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蒙蒙细雨中的“欲断魂”节日,我们从外地赶到河畔,来到您老长久安息地。举目远眺:岸柳吐出着绿芽随风摇曳,堤畔那座座坟墓边仿佛又新增了几座坟堆与花圈,正如一首古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所云令人无限思念与悲凉。
看着刚添好土的坟墓和坟头随风摇摆的禾苗,仿佛您老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耳畔萦绕着您有力的声音。
生前您老每当清明节都会带着子孙们前来为先祖上坟祭拜,向我们讲述那一代人被迫四处漂泊生活境遇及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精神。让后人不忘先祖的恩情,继承祖上传统美德。为了对逝者的更好的尊重您告知我们上坟一些忌讳和清明节起源有关故事。
您让我们先清除坟周围杂草废物,然后将土添在坟上,用锨头背轻慢拍实新添的土一番,这样新土遇雨水不至流失过快。您又在麦田地用锨,挖切带有青苗两块方土作为坟头,小心翼翼将其重叠放在坟的顶端,以表示对祖上的敬仰。看着由小变大“旧貌换新颜”的坟茔,您老缓慢蹲下燃起草纸冥币,用细小的木枝棒拨动着火苗。那袅袅的青烟,那跳动的火苗,那散飞的火花寄托着我们的哀思,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保佑后世子孙安康,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您老还教我们怎样跪拜磕头,表示对祖先与神明尊敬与思念之情。
记得有一年,是您带着上高小的我与小伙伴来到小树林,树林阴森森的,有几堆墓茔并未有墓碑。您告诉我们这墓中安葬几位参加淮海战役的烈士,其中有一名战士竟然连姓名、家乡住址未留下就英勇牺牲了。您有几位战友同样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成为烈士。我们急忙采摘几束野花放在墓边并一同向烈士鞠躬致敬。您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烈士与先辈的期望。
从烈士墓地出来,我们又到河对岸麦田地中间位置,这里是我家祖坟地,祖父母就葬在此处。原先有几座坟墓,后来经几次殡葬改革及“旱改水”就把坟头平掉种上了庄稼。每年上坟把冥纸放在路边点燃祭拜。从您口得知:旧社会家里贫穷未有一分土地,太祖去逝只好求人借地把太祖安葬,祖父为其当长工以此折抵,后来不幸死于外乡未及运回作空棺下葬。是您从小拜师学艺,经过勤劳、努力攒钱终于将地买下,成为家族墓地。看来每片坟墓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为后世留下遐想空间。每座坟墓都埋葬着逝者生前精彩人生故事
同时您还告诉年少我们扫墓时必须严肃一点,不能嘻嘻哈哈。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地,嬉笑怒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也不能非议先人,如路过他人坟墓对其品头论足,是不尊重逝者的表现,在心灵上会招致报复的。当然在墓地也不能随便拍照、踩踏蹦跳,扫墓不是游玩,本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同时不能走错祖坟烧错纸,令人尴尬超人贻笑。更不能上坟“烧二纸”兄弟姊妹要聚集一同前往祖坟祭扫,体现大家族团结,相处和睦,人丁兴旺,让先人放心。老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怀敬意,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麻烦、霉运、祸端发生。尽管您老说的这些忌讳有点邪乎甚至迷信,但对先祖与逝者的尊重是不变的俗礼!道理由浅入深。
您老虽然知字不多,但您有非凡的记忆和演讲力,有很多古典武侠小说都是从小在您身旁听讲过。在清明祭扫期间从您口中得知:清明节的起源与一些传说至今清晰在目。
清明节最初是由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由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始于周代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并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相传沿袭至今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又因清明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晒死柳,馒头噎死狗”等农谚。清明又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清明既是节气,也是祭拜先人的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迫害而流亡国外。逃脱途中,行至渺无人烟的地方,累饿相交忽然倒下,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难找一点吃的,大家万分焦急之时,随臣介子推急忙走到僻静处,卷起裤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強忍着巨大疼痛,生火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大腿之肉的时候,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有朝一日报答救命之恩。
十几年后,重耳得到天下做了国君,就是历史所叙晋文公。即位后的他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不知何因竟然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小人。他反复考虑决定离开,悄然打点好行装,陪同老母到绵山隐居去了。
当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回朝,此间,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并常有野兽出没,寻找两个人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无奈下有人献计:要从三面火烧绵山,硬逼出介子推。大火延续烧了几天并未见介子推的身影。火势渐渐熄灭后,人们发现身背老母的介子推已靠坐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好心办了坏事,恸哭不至,后悔莫及。装殓时,一孩童意外在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清楚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望着山间被烧焦发黑的老树和诗句,晋文公无比伤感。为了纪念这位恩人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长满绿芽的枝条正随风摇曳,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民间效仿,清明祭祖成为社会习俗,具有传承意义,显示深刻孝(敬)文化。祭祀祖先,是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
您老生前曾常说: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人要多做点好事,要给后人留下念想。对于死您从不回避,而且非常淡定的认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自然规律,谁能抗拒!如果光生不死,地球就被压塌。人从土中来还回泥中去,人土融合又是新生闪现。阳间不如阴间多,光明难比黑暗长。光明是短暂的,黑暗是长久的。光明斗不过黑暗,人最终都要在阴黑、寂寞、漫长,而永久中长眠。您老晚年双目失明步履艰难,但思路清晰总想老家。即将告别光明的那年,还未到清明节日,您叮嘱我们不忘去家乡扫墓之事。
转眼间,您老已离开我们二十年了,当年年少的我们已是古稀之年,又带着子孙前来为您祭拜扫墓。如今生活环境好多了,送来多样的冥币与纸花,敬请您老与先辈在天堂尽兴享受。伫立坟旁,环视沃野,感慨万千:远眺巍巍群山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近看静静流淌的河水,那是民(家)族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血脉。那燃烧跳动的火苗,体现后辈对逝者思念情怀;那冉冉升起的青烟仿佛您们的身影在现;那一排排墓碑铭刻着名字令人难忘;那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松柏,彰显您生前的刚強;那随风荡漾的岸柳,正迎接春风微笑;那翩翩起舞于黄花中的蝶蜂,展现人们生活美好希望。仰望蓝天那飘浮的云朵,正诉说着天堂的静美。俯视大地,那碧波荡漾的麦田,孩童们随波追逐,唱着前辈传说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