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凉粉儿
到原阳吃烩面,食客问,还有什么特色?店家除了会给你报炖羊肉、泖羊肚儿外,肯定要给你推荐绿豆凉粉儿。
凉粉到处都有,但能成为“贡品”的不多。原阳县齐街镇龙王庙的凉粉,就是“贡品”。
夏日炎炎,走进原阳的烩面馆,大多食客会先要碗凉粉儿。这凉粉儿用白色小碗盛,凉粉拍清水刮出筷子粗的蛋黄色小条,在碗里蜿蜒互拥,顶上数片荆芥淋稀汁芝麻酱,浇以蒜汁香油;略一搅拌,香气四溢。可大箸饕餮,亦可优雅吸溜。一碗下肚,暑气尽消。再吃白汤烩面,食欲大增。
原阳县龙王庙的凉粉粉皮儿加工技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早中期,黄河在原阳、延津屡屡泛滥,土地上种植的庄稼,被一场场大水掳走,一去不返。洪水褪去,裸露的河滩种啥啥不成,村民就试着点绿豆,这东西省种好收,待绿豆角儿成熟变黑,无论是趟浅水还是黄泥汤,走过去,摘下绿豆角即可。
有一年,黄河再发大水,原阳人再次变的一无所有。齐街镇的一户人家,从村里逃到县城。随身就背了两斗从水里捞出的绿豆。为了一家人活命,女主人就把过水的绿豆泡水里,打成浆,过热水,细的做成了凉粉,粗的研磨后摊成薄饼状晾干,以待跑路时做干粮。
当时栗毓敏任河道总督,巡河原阳,中午已过,饥饿难耐。看到阳武城外茅草庵中有人,就进来讨水。当看到土台上搁半瓦盆调好的凉粉时,这总督,再也忍不住饥饿,遂向妇人讨吃。大灾之年,这吃,本就是天大的事儿,况家人外出未回,舍了这凉粉,家人回来吃什么。在无奈之下,农妇还是为总督挑了一小碗儿。总督吃第一口,就停不下来,一口气连汤带汁都吃个干净。欲想再讨,可看到这是躲洪水避难的人家,就只好作罢。
这总督,是个好官,为河务可谓尽忠职守,发明了以砖治河的先例,被皇帝封为“河神”。在阳武县衙,县令为总督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但领导就是吃不出味道来。遂差衙役去找茅庵中人做凉粉的农妇。去时,人已到他处逃荒。
次年,栗总督再到原阳,亲自到位于齐街镇的这户人家去道谢。其实,他还是忘不了那碗凉粉。当进入这村庄,才发现灾民生活的艰难。但总督也是个清官呀,何况沿河上下具是饥民,救得了一家怎救这万千灾民。于是,总督让这家人制作凉粉儿粉皮,快马送往北京。皇帝吃了碗凉粉儿,觉神清气爽。再让御厨把粉皮泡发,配以细芹,撒蒜汁、芥末,这菜软筋爽口,滋味十足,一时高兴,派发河银百万。栗总督遂在该村建庙一座,称龙王庙。差这村的村民,专做凉粉粉皮儿,供皇家享用。
这凉粉儿,因了皇帝的赞誉和清官的加持,风靡原阳,但因保质期短,很难卖到外地。同为皇家享用的粉皮儿,因为便于运输,成就了邻县长垣御厨的拿手菜“肉丝带底儿”,走红京城。
之后,粉皮儿作为齐街镇龙王庙村的支柱产业,以悠久的加工历史,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仅热销周边地市,还远销京畿各地。现在,走进龙王庙村,随处可见人们忙碌制作的场景,院子里高粱杆制作的晒帘上排满了晶莹剔透的粉皮,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凉粉儿作为鲜食,也只有在原阳才能享用。在外地的老乡,也尝试将凉粉带到外地,但因为路途遥遥,当到了地方儿,也就失去了鲜亮的色泽和鲜嫩的口感。
当下,我去北京,还是要给朋友带两盆凉粉儿。这凉粉儿,就做在塑料盆里,俩小塑料盆儿一扣,装进网兜,坐高铁,数小时就端上北京的餐桌儿。
小盆里自带塑料小挠,挠出细丝,拌以白醋、蒜汁、芥末、辣椒油。酸爽窜辣,十分爽口。所以说,快捷的交通工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有朋友来原,烩面招待是不可少的。吃烩面前,一定会先点份原阳凉粉儿垫底。走的时候再带点原阳大米、龙王庙凉皮儿。
吃着带着。这,是我们这儿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