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雁鸣的头像

雪雁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7
分享

村人年话

( 乡土散文《麦颂》陆拾柒  )

湖北  雪雁鸣


春节,就是过年,时间只有三天,即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大年初一是出天方,出天方,本来是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开门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仪式,这里还有个讲究,家中成员不是谁个都能燃放鞭炮的,只能由家中长子或者顶梁柱来放炮出天方,这是对过去的一年的庆祝,对到来的新的一年的祝福。这个风俗,在我的老家峁屏一带不是那么很严格,且恰恰相反,基本是家里的小子来肩起这个任务。小子肩起这个任务,总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的地位很高,也是受了父母的恩宠。其实,小子一方面喜欢放鞭炮,一方面又特别害怕放鞭炮,因为那个响特别震耳欲聋,也有一定的危险,当他点燃引线时,就立马躲到一旁去了。

大年初二这天是拜年日,年轻的父母基本是自己出门拜年,主要是拜岳父母,拜自己的外公外婆,拜自己的舅舅,还有姑母家。年纪较大的,就有儿子们代劳了,作为孩子们来说,就是拜曾外祖父母,拜自己的外公外婆和舅爷。这一天的时间是很紧张的,亲戚多的人家,那是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这家来拜年的刚走,接着又来了一家,家里来了拜年客,那是要酒肉接待的,一般不会有审计怠慢。路途比较远的,一天是拜不完的,到了第二天继续拜。或是过了很久之后再去拜年,这下就有了一句:有心拜年,端午不迟。

大年初三是“三朝年”,隆重的程度仅次于大年初一,同样是敲锣打鼓放鞭炮,祝贺三天的春节即将结束,既依依惜别,也是向往未来。三朝年一过,春节也就过完了,在大概念是上讲,春节是过完了,从小概念上说,这个春节一直要过到“正月半”也就是元宵节以后,才算过完。还是一种说法,就是要过完正月才算过完春节,但我觉得这也太长了,把元宵节过完后,春节过完算是正确的,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开始种庄稼了,也就不存在还在过年了,这就是过月了。短短的三天春节,分工也这么清晰,初三这个“三朝年”,也是个打扫卫生的日子,初一初二是不能扫地的,过年放鞭炮,满地的红纸屑,非常好看,是一道贴地的风景,大有喜庆的符号,到了下午时分,家家开始扫地,到了这个时候,这些鞭炮的纸屑才算是垃圾,扫走垃圾,就是扫走贫穷,迎来新的概貌。原来农村很多地方是吃井水,有井就有井盖,为了安全其间,平时是要把井盖锁起来的,一是为了防小孩玩耍掉到了井里,二是为了卫生,不让垃圾掉进去了,家家户户都有一把钥匙,挑水时,就打开,除夕这天,是最忙的挑水日,到除夕的半夜时分,就不再挑水了,有人负责在井口贴上红纸封条,到了初三下午就把封条撕掉,人们才可以开始打水。

不知从哪时开始,人们渐渐把春节说成新年了,如见面时大家都是说“新年快乐”,很少有说“春节快乐”的。新年的说法好像是说阳历年的,也就是元旦,我总认为,把春节说成新年,虽是新的一年,但这个说话总是不妥。

原来的春节离不开桃符,桃符就是桃符是一种汉族的民俗文化,古人在春节的迎新送旧之际,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样的做法比较专业,做起来也麻烦,后来就改成用黄纸或红纸画上二神的图像贴在门上,意在祈福灭祸,保卫春节的平安。到了宋代,桃符的概念更广了,春联也是桃符的一种了。原来每家的大门都贴上门神年画的,到了初三这天的夜晚,都是要揭下来烧掉的,表示这个春节已经过完了,只有把门神烧掉了,门神才可上天述职,报告这家春节中的安全状况。现在这个风俗渐渐的消失了,一个村庄没几家贴了门神的。这是一种缺憾,是一种春节文化的流失。

原来也说了,年好过,月难过,过年也就短短的三天,一年十二个月的时长,在困苦的岁月里,那多难熬啊!现在可不同了,生活水平那是大大的提高了,不存在生活上的困顿,最低的限度也保持了吃喝不愁。农村的欲望不高,从儿女的交纳完娶,到做一间新房,现在更是有了更多的保障,许多农人说,要说农民翻生,现在真是大翻生了,没有哪个朝代有现在的农民幸福。按流行的说法就是有了很大的获得感,吃穿不愁是最明显的特征,大部分家庭每年还有一定的积蓄,合作医疗是生命的保障,原来生病了,是慢慢的煎熬过的,一些不严重的病是慢慢拖好的,严重的病是慢慢拖到死的。而现在是彻底的不同了,村人有个不舒服了,就往医院就医,再不会煎熬的过,村人渐渐知道,健康是无形的资产,有了健康就是有了一切,没了健康一切都免谈,珍惜生命,把自己活得好好的,是村人现在的追求。

春节的标签,要说最明显的就是对联了,春节最不可少的就是对联了,原来每到除夕这天,一个湾子总会有几个写对联的人,他们担当起写对联的义务,每家总要写个一两幅对联,都是没有报酬的,条件好的人家就送一包香烟,当然是廉价的那种,从大公鸡牌香烟开始,到现在的十多元一包的红金龙。近十年来,村人请写对联的已经不多了,基本是联通移动等通讯部门赠送的对联,还有就是保险、银行部门的对联,算是广告对联吧,这起到了一定的广告作用,也大大服务了村人的春节,那种大红对联,红得耀眼的对联增强了节日的喜庆,唯一不足的是,因为是印刷品,对联的内容是一样或大同小异的,农村的房子的格局是左邻右舍,往往几家的对联都是一样的,甚至一家的几个门贴的对联是同一内容的对联,这就降低了春节的文化质量,一个村庄总有百十个家庭,这样下来,对联几乎是千篇一律,读起来就没多大的味道了,看起来也没多少看相,这就需要有个改进,尽管是广告类对联,希望内容丰富多彩一点,对联的样式也多一点。当然,从印刷成本来说,这就增加了印刷成本,印刷厂只印一两种对联,对于商家来说,那是容易多了,成本也就少多了。原来请人写对联,那是在旁边放一本对联书的,总有百十种联文,因而写出来的对联重复的很少,即使重复,也不会在邻近的几家重复。现在写春联的来路之一,就是在街上有不少人写对联,那些大大小小的对联挂在桥头的栅栏上,或铺在人行道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对联字写得很好,有书法的味道。有的写得一般,算是毛笔字,但他们有一种情怀,丰富了节日的元素,也能挣几个钱补贴家用,他们也需要买年货,这种“以联挣钱”的方式值得称道。

过年,就是讨个年味,不光是为了吃好喝好。现在的春节,年味在逐渐消失,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穿衣服方面,平时都穿得比较好,到了过年,很少有专门买新衣服过年的。原来到了过年,一些家庭就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服,不到过年是不拿来穿了,因而到了过年,就看到一些人穿的是新衣服,这也是一种年味。现在过年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没有原来丰富了,就连敲锣打鼓都少见了,更不用说表演乡戏民俗了,男女老少走出来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场面也很少见了,多的就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那种看书读报的场景已经没有了,就连全家聚在一起看电视的场面也很少见了。有的年轻人虽说回家过年,但陪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火炉旁边好好坐一坐,细细的论一下家常的场面也不多了。现在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而年味在逐渐失去。过年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庄严感和活泼感,变得随意起来。村人说,尽管年味与原来相比淡味了,还还是特别喜欢过年,因为一年就是一岁,一生就是由许多一岁摞起来,才构成了人的一辈子。村人还说,现在的生活与原来相比,那是富裕多了,不愁吃不愁穿,许多都变得美好起来,这是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的,真是感谢这个时代啊!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起来,让传统民俗好好地融合春节,让乡村文化陪伴乡村的每一个年月日,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