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录》零柒捌)
湖北 雪雁鸣
我一直在想着城市的名字。只要有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一个名字,当然,名字只是是个符号,但符号也有符号的意义,不能张冠李戴,不要牵强附会,不要东扯西拉,城市的名字要有正统观念。这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字。对城市地域而言,也不必强拉扩大,把周边的地皮拉过来充数,扩大自己的地盘,以示自己的强大,而有的只是一种虚胖。
什么是城市?我国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至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至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按这个说法,县级城市算是小城市,而实际上,一个县级城市不叫城市,应该叫城镇,乡镇级的叫集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是为了某个目的,城市的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把一个城市周边的县市划过来,这样就扩大了面积,增加了人口。我总觉得这个膨胀的城市,是一个发酵的城市,是个海绵城市或泡沫城市,这个办法确实是把原有的城市扩大了,可以对世界宣布了:我这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当然,不光是认可,在事先也要申报,也要得到上级的批准。从一个地盘不大、人口不多但很出名的古老的城市,走向一个扩大化的、现代化的年轻城市,再扩大到特大城市,也就是把这个城市的周边的县市拉进来成立几个区,组成的一个特大城市。这样多好啊,因是特大城市,名声有了,政策有了,发展机遇更多了,一方诸侯的权势也就更大了。但总觉得,这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表现。就像一个人,本来相对瘦弱,或是块头不大,怎么办?一时增肥是来不及了,好说,就穿一件肥大的棉袄吧。那些其实离特大城市、大城市很偏远的县乡镇村,表面上是属于那些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版图,也属于那些城市的人口,但实质上还是当地的属性,那些地方,那些人,根本没有城市的味道,因为这些地盘、这些人与那些大城市自古以来就毫无关系,没有立过足,没沾过水土,没有呼吸气息。我总不明白,一个城市,为了扩得更大,就把周边的地盘也拉进来,把自己扩充成一个更大的胖子,就是为将这个城市的名气更大,想名气的大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发展,改变民生。我在某些场合问过相关人士,我问他们说,你们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生活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吧?看人家怎么说,哪啊,还没有原来的好,也没有原来自由了,规定比原来更多,但民生没什么改变,也就是说,把我们纳入了那些城市,让我们成了那些城市的人,但只是个名而已,实质上没什么改变。我们甚至牺牲了某些利益,因为我们本来是乡巴佬,但我们成了大城市的人。
一座城市的发展,借助扩容来膨胀肌体,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组建快车道,重视人才,建立文明机制,做好规划,发展经济,改变民生,改变环境,重视环保,利用好本身地域条件,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招商拉动经济,贸易带动税收,具备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宽松人文环境等等,当然这都宏观问题,难以一一足述。
以上是城市的扩容,再说城市的改名,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有不少改了名,我最初知道的是,把襄阳和樊城两座城市各取一个字,改成襄樊,这样一叫就叫了几十年,数年前又改过来了,恢复了襄阳的古名,襄阳,多出名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多好,当年为什么要改成“襄樊”?这是一。荆州多出名,不但历史悠久,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五六千年前荆州就已形成,这里的人就创造了石器时代文化——大溪文化新等原始文化,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吓人吧?可怎么就改成了“荆沙”,。后来怎么就改成了“荆沙”市,就是把荆州和沙市合并,合并也就罢了,怎么硬是要各取一个字呢?合并也可以,就用荆州的名不行吗?应该是谁名气更大,就用谁的名。这些名城的改名,让世界汉学家傻了眼,也甚是不满,不知是有那些汉学家的外力,还是为了别的需要,有幸的是,荆沙后来恢复了荆州。
还有那个徽州,也是很出名的古城,是徽商的重要聚居地和徽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黄山南麓,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可后来把徽州市改成了黄山市,而徽州成了一徽州区。当然,黄山也举世闻名,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是“三山五岳”中“三山”之首,是天下第一奇山。但把徽州市改成了黄山市,就有点以“景”抑“文”的味道了,黄山以景色取胜,徽州以文化取胜,而风景应是现在文化的支撑之下,文化远远高于风景的特质,远远大于风景的内涵。
由远想到了近,多年前,通山为了一些所谓发展,将一些乡镇也改了名。如把横石潭镇改成九宫山镇,虽说没有隶属关系,但总觉得很别扭,横石潭在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古老的名镇,怎么说改就改了呢?当时改名说是为了借助九宫山的名气发展横石潭,但真的借了名就发展了吗?很多时候,借名发展是一种虚妄之谈,是为别的一种需要,没什么实在意义。一些地方的改名后,在邮政投递上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至少是两三年,有时把九宫山风景区的邮件投递到九宫山镇去了,也把九宫山镇的邮件投递到九宫山风景区去了,造成了较大的差错和麻烦。
宝石乡与高湖乡合并后,就改成了闯王镇,也说是接闯王李自成之名发展,多年过去了,靠这个名发展了吗?没有,甚至造成了一些祸害,什么打“闯王牌”搞一些林特开发,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破坏了环保。我想说的是,宝石的名字多好,高湖的名字多好,并且都是有典故的,这些美丽的典故,非要被“闯王”折腾一番,搞成了四不像。原来还准备把杨芳林乡改成茶叶乡的,因为当地自古以来有茶叶之名,可幸的是,此名没有改成。杨芳林是个江南古镇,也是一个故人的名字,就是他在该地种茶叶出了名,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地名。杨芳林以茶叶产业扬名海内外,成了江南茶马古道的重镇、重要连接点,南通汉口,北通九江。杨芳林云雾茶在唐代就开始出名,康熙年间,杨芳林的瑶山红茶被列为朝廷贡品,《康熙通志》云:“茶出通山者上,而杨芳林茶为最。”后来远销海外,因此成了国际知名品牌,1910年,汉口“厚生祥”茶庄以杨芳林红茶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镶金银牌。1915年,汉口“同大和”茶庄以杨芳林红茶参加巴拿马赛会,获一等金牌奖。杨芳林乡多好的名字?要改成“茶叶乡”,多别扭,当时在众人的反对之下,才没改成。某些人认为,改成了“茶叶乡”,就让茶叶出名了,就“名副其实”了。
通山有个国家级地质公园隐水洞,这名字多有诗意啊,某年某些人突发奇想,想将隐水洞改成“通山水洞”,还发了公告,争取通山民众的意见,后来在一片反对声中没有改成。某些人认为:将隐水洞改成“通山水洞”,有“通山”二字,那通山不就出名了吗?通山出名了,那个洞也出名了,多划算啊。
近几年,又有超智商的人说将通山县改成“九宫山县”或“九宫山市”,因九宫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想借“国家级”把通山打响。我想说的是,千万千万!拜托拜托!改不得啊,通山可是千年古县啊!
一个地方的地名虽是重要,但实力更是重要,加强实力是重中之重,改名只是一个花架子,只是所谓的潮流,只是某些人的别有目的。是否改名,并不重要,甚至是没必要,一个好端端的名字,一个千百年的名字,为什么要改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