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建勇(岁月潜影)的头像

徐建勇(岁月潜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0
分享

儿时的年味

“孩童盼望过年,大人想着耕田。”这是家乡多年流传的一名俗语。儿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每天扳着指头算时间,总觉得这时间走得太慢,慢得令人心急。等到学校放寒假,我们心里乐开了花。原因很简单,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不远就能闻到,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服穿,还有磕头大人给的压岁钱,这么多的好事,当然是值得孩子们热切向往的。

村庄里的年好像吃腊八粥就已经开始,家家忙着推磨磨面,制糊摊煎饼,油炸丸子蒸年糕,孩子们也未闲着,除了帮助左邻右舍推磨做豆腐,经常尾随大人们赶集购些油盐酱醋年货外,就跑到生产队汪塘、猪场边转转,打听逮鱼杀猪确切日子,以便观赏那令人兴奋的热烈场景。

那时生产队在年初饲养几头小猪仔,在汪塘放养些小鱼苗,等猪和鱼长大已到年未,春节即将到来。杀猪、逮鱼分别在春节前几天进行。每当杀猪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提前跑到很远的社场边猪圈旁围观。杀猪的场景有时非常惨烈,令人有点毛骨悚然。杀猪的刀手一般由生产队青壮劳力或请来屠夫担当此重任。饲养员将两头肥猪从圈中放出,在吃食中屠夫突然 从后边拽住猪尾巴,另一人抓住猪的耳朵,两人协力巧用劲,在嚎叫声将其迅速按倒,抽取细绳捆绑四肢丢到一旁。另一头猪见同伴被抓,急忙窜入圈内不停地奔跑,杀猪人随之进入圈内驱赶,让另一人守住圈门,等猪头露出圈门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棍子打在猪头上,顿时晕倒被捆绑,等猪清醒时已被抬到凳子上挣扎不得。只见屠夫拔出腰上的尖刀往猪身蹭了几下,然后尖刀对准猪颈猛然用力刺入心脏,随之声嘶力竭的嚎叫声,一道血浆喷射出来,由远而近落入盛血的盆中,此时那猪从刀口处喘着血沫的粗气,哼声渐弱,慢慢失去反抗能力。接着屠夫们用刀在猪后蹄上割开一道口子,将一根铁棍反复插入猪身各部皮层后,用嘴吹进气使之胀起、放入敞口大木桶热水进行刮毛、开膛破腹、分割处理。再由生产队会计在每份猪肉上贴上不同的号数抽签领取,等孩子们提着猪肉高兴跑到家已是深更半夜了。

次日清晨、生产队又请来捕鱼人用竹竿击打汪塘冰面,等到中午气温上升薄冰层融化捕鱼正式展开。此时,岸边站满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每捕上一网鲜活乱跳的大鱼被一条条装进渔筐时,他们高兴万分,脸上挂满笑容。孩童们跑来跑去指指点点,竟连小狗小猫尾随来到汪边“汪汪”、“喵喵”叫个不停。那时捕鱼是用撒网渔具,撒网需要一定的技巧,熟练的撒网者能把网脚布开又圆又大抛得又远,且捕鱼多,否则,网形成一小片, 不但把鱼吓跑甚至人和网一起落入水中。为了尽快地捕到更多的鱼,他们从汪的两边逐一撒网,鱼儿就会游到一处,突然几副网朝同一方向张开落下,顿时大小鱼跳出水面激起浪花,有的蹦到岸边又滚入水中,再此,激起人们的欢喜叫喊声。分鱼时,我爬上树擗下柳枝,将几条鱼串起拎回家时,看见小花猫不知何时从汪边叨着一条鱼窜回,正在床底提前品尝这年的美味。

肉呀、鱼呀有了,还缺少一只鸡,有了这三样大菜哪才算得上肉肥润 嘴,年年有鱼(余),万事大鸡(吉),过个好年呢!

记得有一年,头天晚上父亲让我次日早上将一只公鸡捉住准备宰杀,也许这只公鸡有不详的预兆,放开圈门时竟然跑掉,用食物引诱它也不前来吃食,急得我到处追赶就是抓不住它。小伙伴二拽让我用母鸡逗引趁势逮住它,你甭说他这一招真灵。我两手掐着一只母鸡不停地向前掇动,大公鸡忘却前面的危险,彰显英雄救美的架势,低头“咯咯”叫着,扇动翅膀转了个圈,然后昂头直奔母鸡而来,我顺势将它抓住交给二哥。二哥他是第一次杀鸡心里胆怯,在我们一再的鼓动下,由二拽抓住鸡腿,他用刀在鸡脖上划来划去,血终于流淌出来,迅速将其抛在地面,不料这只公鸡生命力极强,扑腾着翅膀好久才气绝身亡。此时,厨房飘来阵阵年蒸的饭香,味蕾的条件反射竟会在一瞬间喷薄而出,贪馋的我悄悄溜进厨房,掀起冒着热汽的蒸茏缝隙,伸手去拿糕点,随之又缩了回来,糕点未取到反倒手被热气烫伤。多年后我在想,如果这只公鸡未起“贪色”之心,实施“护美”行动,也许逃过这年的劫杀。如果不贪馋,我的手也不至于烫伤。

儿时最喜欢的还是喝新鲜的豆腐脑,黢黑发亮的大陶碗,铺满碗底甜 腻腻的红砂糖,滚烫的豆腐脑像水一样地浇上去,上嘴就喝,一边喝一边嘘嘘着,小鼻尖淌着汗珠,那甜腻浓香的滋味真是没有什么可比得上的。 这做豆腐的黄豆是老人们的一颗颗一粒粒从自家土地里种出来的,这豆浆是我们一圈圈推磨磨出来的,哪怕脚磨破了也在所不惜。吃着、喝着,也就品味长辈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所以,大人们看着孩子吃得那个热闹劲,眼睛都乐成一条缝。只要自家孩子高兴、喜欢,他们劳动得再辛苦再累,心里也乐意。

家乡贫瘠的黄土地还适合生长一种藤状的薯类植物,大大的暗红的果实一埯埯藏在泥土里,是那种内瓤有红或白,味道甘美的山芋,每埯一般生长二三个,最多六七个,从田地里挖回来,可以生着吃,加水煮熟吃,还可以切成片状当点心吃。可别小看这东西,营养价值不比别的食物差,就是靠它村民渡过一个又一个饥荒年头。那时缝年过节,啥东西都可以没 有,但哪家没有山芋片啊!如果真的没有,那户人家贫穷已到揭不开锅的程度,生活就得靠救济了。所以每家把山芋片、条留些到春节用油煎炸,孩子们都会到各家从油锅中捏上一片细细品尝,比比看看谁家炸得好吃,然后把沾油的手往身上轻轻一擦又跑到另一家。你甭说那煮熟的山芋瓤炸得脆生生的山芋片,弥漫着让人醉到心坎的香气,样子那么拙朴和丑陋,与泥土挨得那么近,一点都让人看不上眼的吃食,味道怎么那样美呢?

大年三十是每家最忙碌的一天,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大早上大人们就将孩子们喊了起来忙年,对孩子们来说,忙年当然开心啦:盼星星,盼月亮,还不是盼过年这一天嘛!其实,父亲这一天对我们兄弟姐妹早已分工,有的帮助母亲烧火做饭,有的找人写春联贴春联,还有妹妹带着弟弟玩。

我起来后,就看见父亲头扎毛巾,手举捆着笤帚的竹竿,正在掸灰尘哩。笤帚每到一处,那屋梁上的“吊吊灰”就掉。我也忙着用湿毛巾擦去桌上及瓶瓶罐罐了陈年老尘。俗语说: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农村过年,家家都将屋内院外清扫一番,有个窗明眼净新鲜感啊!卫生打扫后,我又按分工将笔墨砚纸准备好,请来有点文化功底三老爷书写春联,小桌四周挤满了前来写春联的老少乡亲,有的自编对联内容,而三老爷都能满足他们要求。我一边磨墨,一边牵着联纸,并读春联上每个字,当然读错字时,引来哈哈笑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的春联先写好后,同小伙伴二蛋一起抓些面粉,用开水调成糊状涂在门上,将春联贴好,同时撕去墙上旧画换上一家人都喜欢的新年画,看看一幅幅对联和多彩的年画心里有一种快乐成就感。

按照农村习俗,年三十这天要敬祖宗。因此,灶上的工作一刻也不算轻松,一点也不敢怠慢。约11点左右,母亲和姐姐就把一桌好菜做了出来,真够她们辛苦的。每当看到桌上冒热气的菜肴,口水就禁不住地流了出来。弟弟不懂事,伸手就抓桌上菜吃,被父亲大声说:“老祖宗还没吃,怎么能先吃呢?”所斥责,吓得弟弟哭着跑开。父亲怕人家说搞封建迷信,就独自一人到前屋里把门关上,将准备好的果品及食物分别放在小碟里,斟满一杯酒,点上香火,面对祖宗的遗像叩拜,然后又把那杯酒朝上往下各撒一点,表示敬天敬地。我有时悄悄尾随而至,耳闻他嘟哝地祈祷声。父亲对天地、祖宗那样敬仰,直至他人生最后一年。长大后,我们逐渐理解父亲一番虔诚地心意,学着他的动作,大年三十要先祭拜逝去的前先辈们。

待点燃爆竹炸响后,一切收拾停当,我们一家八九口人围成一桌,就开开心心地吃团圆大餐。印象中,父亲一生最喜欢饮酒,几乎每天如此。他经常说,在家里女人比男人还辛苦。所以每逢喜庆节日,都应先给奶奶、母亲斟满酒,让她们多饮几杯。同时也让孩子们喝一点,并讲酒的起源和饮酒常识。耳濡目染,我们从小学会喝酒,悠久厚重酒文化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

吃完晌午饭,除了继续帮助邻居贴好门对子外,打“粮囤”折子是孩童要做的事情,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蓄兴旺。我用一只盛有石灰粉的小蒲包,沿着地面上一圈一圈地点,形成一个个圆溜溜的折“粮囤”。家前屋后,宅上宅下都被我们打点得满满的,远远望去一片雪白,倒也清爽卫生,更有过年气象了。“粮囤”打好,我们兄弟们又急忙去镇上浴池洗澡,这叫“辞旧澡”。洗去灰尘全身松,换上新衣精神爽。

晚上大人们要接灶。腊月二十四送走赵公明去“上天言好事”;年三十晚上理所当然要接他“下界保平安”啦。所以大人们在灶旁祷告几句,期盼着赵老爷。有的家里还特地用柴篾编织一匹“骏马”,很虔诚地烧给赵老爷,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准时抵达家里,确保我们一年平安康泰。

晚上,母亲、姐姐任务更繁忙,她们要切菜拌馅,包上能够吃几顿的饺子,还要炸些甜食、炒些花生、瓜籽之类的东西,准备好大年初一的食品,迎接拜年的客人。包饺子时,父亲特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分、贰分、伍分面值不等的硬币,分别与馅包入饺子里,如吃到带钱的饺子幸福吉祥。每次吃饺子我抢先捞出沉底的饺子,因为沉底的饺子里大都有硬币,我和小弟即使肚子吃饱了,仍坚持再吃几个,也许再能吃出硬币来。母亲只要发现碗里疑似带钱的饺子,都夹给孩子们吃,希望我们钱(前)程远大,年年有钱花。事毕,母亲还将一条鲤鱼放入铁锅里,表示年年有余。

我上床还没有入睡,传来二拽家芦花大公鸡二次啼鸣声,恰巧小伙伴得法来找同去村头老井挑第一担水。我们那儿还有个习俗,如先喝新年一担水中的第一口水,来年就会甜水源源流长,清爽一生。那时没有钟表搞不清深夜几点,摸黑踏雪到了井台,由于我倒罐提水技巧不佳,一罐水,刚提至井口就撞上井沿石上而碎落,只好提着另一只罐子忐忑不安返回。 也许是过年的原因,父亲不但没有责怪我,反道说“砸得好,碎碎(岁岁)平安呀!”并让我抓紧上床休息。

当耳边响起东方红乐曲和鞭炮声,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唱着跳着与小伙伴们汇入拜年人流中……

大年初二我们那儿就开始走亲串门,叫上左亲右邻,同族长辈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上一顿。这家吃了吃那家,吃了别家的酒席的又回请,一天三顿都喝酒应酬,没个十天半月都吃不周全。有时候一天里好几家都请客,还得需要陪客的人,这样显得人员不够,会饮酒的人一顿饭要到几家进行作陪了。特别是拉人吃酒跟吵架似的吼叫,有的请几次才答应到场。我想:那时左邻右舍乡亲们之间感情如此纯洁、浓烈,多真实,多好啊!

儿时很多的记忆渐渐淡去,唯有这小时过年的味道却忘不掉。那味道,是幸福、快乐;那味道,是原汁、淳扑;那味道,令人回味陶醉;那味道,让我们与乡亲们的心贴得更紧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