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录》零捌捌 )
湖北 雪雁鸣
什么是艺术?真的难以足足说出。
艺术是宏观概念,也是个体现象,是创作,是捕捉,是挖掘,是感受,是分析,是修饰,是润色,是动作,是拼接,是剪裁,是技巧,是想象力,是经验的综合。有属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文学;有空间艺术的雕塑、绘画;有时空艺术的戏剧、影视;有静态艺术的建筑、工艺;有表演艺术的舞蹈,有造型艺术的摄影、书法;有语言艺术的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的门类太多,在世界上呈现各种的美。艺术之美,美到各个角落,有的美到极致,有的美得令人窒息,有的美得出乎意料,有的美的超出了想象,有的美得让眼耳鼻舌身都得到享受,有的美的爱不释手,有的美得让人流连忘返,有的美得让人魂牵梦绕。
我想说的是,艺术的残缺之美。
残缺之美,就是给你不完备、不整齐、不光鲜的美,在美得让你大肆享受的同时,也让你美得遗憾,美得痛心,美得断气。
造物主为了创造美,首先创造了人,许多人是美的,但也造出了让人遗憾的人,如荷马,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但他偏偏是个瞎子;如贝多芬,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但他最后成了聋子;如民间音乐家阿炳,一曲《二泉映月》能让月落乌啼、悲声弥漫,他本是道士,由于患眼疾失明,无法当道士做法事了,只好流落街头,卖艺糊口,生活的拮据、精神的苦闷都在折磨着他,磨难的生活也促成了他的艺术,创作出了不朽的曲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一个盲人,生活没有着落,诸多行事不便,但为人类留下了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眼睛看不见了,心还那么亮,手还那么巧,这是人的残缺,我们不得不唏嘘。荷马是瞎子,自然难以辉笔成文,他就口述,有人替他记录,他的《荷马史诗》,被称为杰作,深深影响过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荷马时代”也因其而得名,一个眼睛失明的人,偏偏有这么重大的创造,这不是奇迹吗?贝多芬在失聪之后,写下了《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还有司马迁,还有海伦,还有张海迪。
这些都是身体的残缺,他们创造出了艺术之美,因为他们身体的残缺,我更加喜爱他们的作品,从精神上有些偏向。
艺术作品本身的残缺,也是诸多的。残缺的艺术,有着不一样的美,艺术的来源一是理想,二是幻想,艺术理想的发源地属于欧洲,艺术幻想的源泉在东方流出,中国居多。东方艺术的残缺之美重在建筑,欧洲和西方艺术的残缺之美重在雕塑。
中华古国,一些残缺的艺术之美,有的是形象,有的是意象。我端详着这些残缺之美:断桥、残雪、丑石、病松、拙园,枯藤、老树、昏鸦、瘦马,落日、残阳、薄暮、夕阳、余晖,残阳、缺月、残荷、落花,还有斑驳的老墙、破裂的碑记,还有精卫填海、凤凰涅槃,都是多么凄美的景象。画无枯树,则不疏通;老瓮太俊,则不硬朗。残缺与瑕疵,是艺术的一个闪光点。残缺的艺术之美,包含了部分的空白,一些该在的而不在场,观众觉得该完成的而没完成,觉得不应该失去的已经失去了,觉得该完整的没填充,看起来总觉得缺了什么又一时想不起,觉得有一半很完美另一半又相形见绌,本该粗的又细了,本该长的又短了,本该厚的又薄了,本够瘦的显得肥了些。等等。
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是情景的感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心境的抒发。
江西诗派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诗文皆然。”一直是艺术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些看似残缺的艺术实属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