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村街,细细长长,弯弯曲曲,从村东到村西大约有一里地的路程。远远听到货郎鼓的声音,却看不到踪影。待看到街东或是街西摇摇晃晃走来一个穿长袖白衫的瘦高个中年男子,一手扶住车把,另一只手不停地摇着货郎鼓,并边走边唱着: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
推着小车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钢笔,铅笔,文具盒
有大针、小针、半大针
有粗线、细线、绣花线
有姑娘爱围的花围巾
有小伙爱穿的白球鞋
还有小孩爱吃的大米球
......……
声音阴阴阳阳,顿顿挫挫 ,极有味道。
于是街上三五成群玩耍的孩子一哄而散,纷纷跑回家去。有的拿来了破铜烂铁,有的拿来了旧鞋底旧棉絮,也有拿来母亲梳掉的碎头发。片刻,货郎车前便围满了妇女小孩。妇女在挑针头线脑,小孩则高高举着手里的东西,大声叫嚷着:“我要换大米球。”看着货郎忙着顾不得理会他们,便有一个“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于是叽叽喳喳讨价还价的妇女忙散开,把地方让给馋哭的孩子们。也有妇女买针头线脑的同时,也给自家孩子买了一把糖果。吃到糖果的孩子欢声雀跃,没吃的的仍围在货郎车前谗言欲滴。
待小孩把手里的糖果吃完,便各玩各的去了。这时只见街西老五家三姑娘围着一条花围巾,羞答答地走过来。那中年货郎停住了拿东西的手,眼睛便直直望去。有人说,三姑娘头上的那条花围巾是货郎送的。今天不知又要送点啥?站在远处树下的姑娘媳妇们交头接耳,仿佛期待着重大的事情发生。令人失望的是三姑娘只买了两根绣花针、一缕绣花线,便转身回家去了。那货郎目送着三姑娘俊俏的身影,便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我们村的头花岂能让你一个货郎给摘了。”
妇女们一阵叽叽喳喳,便各忙各的去了。这时只见货郎又摇起了货郎鼓,一会功夫,货郎车前又围满了大人小孩。有吃完糖果又跑过来凑热闹的,看着货郎车里琳琅满目糖果玩具,照旧又是谗言欲滴。村东二喜家四五岁的姑娘小兰竟然哭闹着说她要跟货郎回家当媳妇。货郎听到笑笑,便抓起一把糖果塞给哭闹的小兰。小兰止住了哭声,小兰娘感激地忘了货郎一眼说:“俺这小妮子就是嘴馋。”没得到糖果的小孩不知是出于对糖果的渴望还是嫉妒,竟随口编了个顺口溜:
小兰兰,不知羞
要给货郎当媳妇
一把糖,口袋装
明天就是货郎的新娘
货郎听到便吓唬孩子们说:“谁再瞎唱明天就不卖给谁糖果了。”馋嘴的孩子听到货郎的话,再也不敢瞎唱了。可见当时一辆小小的货郎车对孩子们的诱惑有多大。
货郎鼓不知发明于何年何代,但在那物资困乏的年代,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听爷爷讲,这个货郎是河南范县过来的。河南范县与我们隔河相望,并不算太远。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用扁担挑的货郎,到了他这里,就改为推车了。时代的更新与发展,货郎车早已被琳琅满目的大小超市所代替。但没有了货郎鼓的引诱,再也找不到儿时购物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