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秀峰的头像

马秀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0
分享

清风明韵岭南台

清风明韵岭南台

从北太行的高空俯瞰,在京冀两地交界之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拥抱的皱褶里,掩映着一个原石铺街、青砖灰瓦的古朴村落。该村岭高沟深,交通闭塞,也正因此,村内遗存的百余间明清民居保存较为完整,2016年,该村被正式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该村吴家坟古墓碑考(碑立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十一月十三日),该村建于金末元初,从碑文的记载看,该村原住户为明代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因村址位于黄潭岭南半山腰的一个高台之上,进入村庄需拾级而上、连步百余级台阶,因而得名岭南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古意是岭南台村的真实写照。据村里老人的忆述,再结合村里现存的明清时代四合院落的规格和建筑装饰风格,岭南台村或为某吴姓贵族或商人举家来此避难隐居所建。“落落山村远俗纷,柴关静掩日初曛”,岭南台村四面峰峦围抱,掩映于山林之中,如世外之桃源,非常符合明清时代天人合一的民居建造美学。

岭南台村的主街,东西贯通,依自然地势弯弯曲曲将整个村庄一分为二。古老的街道皆为就地取材的花岗岩原石铺砌,自然原始,古风氤氲。尽管岁月将古街冲刷得尽显沧桑,但凹凸不平的青石上磨出的釉光则是古村落历史最好的说明书。一条老街向南、向北,“非”字形衍生出一条又一条幽深的胡同,若茁干繁枝,构成岭南台村大树一样的村落格局。清风吹拂秀木,白云缭绕山岗,岭南台村宛如一首在山水幽韵中纯净流淌的田园牧歌。

出自石匠之手、“有岩阿之致”的青条石台阶是岭南台村古民居的标配,大门、正房、厢房的台基之下均铺设有或三或五的大条石台阶,格调古朴,浑厚典雅。它不仅印有院落主人迎来送往的“朋友圈”,也记录着户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志”。

民居庭院承载着“家”的安居乐业,蕴涵着“福禄安康”的美好愿景。不求奢华别致,但求一方天地。岭南台村古民居,为呈“口”字形的一进院落,宅门、倒座、正房、院落、厢房等建筑构件较为完整,各个建筑构件从四面将庭院围抱,保留着北方典型的合院式民居建筑群特点。在岭南台村,大门的位置相对比较自由,并未一概局限在东南角的巽门,这或许与房屋地形和街道的位置限制有关,但显示出古代村民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建筑智慧。民宅大门一般采用硬山屋顶,屋檐也采用带瓦当的筒瓦,营造出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门楼均采用木砖或木石结构,人字形屋脊下设有木梁结构的储物阁层,物善其用,农闲时保存一些用于耕种收割的木质农具。

迎院门立影壁一方。北方山上多风,风水学中影壁用于阻挡风煞,也使浅直一进的院落平添了一个曲折婉转的回廊,增加了宅内活动的私密性。影壁中心镶嵌有磨砖对缝的装饰方砖,方砖四周饰有精美的砖雕纹饰。影壁砖雕的雕刻技术非常精湛,主题均为祈福纳吉的祥瑞图案。一方小小的影壁,浓缩了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

岭南台村四合院内的柱石、戗檐、樨头、门楣之上基本都镶刻有木、石、砖雕的艺术品做装饰和点缀,将整座院落映衬得古朴典雅,绚丽祥和。而这些雕饰又以主门楼和正房门楣更加繁盛。福禄寿门楣,牡丹、荷、菊、梅四季花卉门楣,以牛马年好种田,三羊开泰,鹤鹿同春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砖雕主要体现在樨头、飞檐斗拱、中脊平草、影壁檐的位置上,作品取材以传统吉祥装饰为主,如西牛望月、天马行空、狮子滚绣球、麒麟双环、麒麟双胜、喜鹊登梅及正方清水脊上的“平草”等。岭南村民居的石雕,则以门柱和角柱为主,最常见的作品是瓶花。“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是岭南台村古民居体现出的古真淡雅之美。承天地灵气,接山水精华,风霜雨雪、和风暖阳,两株树木、一垅花境,益养着房主人的居住环境,更顺应着自然天地的四季轮回。

瓦当,在我国北方古代建筑中是常用于顶檐及屋面屋檐上的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装饰构件。岭南台村建筑的瓦当多为瓦面带有花纹垂挂的圆型挡片,在四合院的主厢房房檐使用模烧兽头滴瓦、瓦当,这也成为岭南台村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民宅的屋面瓦采用三种规格:正房一般是筒瓦辅以仰瓦,规格稍高;厢房则是仰瓦和覆瓦两种普通的板瓦,以降低成本;仓库性质的小房子,则全部采用价廉物美的仰瓦。

垂花门是古代汉族民居的重要建筑构件,是分割内宅与外宅的唯一通道。岭南台村垂花门的彩绘为精美的花瓣图案,素朴大方。门楼两侧的内墙中央设有奉祀土地的小龛和专置照明用煤油灯的隐形灯台。

岭南台的明清民居,既有“烟光横抹半峰紫,山色不磨千古青”的风情,又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朴真。由一段砖垣、一面石墙、一道木门、一缕炊烟、一抹阳光勾描浸染出悠然时光的古典之美。这充分说明,任何建筑都是人与自然山水的对话,自然、纯朴、顺畅,一如人们对土地的亲近与依恋。古老的岭南台在数百年的时光里沐风栉雨,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农耕风貌,像一块浑厚质朴的璞玉,在北太行苍茫的岁月摇曳中闪着温润的光。

古老的岭南台不仅有北太行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也有明代内长城“活化石”之谓。岭南台长城,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骑墙、石垣、水关、箭楼均保存相对完好。据相关资料记载,岭南台村西断口岭长城因箭楼匾上的文字为龙字号,亦被称作龙字台长城。6座箭楼中有4座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脊之上,自东而西依次为龙字一号台至四号台,中间城墙连缀。断口岭两侧峭岩陡壁,峡谷幽深,地势险要,为古边塞要冲,龙字五号、六号台便建于山谷之底,用以扼守山口和水关。

龙字台箭楼楼基由大型条石筑砌而成,坚固厚重。门洞、箭窗四周皆为石砌,券顶为整石,有三角纹饰。南北两侧箭窗为砖砌,箭楼南北四角立置粗大条石以为箭楼包角包边。箭楼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设4箭窗,箭窗下有射孔一眼,箭窗内皆八字燕尾形。东西门洞顶各嵌1楼匾,莲花边纹,双沟阴刻“龍字*號臺”。各侧皆五垛墙四垛口,各垛墙上部和垛口下部各一射孔。岭南台长城箭楼坚固厚重的建筑风格,说明岭南台长城是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阻挡异族铁骑的长城在风霜雪雨中巍然屹立,守望和平的长城精神早就渗透到岭南台村的血液之中。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激越岭南台村的爱国战歌,不足三百人的小村庄竟涌现出五十多位抗日战士和拥军模范。因拥有良好的红色抗战基础,著名长城保卫战的“断口岭战役”指挥部就设在岭南台村,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司令部也在岭南台驻扎达一年半之久。岭南台村这片古老的土地曾负载过那么多铁血男儿的英雄聚会和驱倭除寇的凌云壮志。当第一道阳光从黄潭岭峰顶上一跃而出,当第一缕炊烟从岭南台老乡瓦舍上袅袅升起,在一群怀有收复河山之志的将士们眼里,岭南台的乡关乡井何尝不是故乡!

不管怎样,狼烟不再,烽燧已熄。苍茫的历史早已融进古老村落的古风古韵之中。岭南台,这个静卧于太行山上的古朴村落,默然承载着岁月沧桑、跨越时代的历史积淀,其完整而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风貌已经成为北太行地域古村落文化的地标,在喧嚣繁盛的现代文明中,为我们展示着一抹恬淡悠然的乡韵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