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零余子”
午后,阳光正好,我和英子在七弯八拐的小巷里闲逛。老旧的小巷,在日光中慵懒地伸展身躯。斑驳的墙体,细小的野草,跃动的猫儿,成了这片旧地的主角。
拐弯处,一棚绿色的植物扑入眼帘,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散发出绿油油的光。我们欣喜地奔去,发现是一棚薯蓣。密密麻麻的心形的叶子,往下垂着,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如绿波轻漾,煞是好看。
我们围着这棚薯蓣拍照。“姐,你看,有小薯块!”英子指着缀在藤上赤褐色的小块儿兴奋地说。我仔细一看,绿色的藤蔓上,点缀着一个个小薯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英子兴奋地说:“真有趣!这是什么呢?怎么长在这里,不是应该长在地里吗?”我望着这久违的小薯块,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叫它们为‘薯过’,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小时候,我们经常找这小玩意儿,摘下来放到火堆里烤,很香的。在那个缺少食物的年代,这可是好东西呀。又能解馋又能填饱肚子。”这些“薯过”引起了我的回忆。我如老人一般,絮絮叨叨,讲述着当年关于“薯过”的故事:“有一次,跟邻居的姐姐、弟弟一起摘了两口袋,看到晒谷场旁边有个火堆,就把它们扔进去烤。弟弟过一会儿就问‘熟了没’。他一问,我们就用树枝挑出来,一按,还是硬硬的,就重新放回去。反复几次,都没熟。为了不让弟弟老惦记着,就带着他到晒谷场跳绳。等到发现火堆熄灭了,才想起我们的‘薯过’,趴开火堆一看,那小东西都成了木炭了,弟弟当时就哇哇大哭。”“哈哈哈”,我们同时大笑起来,然后又都沉默了……
以前,农村里,有空余的地方,就会种薯蓣。大人们等待它们长出硕大的块茎,挖出来吃。而小孩子们,总会用机灵的眼睛,在茂密的藤蔓上,寻找这种“薯过”,只为了饱餐一顿。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它们究竟叫什么名字呢?”英子好奇地说。我打开百度,搜索到关于它的介绍——“零余子”,它的形状千奇百怪,但总体偏向椭圆形,零余子是腋芽的一种变形,它也可以叫做是地上块茎。是一种气生块茎,也是一种株芽。
原来它们叫“零余子”,很贴切的名字。是大目标之外的产物,零余的,但也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跟它们合个影吧,现在难得一见了。”我说。于是,我和英子站在缀满零余子的藤蔓下,眼睛看着它们,美美地合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