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匠
——《乡村手艺人》之十三
文/雪雁鸣
所说的匠人,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基本都是在农村,城市的匠人是不多的,尤其是在城市产生的匠人。即使城市有匠人,那也是从农村去的,是去谋生的,到了城市的匠人,要么是固定的住所,要么是流动的。
匠人各有各的道道,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卖艺方式,石匠是把山上的石头搬回家, 木匠是把山上的树木搬回家,篾匠是把林中的竹子搬回家。
那么瓦匠呢?瓦匠,是天盖地的活儿,是把地上的土挖起来,做成庇佑家园的瓦片,仰望苍天,俯瞰亲人,日新月异,不减其衷。
瓦和房屋建筑风格有必然的关联,青砖黑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风格,这样的房屋是离不开瓦的,哪怕是经济条件再怎么好,瓦不能用其它物件代替,否则就不是这个风格的建筑。一般人家的土砖房也是用瓦来盖的,除了那些特别贫困的家庭,即使盖了土砖墙,因为无钱买瓦,就只能到山上去割茅草来盖房子。可以说,盖瓦是做房子的最后一道工序。
农村做瓦,一般是主人定制,就像到裁缝铺里去定做衣服一样,得先给一定的定金,瓦匠才开工。瓦匠实际上也是一个技术活,并且是相当的绝活,做瓦是比较难学的手艺,难学的原因是很难达到“精准”,这个手艺相当于做“泥塑”。首先是选料,即是选一块好土质的田地采土,土采好后再捣细,把一些杂质的东西如细石子等捡开,因做瓦的泥是容不得一块小石头的,如果做的瓦里面隐藏了一个小石子,在烧制瓦时,这块瓦就会炸裂。土选好后,再向土里泼水稀释,接着开始拌泥,这道工夫靠人工是不行的,既费工时,成效也不大,得牵牛来踩泥,泼水泼了一次又一次,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瓦窑,就需要几头牛来踩泥。泥土采得差不多了,还需要人工用锄头、刨梳再来回刨几次,一直把泥弄熟,就像做包揉粉一样,把生粉揉成熟粉。做瓦的泥准备好了,算是完成了一大工程。
瓦泥弄好后,就把泥运进工棚堆放起来,用塑料布盖起来,这是担心被风吹干了。接着开始做瓦了,做瓦的工具有瓦桶、泥盘、瓦刀、泥弓、弯板、铲板等,用泥弓把泥切下来围在瓦桶上糊好,用手转动瓦桶,转了几圈之后,用瓦刀划掉瓦的上下多余的部分,再把瓦桶从泥盘取下来搬到空场去晒,周而复始。瓦晒干后,就搬进工棚放起来等待上窑,就是把瓦搬到瓦窑里去烧制。
做瓦的地方与烧窑的地方是连在一起的,就是有距离也就相隔百米左右,烧窑的地方我老家峁屏就叫它“砖瓦窑”,意思是又烧砖又烧瓦,砖瓦窑的容量一般能装一千块砖,或一万片瓦,砖和瓦的量词,我老家不叫“块”,叫“口”,一块砖也就叫一口砖,一片瓦就叫一口瓦。砖瓦窑越大,容量也就越大,装的砖瓦也就越多,不要以为越大越好,这可是要手艺的,是特别考验匠人的能耐的,规模大的砖瓦窑装的砖瓦多,在填装砖瓦时也离不开技术。再就是添火烧砖瓦,特别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如果时间短了,没有烧熟,时间长了,就会烧破烧变形。一般是烧一千口砖或烧一万口瓦,要烧一天一夜。那时烧砖瓦都是用茅草柴,几个人轮流操作,一把大长叉把茅柴叉起来塞进窑门,再用一根长杆把里面的火掏空,让空气容易进去,这样有利于火越烧越旺。瓦匠不亲自往窑门添柴加火,他只负责监督,查看火候,他只喜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但有时候一句话也会给他带来灾难,有个瓦匠某次在检查窑门时,那天风大,起的是东风,风把窑门前的尘土吹得满天飞,吹得眼睛都睁不开。他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个天啊,真是坏,今天怎么老是起东风啊,要是起西风就好了。那个年月,谁敢说“起西风”?但瓦匠只是随口一说,没有任何歧义。有人给民兵连长告密了,这民兵连长与这瓦匠有家仇,第二天就把瓦匠抓了起来,开群众大会批斗。
到了公元两千年左右,瓦匠这一行业退出了舞台,因农村做房子不需要瓦了,陆续做起了钢筋水泥房子,瓦也就没有用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一些工匠行业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