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雁鸣的头像

雪雁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28
分享

豆腐匠

  ——《乡村手艺人》之十四

文/雪雁鸣


如果要问哪种匠人起床起得最早,那无疑就是豆腐匠了。

豆腐匠只是一个说法,实际上没有人叫打豆腐的叫豆腐匠,只能说打豆腐这个行业也是一门手艺,有手艺就是匠人,有匠人就会带徒弟,别说打豆腐简单,其实挺复杂的,有些人还学不会呢。有的人学到半途由于学不会就懒得学了,有的人吃不了那个苦难得起早床也不想学这门手艺。

豆腐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能制作出很多食品花样,说起打豆腐,那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豆腐是个千变万化的东西,能把黄豆变成豆腐是个奇迹,外国人怎么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孔子老先生他不吃豆腐的原因,就是他怎么也不明白黄豆是怎么变成豆腐的。从古到今,恐怕不吃豆腐的人唯有孔子老先生了。

豆腐又叫水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也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蛋白质较高,又美味,又养生,有“植物肉”的美誉。原料主要是黄豆,也有黑豆、花生豆,常年可以制作,主要过程是:先浸豆,时间是头天下午开始,第二天天没亮就要起来磨浆,原来是石磨磨豆腐,也就是纯手工的,接着用纱布系着的擂架过滤豆腐渣,再用大锅烧开,然后倒进木桶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用石膏粉点浆,石膏是俗名,化学的术语就是硫酸钙,起凝固作用,这是南方的做法,北方做豆腐不用石膏,是用卤水的,卤水豆腐比石膏豆腐要硬,是用秤钩钩得起来的,石膏豆腐就不行,是很软的,稍不注意就要破损。

石膏点浆是有技巧的,首先就要掌握火候,石膏不能多,多了的话豆腐就会变硬,就有酸味,如果要把豆腐油炸,也不松软。石膏如果少了,豆腐的凝固程度就不够,就难以成形,也难以盘弄。豆腐点浆,极其重要,稍有不慎,难以成功。农村人笑人家媳妇还没怀孕,就说那是你与你老婆一起打豆腐时你老公没点好浆。

原来农村没有豆腐店,大部分家庭都打豆腐,不会打豆腐的家庭,要么是请人打豆腐,要么是把黄豆给那些会打豆腐的人,搭着与他们打豆腐,给一定的费用,或是出柴火,或是帮工,如果与主人关系好,主人是不会收的。到了九十年代,农村就有了“豆腐专业户”,农村人就叫“豆腐店”或叫“打豆腐的”,有的村庄总有一两家豆腐店,供应这个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豆腐。主人先是把生石膏在火炉里烧熟,再碾成粉,用一把木瓢盛着石膏粉,慢慢调配成石膏浆,一点一点的倒入刚烧好的豆浆里,不能一下子倒入,以免过多,再用长柄的瓢轻轻的不断搅动,之后用桶盖盖着,因为有了石膏的作用,豆浆会慢慢转化成了豆腐花,每到这个时候,一些小孩围了过来,想喝一碗豆腐花,能放一点糖就更加美味了,过了两十分钟后,用瓢舀进一个木板做的豆腐匣子,自然是用纱布垫着。这是一种压水的程序,纱布覆盖着豆腐匣,装满豆腐花后,就把纱布的四角扯起来把豆腐花蒙着,再压上一块木板,木板上面压上两三个石头,这时候,豆腐匣子的水就被压了出来,哗啦啦的响个不停,压了一阵子,压出的水慢慢地小了,慢慢地少了,慢慢地只滴几滴了。到了这个阶段,就要把石头减少一个,免得把豆腐压坏了。压了半个小时以上后,豆腐就压好了,就把纱布剥开,用刀把豆腐划成块状,如果是自家吃的,就捡一些到筲箕里,如果是销售的,还是放在豆腐板上。

豆腐是个很快就卖完了的食品,时间长了就会坏的,特别是在夏天,半天之后一定要放在水桶里漂着,冬天就好多了,可以放个两三天,但基本是可以当天卖完的,一两家豆腐店,可以满足一个村庄的购买。

豆腐就是个奇怪的的东西,到了二十世纪,西方国家都不怎么熟悉豆腐,到世纪末才开始重视豆腐,尤其是那些素食主义者,就更加青睐豆腐了,可以说,豆腐和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也是一种“国粹”,是最晚才流入西方国家的,中国豆腐是西方国家最后认知的美食产品。

豆腐是不能有杂质的,有杂质就打不成豆腐,也没有那一种食品有豆腐的干净纯洁,于是就有个说法是“干净豆腐邋遢酱”。豆腐也是不好伺候的,一块豆腐掉进灰里,那是打也打不得拍也拍不得。豆腐匠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是一门精致的手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即使是臭的,但吃着也香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