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麦颂》零伍柒)
湖北 雪雁鸣
这是一条著名的江南茶马古道,这是一条长长的商业交通线,也是鄂南一条商业边陲线,是闻名遐迩的贸易通道——长夏畈。
长夏畈,位于湖北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境内,也叫石门畈,是一个古代湘鄂赣边贸中心集市。这个村庄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发源于东阳,后来在江南一带不断延伸。
长夏畈姓夏,夏姓的门楼称号是“会稽世第”,会稽是一个古地名,属于吴越之地,因绍兴会稽山而得名。会稽的成型最早源于会稽郡的建制,后逐步拆分,南宋时会稽成为绍兴属县。
长夏畈的建筑格局,呈现典型徽派风格,民居、祠堂、牌坊最为显著,小件是石板巷、月台、石古井、小石拱桥、凉亭为主,外貌特点是白墙黑瓦,注重瓦沿之下的墙面上的装饰,画着龙凤、兰草、梅花、修竹,还有一些古代名人的诗句。房屋构造材料以砖、木、石为原料,自然就离不了雕刻艺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砖雕、木雕、石雕,但长夏畈的砖雕的比重显得微小,木构架是房屋支撑的主体,房梁架多用大材树料。到了清雍正时期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就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晚清开始走向没落。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仍发挥着商贸集镇的作用,大部分古建筑被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建设时期,1959年,通山建石门水库,移走了长夏畈很多青石板,文革期间,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2007年湖北省第三次民间文物普查期间被偶然发现,隐藏深山600年的古民居群终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引起世人关注。人们常说的小桥、流水、人家,在长夏畈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三座石拱桥连着这一个弯月的村庄,让四方的行人来来往往。
在古代,由于交通落后,就需要开辟一条陆地乡间运输线,现在叫茶马古道,运载的重要工具就是骡马,路段也分一段一段的,每条路段的起始地方就是驿站,大部分驿站是建立在乡村,在南方,有的地方马匹不够,就用骡子、驴子,当然,这只能在比较近一点的路段,比较远的路段就只能用马,因马的体力好,力气大,到了北方,就以骆驼为运输工具。在古代,这些措施就是为了运输,而在今天看来,则成为了一道乡村风景线,成为了一条乡村旅游绝品线路。对于长夏畈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同样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互市互利,就是以南方的茶叶、瓷器、盐巴、药材、丝绸等物品换取北方的马匹、特产和稀有水果等。茶和马,是商品的总称,其实不只是这些,各类商品,林林总总,但多以小商品为主。古代的运输通道,大规模的有长江、黄河、古运河,小通道主要是在山间、在乡村行走。从大局上讲,是一条民族融合的和谐之道;从小处来说,它是搞活地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长夏畈,是南北商道的交通枢纽,是茶马古道的一个著名驿站,从而也慢慢形成了一个商业部落,商铺在长夏畈这个村庄的主道上分两边排列,在村头村尾和村中的街巷里也是商品琳琅满目,数以百计,几百年来,代表着通山贸易旗帜的长夏畈,就是因为茶叶等农产品的富足,而缔结了南来北往的商队。
一条茶马古道,本是从江浙一带延伸而来,经过长夏畈这个鄂南唯一的驿站,再过咸宁到达长江边,或逆流西去,或继续走陆上商道,连接西部。南来北往的商队,不断营运的商队,在长夏畈歇脚,再把长夏畈的名气带走,久而久之,通山商业文化的心脏与通山山水灵魂凝结在一起了,造就了长夏畈的辉煌,连续600多年,一直大放异彩,名声鹊起,经久不息。
其实,连接长夏畈的这条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或是山间小径、或是石板路、或是黄土路,途中必定淌过河流小溪、穿过茂密的森林和长长的峡谷,他们慢慢走向心中的目标长夏畈这个商业集市,南来的商队带着瓷器、铜器、茶叶、盐巴、粗布、丝绸、药材、香料、糖果,北来的商队带着骡马、皮革、羊肉、葡萄、甜瓜、西瓜、核桃、红枣、瓜子,各种商品在长夏畈汇聚,一个乡间大集市就这样形成了,临近的一些富商巨贾和小商贩都来到这里贸易,一些衙门政要也来此题写匾额、观光遣兴,当地一些卖针头线脑的小摊点,也借此机会发展到了商铺,最后发展成庞大的家族企业,有的是从白手起家成为了当地的富豪,可谓是一荣俱荣,百业俱兴,一花引来万花开。他们发家致富的秘密究竟何在?主要是当时的政通人和,商业贸易机会多,当地人重义轻利、乐施好善、团结友爱、心地善良、互帮互助,薄利取得销路,信誉取得人缘,构成了长夏畈独特的繁荣元素,它所焕发出来的兴旺意象可以说是令人惊奇的。
长夏畈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村庄内石板街长达600多米,赋有古味的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六百年的乡村贸易集市,也带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各种作坊各类商铺应运而生:造纸坊、油榨坊、豆腐店、棉花铺、铜铺、铁铺、杂货铺、织布店、蒙馆、经馆、医馆、武馆、茶馆、茶庄、酒肆、杀猪店、油面店、戏班、算命、测字、杂耍、卖货郎等,商铺有47个,诊所2个,蒙馆2个,几乎是应有尽有,穿街过巷的人络绎不绝,购物的、观光的、取经的、看稀奇的,社会各阶层的人云集如此,每日到饭铺吃饭的在千人以上。办诊所的店面挂牌为“杏林花香”、“问症发药”,油盐杂货店叫“官盐杂货”,武馆叫“擂井花香”,织布店叫“苏松梭布”,蒙馆叫“识字门”,经馆的大门挂着一副木刻对联:甲第宏开订礼官曾留世德,石门深处读书声里是我家。有的匾额还是朝廷赐送的,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保留到今天。来这里的大都是马帮,自然就少不拴马石,目前留存的拴马石就有408个。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实用的机构,在今天想来,真是有一股浪漫的气息,永远消失不了,在搞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的今天,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是十分难得的乡村文化气息。
每次到长夏畈,我忘不了凝视拴马石,是一块工艺型的石头,既有看相,也是一种实用工具,古人就是有这个情调,就是有个文艺情怀,一个拴马的石头也镂刻得这么漂亮,工序就是把一块方形的石头镂空,在空余之处刻着麒麟、凤凰,还有兵书宝剑,随砖砌入墙体,但不与墙体成面,而是外凸一寸左右,看起来一点也不多余,并且还很美观,行人走过,总引人注目。有的在大门两侧,有的是成排的,就像现在公共场所的手机充电站,任何人随时可以享用。这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富贵的象征,一种家族的繁荣,这么多拴马石,可以看出那时的长夏畈有很多商队进出,可以说是一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画面,也是一块发烫的石头,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抚摸过,不知留下了多少指纹,还是一种寄托的心情,也有依依不舍的离去。这是一场历史的电影,这个影像留在世人的记忆里,现在想起来着实感到惊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拴马石就是一个时代民居建筑的烙印,实际上就是一种石雕艺术,是石文化,是石头上的乡情,是石头上的思念,有的系上红色布条,写上前程似锦等祝福语,有的还涂上朱红颜色,以示吉祥。多少年来,在长夏畈,一块石头被盘活了,露天柜台纵横交错,都是石板铺成,这在哪处商业街都是罕见的,商贩们在这里摆摊设点,销售琳琅满目的货品,游人在购物的同时,也饱览了这里奇特的街景。
长夏畈的繁荣和商队的兴旺是相互相成的,或是长夏畈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气息吸引了马帮商队,使得他们看好了这个乡村宝地作为商业集散地;或是有商业眼光的长夏畈人看到了这么多商队从自家门前走过而看到了无限商机,或是两者之间不谋而合,形成了共识,共同营建了长夏畈这个商业大街铺,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茶马古道长夏畈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盛,茶和茶马古道,有着太多的因缘和秘密,而在今天看来,这个秘密不算什么秘密,茶在通山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山地处鄂东南,这里是荆楚腹地,亦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通山数百年来盛产好茶,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清道光年间,英国茶商和广州茶商钧大福等人雇请九江买办在通山县杨芳林一带设庄收购茶叶,招收茶工传授红茶制作技术,加工精致帽合茶“康砖”和云雾茶 “毛尖”,贩往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清道光三十年(1850)杨芳瑶山红茶问世,成了汉口、九江、上海茶商争相竞购的抢手货。一时间,杨芳林成了繁荣热闹的“小汉口”,一直兴盛不衰的长夏畈就成了茶叶商品的贸易地和中转站。杨芳林到长夏畈也就六十余里,在当时来说,交通也算便利。杨芳林是茶叶专业生产、制作基地,长夏畈则是通山商业的旗舰,是海关,是口岸,它北通江西九江,东通浙江,南通咸宁、汉口,西通兴国,四条主干商业通道,连着长夏畈的心脏,显得非常活跃。长夏畈既然是茶马古道的通途,是通山甚至鄂南的商业重镇,那自然会给通山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当时的政府和商业机构绝对不会放过这绝好的机会,会利用这个平台搞活通山贸易经济,通山让长夏畈牵头,也组建了商队向外运送货物。从另一角度来看,封建时代的长夏畈的繁荣,也肯定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分不开。
长夏畈600多年的繁荣,自然忘不了他们的始祖——夏禹疏。
夏禹疏是个小农商人,养鸭出身,粗识书本。明朝初期,他从江西修水来到毗邻的通山,喜欢石门这个好环境,就石门的长夏畈扎下根来,以养鸭为生,说是扎根,就是搭起了一间茅舍,围起一个鸭圈,也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安身之所,营生之地。拿到今天来说,就是个养鸭专业户。他太喜欢这里的环境了,山清水秀,宽田大畈,一条河流成弯月形流过,村庄就像一个圆月,一把月琴,村口的石拱桥伸出一条的长长的山垄,就像月琴的琴柄,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两年之后,他在当地娶了一个贤淑的女子为妻,生下儿子夏秀溪,这个名字一定是与长夏畈庄前这条小溪有关的。我觉得夏禹疏不光是个养鸭的,他似乎有着画家和诗人的气质,他看中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又给儿子取了这么一个赋有诗意的名字,这一切连贯起来,真是太浪漫了。
说起他的讨亲过程,也是让人感到欢欣,让人感到尘世的温暖与美好。
有一天,夏禹疏挑着一担鸭蛋到临村邓家湾去买,看到一年轻貌美的邓姓姑娘在河边洗衣服,便高声唱道:金水桶,银水桶,打得开,收不拢,有谁猜得出,送她鸭蛋一水桶。邓姑娘也大方,说道:你这个师傅,说话不讨吉利,你是想你的鸭蛋都打破吗?夏禹疏见她猜对了,就要给她鸭蛋。邓姑娘说,你舍得给我一水桶鸭蛋吗?夏禹疏说,你这样聪明,别说是一水桶,我这一担鸭蛋都送给你我也愿意。邓姑娘说,我哪能要你这么多鸭蛋,既然我猜对了,你给我几个鸭蛋就行了。夏禹疏说,那不行的,那我就失去了诺言了,这样吧,我把你的洗衣篮装满吧。邓姑娘硬是不肯,只接十个鸭蛋。夏禹疏说,也好,那就祝你的生活十全十美吧。邓姑娘就提着篮子笑眯眯的回家了。
又有一次,夏禹疏又打谜语给那女子猜:稀奇稀奇真稀奇,圆圆呼呼好东西,别的生来皮包骨,它却生来骨包皮。
邓姑娘说,夏师傅,你真是好心啊,免费送鸭蛋给我吃。
夏禹疏每当想那女子了,就到河边洗衣埠去看她洗衣,总免不了打一个谜语给她猜:摸着硬邦邦,里边软晃晃;里外共三层,有白又有黄,家家户户有,好吃又营养。
邓姑娘的音容笑貌留在了夏禹疏的脑海。邓姑娘也隐隐约约的想着夏禹疏。每天清晨到河边去洗衣,总是不断地望着桥上,只要有人经过,她就忍不住抬头看一眼,见不是夏禹疏,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在一起洗衣的女子就笑她是不是掉了魂,她就害羞地说她们是瞎讲。有的女子衣服洗好了,就提起篮子准备回家,邓姑娘说,你等我一起回家啦。那姑娘说,我又不会猜谜语,在这里抵脚绊手的碍事。邓姑娘说,等下走啦,那卖鸭蛋的师傅来了,我猜对了谜语,我就把鸡蛋分给你们。那姑娘说,我牙齿痛呢,咬不了鸭蛋。邓姑娘说,牙齿痛吃鸭蛋更好呢,退火的。那姑娘说,那你要少吃鸭蛋啊,不要把火退尽了啊!说着提起衣篮子跑开了。
农村洗衣服一般都是清晨起来洗,是一次洗完的,可邓姑娘自从见到了夏禹疏之后,就把家里的衣服分两次洗,早晨拿一半去洗一次,傍晚提着另一半去洗,目的就是想多看夏禹疏一眼。
二人因为很熟了,夏禹疏胆子就大了,就喜欢说俏皮话了,有一次夏禹疏打了一个谜语给邓姑娘猜:可长又可短,可大又可小,可软又可硬,可胀又可消。小时蛮可爱,大了像精怪,有肉无骨头,老了像只猴,只要有它在,世间万万年。
邓姑娘怎么也猜不着,但夏禹疏还是要给她鸭蛋,这次她怎么也不要,她说,我既然没有猜中,拿你的鸭蛋也没有意思啊?
夏禹疏说,那好吧,那我就给你存着。说着笑嘻嘻的走开了,一步一回头,笑个不停。
这样一来二去,二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经过媒人撮合,不久就结为了夫妇。
按当地的风俗,新婚夫妇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子就要回娘家,这风俗就叫“回门”,新郎自然是跟着一起去。他们二人路过石拱桥时,看到洗衣埠上几位姑娘在洗衣,二人不觉停下脚步,看着姑娘们洗衣,看着这个美丽的地方。
邓姑娘问夏禹疏,那天你打给我的谜语,我想了很久,一直没猜着,你以往打给我的谜语我都猜着了,可这个谜语怎么怎么难啊?你就告诉我算了吧。
夏禹疏说,你再猜猜?
邓姑娘说,我确实猜不着呢!
夏禹疏说,我们新婚之夜你不是见着了吗?
邓姑娘猛地意会过来后,满脸通红,不断地捶打着夏禹疏的后背。
这一阵捶背,夏禹疏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
自此,这对幸福的“鸭夫妻”,就在长夏畈这块风水宝地生息起来,在当地传为美谈。他俩一同在长夏畈养鸭,繁衍着鸭子的子子孙孙,也繁衍着自己的子子孙孙。
长夏畈的大发展始于清雍正年间,在雍正十一年,长夏畈出了夏之梧这样一个人物,也就是夏禹疏的孙子,夏之梧是当地的大秀才,吟诗作对,远近闻名,当时夏家人丁兴旺,简陋的房屋已无法住下这个家族了,夏之梧便带领族人改河修路搭桥,把原沿山脚而过的河道向外推移,成了一把更大的月琴,河湾绕村环抱,扩展了发展空间,这样就能更好地规划村落,做了不少房屋,样子就呈徽派风格。为防水灾,他就筑起高高的堤岸,雨水季节前他发动乡民疏通河道;为防火灾,村庄里面的民居都有长长的石板巷延伸到河边,一旦发生火灾,取水就十分方便了;为了防盗,每一道巷口都建起了高大牢固的大石门,民居内设置了“生巷”、“死巷”和“连环巷”,盗匪进得来,出不去,并办起了了武馆,号召村民练习武艺,达到强身御寇的目的。夏之梧一改原来轻商重农的观念,充分利用长夏畈镇守湘鄂赣交通要塞的地利,打通石门至咸宁、石门至富池口、石门至岳阳、石门至九江的商业通道,开门迎接天南地北客,使长夏畈集市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湖南安化至汉口茶马古道的陆路复线,奠定了长夏畈成为茶马古道的初期。
到了第四代夏广舟,家族之人从文经商更加盛行,习武之风越来越盛行,他自己也考取了朝廷三品武官,这样夏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了,对长夏畈成为商业集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据夏氏家谱记载,在后续的十几代之中,夏氏家族朝廷命官和获取功名爵位的就有106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雍正至道光年间。
长夏畈与周边的几十个村庄相比,位置确实独特,整个村庄被河流怀抱,村庄的后面是高高的陡峭的山岦,河两岸绿树成荫,村庄后森林茂密,从村前远望,房屋见前不见尾,从山岦俯瞰,青砖黛瓦,成排的墙垛站立在古墙之上,呈现一种威严。
走在长夏畈长长的石板街上,和煦的阳光照着古墙,温暖着夏氏宗族的子孙,这个家族一直人丁兴旺,只是没有了过去那繁荣的商业景象,毕竟时代不同了,现代的交通运输条件摈弃了马帮时代,商品经济大潮卷没了过去的集市,过去的辉煌被现代的贸易格局湮没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感叹,不必遗憾。长夏畈过去的贸易集市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留在夏氏宗谱里,过去的烙印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中,那是挥之不去的记忆。长夏畈还在,那些楼台管所的匾额还在,或是在暗室里酣睡,或到阳光下取暖,这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需要永远珍藏的贵品。珍藏之外,回忆之中,我们还需要去穿过那长长的石板巷,去看看雄伟的古建筑,街巷两旁尚存的石柜台,被瓜棚豆架掩盖着;那溜光的拴马石,似乎在回忆着昔日的抚摸。长夏畈目前还保存着大量历史文物:建筑物有永和园、长春堂、祖祠、七个铺面,多为前店后宅、前店后坊上宅式;石雕文物由墙嵌式石马栓、石柱、石门联、石狮子、石柜台等;字画文物有纸、木对联、古商铺招牌、人物画、山水画、屋檐画、屋垛画等。每家的大门统一规划尺寸,高8尺,宽5尺,十分庄严。明朝朱廷立诗云:“君不见石门奥区多异迹,两峰并立如两虎,千寻峭壁横当中,风节谁能如此石,峭壁劈开曰石门。”长夏畈还是通山、咸宁、崇阳三县的交通要道,曾有石门关之称。60年代修公路炸毁,现仅留有遗址。现在,有不少游人不断来到这里观看遗址,进行一场文化淘金,看看这一条神秘的古道和古朴的村庄,定是让人感慨万千,感叹白云苍狗,感叹太快的世事变迁。
盛名远扬的长夏畈召唤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咸宁市艺术学校实训基地、民建咸宁温泉支部调研基地、咸宁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基地、金叶书画院艺术创作基地等十多家单位把这里定为创作、学习基地。在乡村振兴的今天,长夏畈修复了一些残缺的墙垣和厅堂,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技术,看起来仍是有一股沧桑感,毗邻的村落楚王山,曾是楚王屯兵的地方,如今,楚王驾驭战车统领铠甲勇士的的雕塑耸立在长夏畈的路口,受世人瞻仰。
几百年来,无数的马帮穿行在这条古路上,悠远的马铃声不绝于耳。如今,长夏畈古街上的马蹄印依稀可辨,跨越护村河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无数过往行人,早已不见踪影,但历史的痕迹还在,遥远的故事还在,传说越来越生动,传播快如风。马帮远去如云烟,如今再没有了长长的商队在这里穿行通商,但说不定有一天,会突然来一支马帮到这里演绎一场热闹非凡的电影,把长夏畈重新烧热,把长夏畈推向新一轮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