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雁鸣的头像

雪雁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3
分享

背井离乡老来时

(《知世录》壹貮貮 )

文/雪雁鸣


背井离乡,就是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在旧时代,或是兵荒马乱,或是自然灾害,或是粮食无收成,不得已离开家乡,四处逃荒。到了九十年代的打工潮,穷怕了的村民到南方发达城市打工,在“打工”一词诞生之前,叫“搞副业”,农业是“正业”,是“本职工作”,离开家乡离开农业到城里做工,就是“副业”,祖国各地的许多农民,都离开家乡,与亲人分别,一去就是一两年、两三年,这实际上就是背井离乡。为了节约路费,或是没有路费,因为讨不来工钱而选择留在城市,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如此,平时更不用说,家里的老人成了留守老人,儿童成了留守儿童。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家里的条件比原来好多了,衣食的忧虑得到了较大的环节,这得力于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富民政策。

现在的“背井离乡”另有一说,就是农村的老人尤其是城里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在远方的城市打工或工作,成家立业后,没人带小孩,请保姆吧,一是请不起,二是不放心,怎么办呢?这些老人们只好“背井离乡”到外地为儿女带小孩、做家务,成为他们的生活后盾。有的老人是甘心情愿的去,愿意与孩子们在一起。有的老人是无可奈何的去,一切为了儿女。儿女们工作忙,压力大,不去帮一下他们,又于心不忍,但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总是有诸多不便。在外地,除了自家亲人,谁也不认识,就是想认识,也有较大的难度。在平时,儿女上班忙去了,孙子上学去了,就落得个自己一人在家,那种寂寞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老夫妇有两个儿女,一个在南方城市,一个在北方城市,只得分开分别前往,老头子到南,老婆子到北,两个白发老人,不但是背井离乡,还得“劳燕分飞”,不能“白头偕老”,只能各奔东西,“七夕相会”之时,那种爱恋的感觉,比初恋还要甜蜜。相濡以沫大半辈子,进入老年了还得分开,这种无奈,令人唏嘘。这些老人有爱好的还好说,可以就地找一些相关的团体,参加他们的活动,如打太极、走象棋、玩乐器等。没有爱好的,就只好以电视为伴,度过寂寞的时光。也有尽量培养爱好的,不断地充实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沉重,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为了子女,真是操劳了一辈子,到了夕阳之年,孩子们早已成家,物质生活没有多少担忧,本来可以享一下清福,但还要给儿女们当保姆,实在是无奈的选择。有的“背井离乡”的老人说,我是多么想回来与一些老朋友老同事一起享受休闲生活,但事实不允许这样,别说是不能回去,就连想一想都觉得奢侈。有的说,为了儿女,看来我这把老骨头只能留在外地了,百年之后也只能躺在一个小木盒里回家了。

人越老越是想呆在家乡,这是人之常情,可许多老人面对现实,又无法在家乡养老终身,他们一切都是为了儿女,从未停歇过,从儿女出世之日起,热天怕把儿女热坏了,冷天怕把他们冻着了,见到火怕把他们烫着了,走路又怕他们摔着了,生病了巴不得自己替他们生病,从幼儿园到大学,到买房,到娶亲生子,真是操碎了心,这些任务都完成了,本应享受儿女们的孝道了,但还得继续为儿女效劳,这真是“终身制”的任务啊!

傍晚时分,在街上散步,我看见一些熟悉的老人的房子没有灯光,我知道他们到了远方的城市。这样的空房子自然是不少,有的一直在空着,有的已经出租,有的已经卖掉。我忽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或一定的区域内停止“人才交流”,让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回到家乡的城市集镇工作,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背井离乡,而是在家颐养天年,但觉得又不怎么现实,因他们在大都市有更大的空间更好的发展,回到小城市,只会捆住了手脚,扼杀了智慧,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些小城市小集镇的优秀人才都往大都市跑了,一些出生在小城市小集镇的学生在外地大学毕业后,也几乎不会回来了,外地的人也不愿来到小地方,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小城市也就只能小下去了,儿女们到外地工作了,退休了的父母也得走向大城市,他们不是去享福,更多的是去为儿女们继续辛勤劳作。

我总是想到那些“背井离乡”的老人,他们在外地还好吗?现在我儿子也在外地,将来他成家了,我退休后是不是也会“背井离乡”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