服,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没立时判决。一个月后,仙儿自己回家。郡中人称赞赵孟頫料事如神。
又一说当时济南城东有良田八顷,两家相争久年不决,赵孟頫到任后即将田亩判为庙学田。作为地方长官,他在夜间巡察闻及读书声便心慰,对能文者给予褒奖;而年久失修的庙学进行修缮。譬如碑刻记载的有《利津县新修庙学碑》(碑刻拓片现为北京图书馆收藏),《般阳路重修庙学记》(至元三十年,1293年),《济阳县重修庙学记》(至元三十年,1294年)。“庙学合一”是古代社会的一项重大教育制度,赵孟頫身为地方官员积极倡导,以身作则,避免了读书人冬日受酷寒,夏日受漏雨的困扰。
另有碑刻《大元故莒密盐使司判官王深墓志铭》(至元三十年,1293年),《奉训大夫贺公神道碑铭》(延祐三年,1316年),《王深墓志》(现藏山东博物馆)。从赵孟頫重视地方文化,或他离开济南后再回来的碑刻年限看,他对济南的感情是深厚之至的。
待公务稳固,赵孟頫的“田园归计”便开始实施,怎样实施的?清人王士祯在他的《香祖笔记·卷五》中记载:“历下孙氏有别墅,在济南城西北十里,而近其四面皆稻塍,与鹊,华两山相望。圃中有泉,相传赵松雪砚溪泉也。一日,园丁治蔬畦,得石刻与土中,洗剔现之,乃松雪篆书二诗。”就是说赵松雪当年所建的别墅后经孙氏所居。物是人非,但碑刻尚在。
其一:
“抱膝独对华不住,孤吟四面天风来。
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
散发不冠弄柔翰,举杯白月临空阶。
有时扶筇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
其二:
“竹林深处小亭开,白鹤徐行啄紫苔。
羽扇不摇纱帽侧,晚凉青鸟忽飞来。
——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赵孟頫题”(碑刻现存于济南市博物馆)。
我喜欢这诗,喜欢得想跃进诗里去,畅览那当年的郊野盛景。白云苍狗,表达中的情物可否安在?说不定有机缘遇到那个曾经独坐阶前、或漫山游历的大文人,听他讲述“书画同源”的论理,像我原本不屑于书画的人,也会被他的润朗妙语打动。
两首诗中没有一个“笑”字,但我却听到他爽朗的笑声,穿过山岚,穿越时间的罅隙,如雷贯耳。他能不乐吗?日暮黄昏,清风明月,把诗酒、茗茶嘬饮;幽谷山林,泉涌淙淙,晓雾溟濛,“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色彩斑斓,四季流韵,晴空中挂画般的鹊华两山隔河相映。艺术家的心被柔化,因感染太过于激动,长发散乱了来不及梳理,帽子给风“劫”去了也暂不去寻,抖索的手抓起“柔翰”,待心绪稍平定,墨落纸上皴染,继而或圈或点,刀劈斧痕般的线体逸韵横生。读“长啸袖染烟霞回”,又觉前面诗句皆为“铺陈”,这“回”字,别有寻味,乃“千古一回”。
接下来的自然之乐在于尝试中感知。青鸟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是希望、自由和勇敢的象征,激励人追求梦想。这时艺术家欣欣然,与初到济南时“田园归计”的迫切多了逸兴。今天,当我们回眸那历史烟云中的画面依旧美好。何况当时赵孟頫有了管仲姬相伴。
管道升(字仲姬),1288年二十八岁,至京城与赵孟俯成婚,济南是他们婚后的第四年。两位旷世逸才,相成眷属,势必会一起出游,相互切磋技艺,相互促进,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结庐在人间,无须车马喧”,诗意的栖居地,尽享自然之美乐,满足共同的心灵所求。
在济南,可否是赵孟頫与夫人最幸福的日子不好说,但管夫人对赵孟頫多情而高雅的态度,乃千古绝唱。
《我依词》
“你依我依,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粘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自古有俗语,娶进一门好媳妇,带出一群好子孙。管仲姬相夫教子,栽培子孙后人的事例,是可圈可点的。仅“赵氏一门,三代中七个大画家(子女赵雍、赵奕,孙子赵凤、赵麟,外孙王蒙)”,被世人所惊羡。
想那屡次遭贬的苏东坡,艰难处境中尚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归去来兮》的陶渊明,解印辞官,归隐田园,提倡“艺术真实,崇尚文学自然”,成就文化硕果;诗佛摩诘“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经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世,其书画“特臻其妙”被后世人推其“南宋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生平可谓“半官半隐”。
赵孟頫面前,竖起的正是苏东坡、陶渊明、王维这样的鲜明旗帜。但赵孟頫是幸运的,新元朝对他能委以重任,他名利双收。二百八十年后,同样为宗室后人的朱耷,明灭时面前的路要么死,要么削发为僧。即便为僧,也要装聋作哑,非疯即癫,将满腔悲愤化作“残山剩水,枯木烂石”涂于纸上,悲凉的气息中隐含他对世俗的不屑和傲骨之气。相比,赵孟頫也曾一度被世人非议。现在看来他是对的,成为历史选择,时代造就的一代宗师。
当然,赵孟頫来济南,除了不想宦游于纷争无尽的宫廷漩涡,热衷于艺术的态度不会不知晓“济南名仕多”。
诗仙李白多次来济南,尽游于山水之余,匡山上读书,为华不注山写下《古风》,陪同时任齐州太守的从祖游历鹊山湖,留下《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鹊山湖今济南城北二十里,现沽为平陆);大文豪苏轼来过济南,探望齐州做官的弟弟苏澈,事后不忘补记“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的亲情句;苏辙齐州任职三年多,公务之余是大明湖的常客,写下数百篇诗作,宛似大明湖水为他一人涌流;曾巩任齐州知州两年,政绩显赫,寄情山水,写下《齐州二堂记》等不朽名篇。而“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更是赵孟頫惺惺相惜的大人物。辛弃疾的桑梓济南历下,文学造诣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这些传统文化根脉,植于济南每一方的寸土中,千百年来蓊郁成林。因为济南多水。
济南水多,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资料中获悉,“济南地势南高北底,南部是泰山山脉倾斜的山地和丘陵,达至市区后变为山前倾斜的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接连,形成地下潜流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形成众多形态各异的地下涌泉”。
济南泉多。早有《水经注》中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老残游记》中也不泛溢美之词“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众诗中云:“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趵突泉》宋·曾巩);“云含雪浪频繁地,河涌三星倒映天”(《咏趵突泉》明·胡缵宗);“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观珍珠泉》清·玄烨);“白烟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济南杂咏》金·元好问);“夹岸人烟水四围,苏堤景物亦依稀”(《白云湖夜泛》明·李开先);“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是江南”(《客有询济南风景者》清·王苹)。
历代文赋碑刻《济南泉水》不计其数。近代作家老舍先生与济南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赞誉它是“第二故乡”,诸多文章均是以济南山水为背景创作的,尤其散文《一些印象》,《济南通讯》之《趵突泉的欣赏》等名篇我一读再读。
“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中古老城,带着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济南的秋天》老舍)。
济南的秋韵之美,更是被七百年前的赵孟頫洞察。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间赵孟頫奉命调离济南。后来辞官回到家乡吴兴,“好友相聚,席间谈笑风声,曾在济南任职的赵孟頫盛赞济南山川水美。祖籍济南的文学家周密从未回过故乡,十分怀念起故土,字号‘华不注山人’乡思神伤。赵孟頫被周密的思乡情结打动,于是挥毫泼墨,画了《鹊华秋色图》送友人”。
《鹊华秋色图》乃传世名画,被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画的是济南周围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鹊山浑圆于黄河以北,华不注山尖耸奇突于黄河以南,两山相映成趣。一片辽阔河渠、泽地之间古木秋林,水中洲渚,山居茅舍,舟楫往返,水边芦苇飘动,几头散牛。整个画面气氛恬静,洋溢着田园风貌。
至于《鹊华秋色图》题跋中,被乾隆帝指出就两山位置写“颠倒”之事,我认为乾隆帝未免吹毛求疵。他不知生活中事物一旦入画,就具有了“艺术性”即合理的虚构?作画,贵在“是与不是之间”。
当然,与画同负盛名的是赵孟頫的《趵突泉》诗作。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蔚为壮观的趵突泉,诗人欣然于笔下。其境界,格调均前无古人。
对于后人,赵孟頫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空前超凡的全能艺术,传统而现实,极古而创新,他的忧喜生命之光,照亮了广阔的天际。为济南留下诸多墨宝,乃济南人的荣幸与骄傲。赵孟頫值得世人永远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