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雁鸣的头像

雪雁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8
分享

休眠在纸上的爱情

(《知世录》壹肆玖 )

 

(一)

纸上的爱情,诗经最多。

纸上的爱情,都睡在锈迹斑斑的古籍里。纸不成浆,字已开花,结构和框架还在字盘里生根,她们不愿看到今世,她们想笑,但又笑不出来,她们想哭,但无泪流。不哭了,休眠去!

最熟悉不过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在河中的小洲,雎鸠在轻声地和鸣,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梦寐以求的人。那美人乘着小舟,在采摘水上长出的高矮不一大小不等参差不齐的荇菜,这样的好女子,成了有心人日日夜夜的心事。发起的追求没有成功,无法得到啊,心爱的人,除了思念,没有办法,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眠。他忧郁在河边独步,弹着琴鼓着瑟,声缓情深,他想亲近她、取悦她。

 那么好的环境,没有一点人为的破坏,这个秀美的画面,多么适合谈情说爱,在人口非常稀疏的时代里,没有人多嘴杂,一切都是静谧的。我不知他最后的结局,是否娶到了心仪的女子,让古老的爱情有一个完美的佳。他是否后悔遇到了这走入他生命中的女子,欲求不能,心之系,情之痛,梦之魅,书之载,时之传,一切都在时空中飘荡。水中的爱情,雕刻到了竹简,婉转到了歌喉,书写到了纸上,成了多少人的心结,美丽的总是得不到,心仪的或是一厢情愿,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定义了极少数的爱恋,只是抚慰了极大多数人的心怀。多少梦中的情人无法牵手,多少飞来的爱情不能签收。你情我愿已是太少,即使存在,也会有诸多阻力棒打鸳鸯散。爱情,很多时候没有花开,许多时候开花了也没有结果,许多时候结果了,也被风干扁,或是被人偷摘。许多人都沉默了,不再歌唱,只是把爱埋在心底。许多人还在爱的河边望着河之洲,或在看着美丽的女子,或在等待那一份美好的出现。

最痛心,最痛心,纳兰性德心感词花,泪濡宣墨。他是清朝著名词人,要家世有家世,要身份有身份,父亲是康熙时期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可是,就是这位一路顺达的才俊偏偏只活三十岁,天妒英才,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他家世本来就显赫,又与皇室沾亲带故,因而得到了康熙的青睐,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如果没有妻子难产而亡的打击,他会一直风帆过往,也不至于命断生途。

纳兰性德字容若,有不少人喜欢称他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令人悲痛的事,三年后难产去世,这给了他无情的打击,他把所有的悲痛化成念妻的音符,一发而不可收,他把悼妻的词作编入词集《饮水词》中,成为此集的高峰,在悼妻悼亲人等悼念的词作中,后人一直没有超越不愧为是清朝第一人。他的词满篇哀婉,他身份虽然尊贵却喜欢交结落魄文人。虽然行走于高层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是个为情所困的男人。在烛火高照之时却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这是上苍给他也是给人世开的一个玩笑吗这也太残酷了金阶玉堂光明短钟鸣鼎食享味殇。一个殇字,就是为这类人更是为他定制的。他不光是满清第词人,更是北宋以来第一人,王国维的点赞更是绝了,说他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三十年人生过往如清风过琴徐徐漫漫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如果没有爱妻亡故,他的诗情会壮大如磐,爱妻的早去,让他的诗情化成了一道锋刃,砍削如丝绕指,让那颗心尽化诗花。

 来了,走了,他的诗情是早亡的妻子给的吗?他妻子就是为他的诗情而来的吗?但又为什么匆匆而去了?是让他更加喷发吗?如果是为此,那宁可不要。妻子早去了,他为何跟得那么近那么快?最终化成了纸上的爱情。

一部《纳兰词》有多少的悼妻之作,开篇“临江仙”就触笔不凡: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雨打芭蕉这一凄婉的意境,历来为文人所重视,它最能让人长夜无眠,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主人翻着旧时的书信,想起恋人初学写字的样子,虽不熟练,但也专注。看着书信,不觉泪眼滂沱,冷冷的夜,只有孤灯伴我,是缘尽,还是无缘?是有情,还是无情?爱妻故去,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又何止丢条了自己的半条命?在纳兰的世界里,爱妻是他的全部。没了爱妻,就没了自己,没了自己的全部,这就是他三十已故的因缘吗?是不是可以肯定,如果爱妻不去,他就不会走得这么匆忙,就会携手白头看夕阳?我想会是这样,至少是愿意这样,但这样想又有什么意义?他们都不在了,短暂的窗前烛光,短暂的爱的祥光,还有短暂的生命,留在当时的人的心里,当时的人毕竟不过百年,他们记忆的时空很有限,后人无法知晓,只有留在纸上,才能流传下来,留下纳兰的爱,留下纳兰的情,留下纳兰的怅惘,和那游丝般的年华。

无论是“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还是“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更有悲催如“人生若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来说去,都是心底的痛,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还引起了许多人的痛,有爱情的憧憬者,有默念诗书的崇拜者,有戏台下的梨园粉丝,有农舍火炉旁的粗墨妇孺耄耋老人。

 (二)

一部红楼梦,最深入民间,其他人物可能许多人不怎么说得出来,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名字许多人都知晓。

当然,这有个年龄层次的问题,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知道,八十年代也就是八零后,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九零后零零后就不怎么关心这些古代的文学人物形象了。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三个阶层的人更为深情,一是老太婆,二是读书人,三是浪漫的女性。不浪漫的人不在此列,不重情的人不在此,也就是说,喜欢宝黛的人,是浪漫的人,也是深情的人。那些把爱情作为交易的人,也不在此列。宝黛的名字和形象,渐渐地,在零零后的群体中消失了。他们只关心网游,可以说,网游,成了这个群体中人的许多人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现在大力提倡阅读,是个好事,从而说明,越是被提倡的事物,就越是稀缺。如果拥有,如果在无声地有序地进行,就不会时常说出来。就太阳每天都要出来,就不会时常提倡或提醒人们要太阳出来。各种娱乐也在不断地进行,也不会开口闭口提倡说要搞某种娱乐。现在的人讨享受的很多很多,就不会发文提倡大家大力享受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越提倡,越是很稀微。也像某一个时段里,因为缺少文明,就老生常谈说提倡文明,如果文明一直大行其道,就会让文明之车默默地前行。由于气候的原因,现在很少下雪了,到了冬天,人们总是盼望一场雪的到来,如果时常下雪,就自然少了那一份渴望

  宝黛的爱情,纯洁的,但他们结合的程序,就是一场阴谋。他们的一趟尘世,说穿了就是一个残忍冷酷玩笑。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舅老表的贾宝玉,几乎是一眼就看中了她,他虽然顽皮,却也深情,身在富贵之家,但也是善良的人。两人相处的日子,也扯皮,也闹别扭,也柔情款款,爱情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二人的互相爱恋在这个大观园中是人所皆知的,可爱的结局不是人们所预料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是爱情之外的条件,而不是爱的本身的条件。从安身立命当家作主打理事务来说,林黛玉不是贾府看好的人,她是个才女,不是个当家活命的人,且身体又是那么羸弱,将来怎么能撑得起这个家啊?贾府对黛玉只是同情,是收留,要说把个小亲戚来个升级版成为当家人,那还真是不行,宝玉不是个会活命的人,再加盟个只写诗又小气身体又不好的弱女子,那将来这个贾府怎么支撑得住?怎么办呢?男大当婚啊,贾府是皇亲国戚,家当大得很,没有一个狠角子那是万万不能的。选谁呢,有了,这个人就是薛宝钗,贾母和王夫人全心全意地看中了薛宝钗。

如果明着来,那贾宝玉肯定是一万个不同意,那就来阴招吧,来一个骗婚,也就是掉包计。时机来了,贾宝玉因为丢了通灵宝玉后,就变得神志不清了,因这个东西是贾宝玉的灵魂,灵魂丢了,还有什么?贾母为了冲喜,就选了综合条件都很不错的薛宝钗做他的妻子,但又不能明说,就只好说他娶的就是他心爱的林妹妹。贾宝玉在迷糊之中答应了。婚礼之中薛宝钗戴着红盖头,贾宝玉似乎精神百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待他揭开红盖头之后,才知是一场骗局。由于这个变故,反而让贾宝玉清醒了,但这给贾宝玉天大的打击,也给了林黛玉致命的打击,导致她油尽灯枯、泪尽而逝。

这场事故,王熙凤是主凶,贾母是帮凶,王熙凤的偷梁换柱的方案当然要得到王夫人也就是贾宝玉的母亲、还有奶奶贾母的同意,如果不同意,王熙凤也无可奈何也不敢。贾母是知道自己的孙子是喜欢林黛玉的,但那有怎么样?总不能把病恹恹的弱女子孙媳妇吧,作为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的王夫人,为了独子贾宝玉的前程,是极力支持薛母也是自己的亲姊妹所说的“金玉良缘”的,也就是说最希望薛宝钗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从家庭的实际也是实惠考虑,薛宝钗是最适合的人选,哪方面也不比林黛玉差,文才与林黛玉对等,将来贾府肯定是她主,实际上她也能胜任。从这个角度考虑,贾母的选择也是对的,但这就是苦了这对有情人。从爱的角度讲,宝玉不喜欢宝钗,而宝钗也不一定那么的爱宝玉从利益角度讲,宝钗如果赢得了宝玉,那么她就是赢家。因宝钗面对种种事情是很失意的,一是她想当公主伴读这个角色失败了,没有被皇家录取,二是她的哥哥、人称“呆霸王”的薛蟠再次闯祸打死了人,如果嫁给了宝玉,就有了靠山,一切问题都好解决。所有这些,符合了现代的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能这样实现,如果贾宝玉也没话说,一切都不是问题,那也就没有故事了,但事情的进展不是这样啊,那就是贾宝玉不干,这都在情理之中,自己爱的人是表妹林黛玉而不是表姐薛宝钗啊。这个虐心的爱情链条就这样膨胀了,链条断裂了,车子不能前进,古代的从一而终害了多少人?当然,现在的不从一而终也害人不浅,世风太宽,道德和贞操就变得那么不值钱。这三人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黛玉悲恸而去,宝玉事佛而走,宝钗守寡而终。

(三)

白蛇白素贞的爱情,有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有让人愤怒的一面。

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波折太大,由恋到变,变中有爱,经历了许多坎坷,最后留下无限悔与恨。他们的爱涉及太广,给民生造成了太大的灾难,许多黎民百姓为他们的爱陪葬。就像希腊美女海伦,被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娶为皇后,后来因为在舞会上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情投意合,当夜就私奔了,国王当然不会干休,就发动了特洛伊战争,这一仗就打了十年之久,也就是为了这个女人发动的战争,不知死了多少无辜的性命。

说到这,就说到了白蛇掀起的“水漫金山”,她要与法海斗法,为的是要救许仙。许仙游玩金山寺,法海和尚见许仙面带妖色,知道情况不妙,就不放许仙下山。情深而高傲的白蛇自然难以容忍,也就是说,法海的举措大大地激怒了白蛇,白蛇急忙唤来青蛇,带领着虾兵蟹将,掀起了巨浪,想淹没金山,无奈功力不及法海,水浪巨涨,金山也随之涨高,一次又一次,就造成了极大的洪涝灾害,淹死百姓无数。

其实白蛇应该想到,水涨山也长,山长水再涨,那几乎是洪水滔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她不顾这些,而一意孤行,自然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愤怒摧垮了理智,为一己之爱造成了无穷的恶果,这又不得让人很愤怒。你爱许仙是你的自由,我们看着也很感动,但不能跟无关的人带来灾难,后果摆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对法海来说,无论是于公于私,他都有充足的理由要法办白蛇,清醒后的白蛇也甘愿伏法,忏悔自己的罪恶。一座雷峰塔,成了她的地狱,但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法海呢?他也是有很大责任的,人家是妖,你是人,蛇妖作恶水漫金山,你有那么的法力,难道就不能让水不涨吗?世人应该都知道,法海有法力让金山长高,就应该有法力让水涨不起来,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接了白蛇的招数,你涨水,我长山,看谁斗得过谁,我就不服你这个蛇妖。因为倔强,所以成灾,一个为了爱,一个为了法,白蛇是真爱,而法海的法有虚假的成分,那就是公报私仇,有点表面为公但暗藏了私心。这就让人们不由得蔑视法海。我觉得这真是个寓言,人间公报私仇的人太多,但又让人难有话说,因为人家毕竟是在为民除恶,谁叫你落到人家的手里去了呢?就算是人家对你有仇,如果你老老实实地做个众所周知的本分之人,做个无欲则刚的人,他也就只能对你翻翻白眼而已,对你无法下手。如果有了铁硬的把柄,被人家拿住了,那也只能自认倒霉,无话可说,只好自咽苦水,铁窗流泪。

尽管白蛇白素贞有巨大的罪过,但她的爱情也感天动地,为世人所传。她对许仙的爱真挚动人,可一生波折无数,这又不得不让人悲悯起来。

 (四)

忘不了,善良女神七仙女

喜剧是把丑陋的滑稽的人事升华,用笑的方式展示给人看,让人受到启发和教育。悲剧呢。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然,这并不全面,悲剧的人物大都理想化,且激进,爱纠结,认死理,钻牛角尖,入死胡同,各种各样的人吧,由于达不到目的,就喜欢走极端的路子,这样,悲剧也就发生了。这是从小我说事,大我就是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地域的命运,因为有许多罪恶发生,从新闻角度是报道,从文学的角度是揭发,揭露其中的阴暗面,说穿了还是人,还是人的因素,就把这些人为造成的局面抖散、撕碎给人看。无论是小我还是大我,一个悲剧的发生,对社会更应该有教育作用。只是,现在的文艺作品更具娱乐功能了,什么教育功能相对较弱。

以为本篇是说爱情,那就还是说爱情。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不完美,也不怎么感人。那就说说神话吧,那就说说七仙女吧。七仙女出自《天仙配》或《百日缘》,这是一场天差地别的爱,是仙界和凡间的爱,是皇族与草根的爱,这个难度和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董永是个孝子,卖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之一,感动了天下无数人。董永是汉朝人,在以孝治天下的朝代里,是特别推崇孝道的。董永从小丧母,是父亲一手拉扯大,家庭那么困苦,娶亲当然是梦想,估计董永都难得有这个想法,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能营身度日保命就很满足了。父亲老了,走不动了,董永去田间劳作时,不愿让父亲一个人呆在家里,他就用小木车推着父亲一起去,热天就把父亲抱到树荫下乘凉,冬天就把父亲放在田头晒太阳。这一切,七仙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让董永雪上加霜的事,是父亲病故,这给了他天大的打击,因为无钱葬父,只好到一员外家借钱,并签订了协议,日后以打工还账。葬好了父亲后,董永就上路了,这事七仙女当然知道,六个姐姐们也知道,在姐姐们的掩护之下,就偷偷地下凡了,在路上等董永。董永走在路上,七仙女故意找茬,以调皮的姿态,最后要与董永结为夫妇,董永是老实人,虽是欢喜,但也怀疑,便说出自己的实情,而七仙女是一万个不嫌弃,一百万个同意。董永说,没媒人也是不能成事的。七仙女当然有办法,让槐荫树说话,董永更是万分的惊奇,认为这是天作之合,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二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员外家。

员外是个精打细算之人,认为协议上只一人来打工还债的,现在有两人了,岂不多了一个吃饭之人,何况女的又做不了什么,那不是亏了吗?这可是三年的契约啊,总不能让一个闲人在我家白吃白喝三年。七仙女说,我有特长会织布。员外说,那好,如果你能在一夜之间织出一百段绸布,我就收留你,否则,你就走人。这个条件不是苛刻,而是不可能,是天方夜谭。七仙女说,那我也要讲个条件,如果我能织出来,那你就要修改协议,把那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员外满口答应,这可不是大方,而是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这可愁煞了董永,他只好长吁短叹,他可不知道七仙女有特异功能。下凡之时,姐姐就给了他三根檀香的,如有急事,就点燃香火给她们发信息。这可是最为先进的通讯工具。檀香点燃后,姐姐们即刻就到,天亮之前就把一百段绸布织好了。本想来看笑话的员外,见到这么多绫罗绸缎,惊得目瞪口呆,只好答应了约定,其实他也是非常高兴的,这么多高级的布匹比那三年长工值钱多了,别说是三年,值三十年都不止。

百日圆满,夫妇二人高兴而归。又是到了槐荫树下,这时突然风雨交加,雷声大作,雷神在天空怒吼,要七仙女回到天庭,七仙女当然不愿,董永见此情景,甚为惊恐,七仙女才说出了实情,董永痛苦万分。雷神发了狠话,开出了天大的条件,七仙女如不马上立即回到天庭,就要一雷把董永劈死。我认为这是天下第一大要挟,七仙女是知道其中的厉害的,也是知道雷神是铁面无私的,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别过痛苦得晕倒在地的董永,飞升上天,临行之际,在槐荫树上用手指写了几个大字,叫董永明年今日在槐荫树下等她送来儿子。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天仙配》《百日缘》的戏文,多少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传播孝道的层面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要说的是,孝道是一方面,也着实感人,更感人的是,这段悲催的爱情。这个故事,半实半神,孝也感人,情也感人。这不光是个故事,简直就是个寓言,作者的用意不光是为了传播孝道,更是歌颂爱情,孝道故事只是一条线索,爱情才是重中之重,是否告诉世人,爱情是有等级的,是要门当户对的,在条件的制约下,爱又算个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有太大的幻想,太大的等级、过宽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即使能越过藩篱,也是要受到惩罚的。作者不是提倡门户的等级,而是告诉世人,现实是多么可怕。作者是同情这个遭遇的,是抨击这个等级制度的,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故事,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在感动着几代人,感动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到了九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故事已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就连娱乐功能都没有了。试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人,越来越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类故事了,也不相信这般的浪漫了,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利益出发。门户之见永远消除不了,爱情的等级制度、利益制度愈演愈烈。我不知道那些总统们的女婿是何等之人,但像董永型的我估计等于零,是绝对的没有。别说总统的女儿,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地方的鼠头牛脚也会把自己的女儿当着七仙女了,并且不管自己的女儿的自身条件怎样,反正是自己的女儿,就得高人一等,就坚决不能许配给董永。

古代的爱情的故事,神话也好,现实也罢,最感动我的、最能引我沉思的就是七仙女和董永。

 (五)

对古代的这类爱情,我深深地悲痛:绝望不过杜十娘。

我相信,青楼有爱,这样的事历史也是多见的,红拂女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苏小小等,他们付出了真爱,也得到了真爱。至于陈圆圆,我不怎么相信她付出了什么真爱,但她得到了真爱,吴三桂是真爱她的,不然也不会付出打开山海关让清兵入关的代价,难道他还会为一个不怎么让他爱的女子而变节吗?几乎不可能。抗金女英雄梁红玉也是青楼出身,她找到了抗金元帅韩世忠的真爱。近代青楼之人小凤仙,得到了蔡锷将军的真爱,也把满腔的爱恋献给了蔡锷将军,造就了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被人们四处传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歌声如泣如诉,情节动人肺腑。

最令人断肠的是杜十娘,她的故事短促而悲凉,就是那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故事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可以说是此书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冯梦龙是个短篇小说的创作高手,也是一个改编高手,这个小说就是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那个时期没有出现改编这个词,叫做拟,这很符合乡间土语,如想某某人扯一个故事来听,就说,你拟一个故事听一下啦。或者是叫人拟几句话,也就是草拟的意思吧。

杜十娘是京师名妓,当初自然是为生活所迫,因为才貌双全,甚是被人宠爱。虽说日进银两,但内心的苦痛难以消除。她虽在烟花柳巷,但一直有从良之心。为了迈出从良这一步,她暗暗地攒了许多钱,作为从良的资本。她处在底层平台,深知钱财的重要,也深知男人的爱钱好色,以后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手中就得有钱。在千百男人当中,她一直在留心物色着,等待机会的来临。她深知自己是池中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样的男人多了去,自己既然是这样的职业,也不计较这些男人的浅薄,她也深知在这些来去匆匆的人群当中找到一个看中自己、愿意为自己赎身的男人那是多么的难,极大多数是恩爱一时间的人,回头客是极少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这人就是李甲。

李甲是富家子弟,是名门望族的人。在与杜十娘恩爱一时间后,对她产生了感情,时长日久,互慕之情晋级,李甲就有了为她赎身之意,杜十娘当然是喜出望外,求之不得,李甲一时没这么多钱,当然也不敢向家里要,杜十娘知道了他的难处,就自己掏出一部分银子给李甲,李甲手头有了足够的银两,便向老鸨提出了为杜十娘赎身。老鸨是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见白花花的银子就在眼前,就满口答应了这事。手续办好后,李甲就携着杜十娘离开了青楼,泛舟湖上准备回家。水上的日子不太长,就碰见了一位盐老板,这人是李甲昔日的朋友孙富,今天两船相近,免不了停舟小叙,把酒言欢,孙富迷恋杜十娘的美貌,知道了其中情由后,就对李甲说,你是名门之人,我估计你的父母绝对不会同意这宗情,不如我给你一千两银子卖给我,不然的话,你就把她带回去你父母不认要把她赶出家门的话,那你是人财两空,你何苦来着?李甲见孙富说得非常在理,就答应了这个买卖。他便把实情告诉了杜十娘,杜十娘听后如五雷轰顶,悲愤交集,就与李甲大吵起来,临近航行的舟船之人,见有这么美的美人在吵闹,纷纷停看热闹,足有几十上百人等,杜十娘便把前因后果说给众人听,她的悲情引起了共鸣,纷纷指责李甲的不是,李甲羞愧难当,孙富尴尬不已。杜十娘大声冷笑之后,就从船舱里拿出来百宝箱,打开给众人看,她说本来是想与李甲白头到老的,有了这些资本,一生用度不愁,没想到她碰到的终究是负心郎。说着,杜十娘抓起百宝箱里的金银珠宝撒向水中,众人惊呼不已,李甲懊悔万分。就在李甲痛心疾首之际,杜十娘抱着百宝箱投身冰冷的水中。

故事或事故的高潮虽是到此处结束了,但留给了众人大多是猜想和思索。杜十娘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用意何在?她完全不可以这样,她应该明白自己的身份,李甲的父母肯定是不能接受的,那又何处这样?她有足够的资本过着富裕的生活,跟着盐老板孙富也未尝不可,但这些假设或说是安排都没有用,因为杜十娘是个刚烈的女子,虽说自己身份卑微,那又怎么样,反正现在已是腰缠万贯,不愁一辈子的营生。或者说,她应该把百宝箱的实情告诉李甲,因为李甲是不知道她有个百宝箱的,如果知道了,李甲很有可能不会把她卖给孙富,区区一千两银子算个什么,百宝箱可是价值连城啊。如果杜十娘说出实情,李甲不会做这没良心的事,但那只是看在金钱之上,而不完全是杜十娘的本身,这个想法,杜十娘其实想到了。问题是,她为妓这么多年,从良之心已久,现在已经走上了从良这条路,如果这么快就把百宝箱说出来,说不定会产生什么变故,还是不说为好,即使要说,也要到她和李甲的婚姻生活完全稳定之后,到那时,一是给李甲一个惊喜,二是让李甲知道自己的一片爱恋。现在不说,只是想考验李甲。如果早就说了,即使爱情的基石稳固了,在很大程度上了,是金钱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李甲失败了,没有走过这一关,他的人格失败了,或者说,他的财产也失败了。他最终是为了顾及自己的身份,就丢掉了爱情;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丢掉了人格。

杜十娘绝望了,早知今日,何必从良?面对此情她已经无路可走,只有选择死这条路,宁死勿生,死了干净,生是凌辱。她要用死让世人明白,卑微的人在高贵的人的面前就是一根草,她用死来报复李甲,用众人的唾沫淹死李甲,用自己的死让官府来治李甲的罪,她让众人知道她是被李甲逼死的,如果自己不死,李甲就无罪而言,那个时代的人口买卖实属正常,何况还是一个妓女,尽管从良了此时不再是妓女,但自己的名声早就成了网红,有京师名妓的牌子,即使从良了再被人买卖也没有人站出来提出非议。她这一跳,也是一种殉葬,为道义,为爱情,她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来的,现在爱情破灭了,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死是最好的归属。

她瞬间的醒悟,知道了世间有什么爱情,许多都是利益,即使有纯洁的爱情,而自己没有得到。于是,她不再追求爱情了,不再相信爱情了,别过人间,一切清静。

杜十娘的爱情没有了,要说有,也只是留在了纸上,像许多人一样,让爱情在纸上开花,芬芳着人间的真爱。

 (六)

如果有人问我,让人最怄气的爱是谁,我要说的是:梁祝,就是梁山伯祝英台。

在古代,女扮男装的典型代表,一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二是祝英台上学读书。这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花木兰是孝动天地,义薄云天,祝英台是因为想读书,只得装扮成男子,不然没书读,古代的女子几乎没有机会读书。我非常敬重读书人,尤其是女性,在古代,男尊女卑,男权统治,女子不能读书,我估计就是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了怪,不过,这句话是明朝张岱说的,应该是一种对前面历史的总结,而不是他首次提倡的,他肯定是读遍了古代许多书知晓了许多故事,便做了一个总结。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素来成为古代的对人事所定的一种标准。男子的德比才更重要,有了德,一切都好说,有的人有才但无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是女子一旦有了才,就更容易骄横傲慢,就会骑在男子的头上拉屎拉尿,就更容易让自己的男人有帽子戴,才情才情,有了才就会多情,这是古代的说法,这个我懒得考察,只是冷眼看看而已。

不管怎样,祝英台特别向往读书,她是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的千金,美丽聪颖从小就喜欢跟着哥哥学诗文,特别羡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哥哥的才学和传授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她了,于是就想到杭州去上学。这个请求,员外大人当然不同意,但怎奈何得了女儿的死缠硬磨,只得勉强同意,计划用女扮男装的方法让她去上学。但女人相貌就是女人相貌,特别是那些长得好的女子,再怎么打扮也是女人相,还有几个特征无法改变,一是胸脯,二是体香。怎么办?在去上学的前阶段,就采取了束胸、除香的措施。英台就吃苦耐劳学束胸,这可是个苦差事,但为了理想,再苦也要做。体香也是个问题,这是与生俱来的,怎么办?有办法,把檀木砍成细末,放在水里煮,把水用来洗澡,洗一天能管几天,也就是没了体香。在学校里也离不开这两项必须做的事。

上虞县离杭州不远,三百里的路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也要走十多天,人家还是个女的,在家娇生惯养,自然走不了这远的路,这个不担心,人家是员外的女儿,自然不用自己走路,有轿夫抬着走,自有一份惬意。

如果没有梁山伯的出现,祝英台的故事在当时就算是很例外,估计也流传不下来。在路上偏偏碰到同样是来自宁波前往杭州上学的梁山伯,这就有了故事。如果两人相遇,感觉一般,估计也没故事,英台久居深闺,又是员外的女儿,在一方也算是显赫的家庭,那种约束肯定少不了,可以说是笼中鸟。见到男人的机会绝对是很少,现在出了樊笼,遇到了梁山伯,那股新鲜感肯定让她有一股触电的感觉。梁山伯不知就里,是在明处,英台是在暗处,这对偶遇之人,真是一见如故,对对方都有好感,便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报出年庚,男方略大,是为梁兄,女方略小,当属弟弟,实际就是妹妹。

到了杭州,是为同窗挚友,毕竟过的是群体生活,英台是唯一的女生,起居生活自然有诸多不便,第一是睡觉,她只能穿着衣服睡,梁兄问她缘故,她就说自己太容易感冒。梁兄问她上厕所怎么老是喜欢一人,她就说最怕人家如厕时的那个味道。某次一同学撞见她在厕所,吓得她大喊大叫,让人莫名其妙。同学问她怎么蹲着如厕,她就笑同学说:蹲着拉尿是君子,站着拉尿是牛马。三年光阴,英台对梁兄情深意切,但又不便说出。

三年过去,没有人识破英台是个女子。二人在回家的路上,祝英台不断向梁兄打谜语,暗示自己是个二八佳人,可这个梁兄有点木讷,做梦都不会想到英台是个女子。英台说,梁兄你快看啊,那河里游着一对鸳鸯呢。山伯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在我的家乡经常能看到。英台又说,我们二人走在路上,真像一对美鸳鸯啊!可梁山伯还说英台说话不正经,我们明明是两个大男人,怎么是一对美鸳鸯啊,你真是乱比喻,三年书你是白读了。英台听山伯这么一说,真是好生懊恼,但有不便发作。要是到了现在,女的打谜语示爱,男的听不明白,女的还不臭骂一番啊?

梁兄回家后,听说英台是个美貌的女子,才如梦初醒,回想三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想到她有诸多女子的表现,如穿衣睡觉,如单独洗澡,如蹲着如厕等等,想到路上英台的种种话语,才深信英台是个女子。他告诉了父母想到祝家求婚,父母就请媒人与梁山伯一起前往,英台当然是喜出望外,由于梁山伯是个贫寒家庭,达不到门当户对的等级,自然是难以配对。英台就鼓励梁兄去考取功名,有了功名之后,家里就没理由反对了,梁山伯回去继续寒窗苦读。

英台去杭州读书时,已经十四岁,已是婚配的年龄,无奈她要去读书,读完三年书后十七岁回家,父母就急着为女儿办婚事,将女儿许配给了贸城县同是员外的马家,对象名叫马文才,也是一位年青的才俊。英台死活不同意,甚至以死铭志,她要等待她的梁兄,约定是再等三年,如梁兄考取不了功名,就同意这宗婚事。其实,英台这是缓兵之计,父母半信半疑。三年之后,梁山伯考取了县令,恰巧被分配到贸城县主政。他得知英台已经许配了马家,作为君子的他,不想横刀夺爱,否则,这个事情传开,自己的脸面何在,也背离了道德规范,英台已经许配了他人,作为县里的他,怎能做出此事,何况马家还在一个县内,绝不能干出这等事来。但他是深爱着祝英台的。他只好将这份爱恋深埋心底,一心忙于政务,为老百姓造福。

梁兄的这份不愿横刀夺爱的情怀,英台并不知情。她认为梁兄是因为有了功名当了县令而忘记了她,或是看不中她了。她几次捎信于梁兄,没有得到回信。于是她就负气答应了马家的婚事,日夜不安的父母才重重地松了一口气,女儿二十岁了,已经是晚婚了,员外的女儿这大年纪了还嫁不出去,这多丢人?现在女儿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英台还在抱着一线希望,想有与梁兄走上婚堂的一天,于是,她再想拖延时间,答应在自己二十岁生日的那天出嫁,尽管马家再三催婚。离生日还有半年,她还在想梁兄前来求婚,但梁兄早就死了这份心。既然定了婚期,祝家与马家自然是高兴,但他们怎知英台心中的苦?她还是在日夜思念着心中的梁兄。

梁山伯的心也在日夜思念着煎熬着,无奈积郁成疾,在英台出嫁之日的前几天去世,可英台并不知情。英台二十岁的生日到了,这天也就是出嫁的日子。员外的女儿出嫁,自然风光无限、热闹非凡,一路唢呐,一路锣鼓。

送婚的队伍到了贸城县的地界,见前头路边白幡飘飘、哭声震天,这天恰巧是梁山伯下葬的日子。大家感到很晦气,得知去世之人是梁山伯之后,祝英台悲痛万分,下得轿来,奔到坟前,痛哭断肠,片刻香消玉殒。

我相信这是现实版,但后人为了美化,就将祝英台说成一头奔向坟墓,坟墓顿时裂开,英台便钻进了坟墓,坟墓立即合拢,就在合拢之际,飞出两只蝴蝶,飞向空中。这个浪漫版感动了无数人,我自然也愿意接受这个美丽的传奇。

但对于这段爱情故事,我感到很怄气。

梁祝二人同窗三年,梁山伯居然没有看出祝英台是个女生。某年,老家请说书艺人说书,一调皮的后生哥说,梁山伯这傻猪真是冇得用,同学一起三年还不知祝英台是个女的,要是换了我,一刻时就认出了,早就搞到手了。

二人在回家的路上,英台是那样有心地打谜语给他猜,他始终没有想到那个意思。英台心急如焚,山伯根本不当一回事。英台也就只有叹气的份。

英台啊英台,你就对山伯明说了你是个女生吧?

后来山伯知道了英台是个女生,上门求婚未果。因为二者的家庭差别太大,实现不了这个心愿,无奈失望而归,这就是个社会等级的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人世间就是个名利场,爱情是自然而然,而等级的差别是难以愉悦的,古今中外如此,人类存在一天,就有等级的存在。别说是人类,兽类也讲究等级的,或者说万物都有等级。只能说人类的等级有较大的残酷的程度。在士大夫统治的国度里,等级不可能消除,尊卑永远存在,要想打破,只有努力,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都是鼓励人们上进。要想达到目的,只有刻苦拼搏,才会跻身上层社会,但这里面也有较大的局限,上层社会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都是平民,也只能是平民,所谓芸芸众生。种子型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许多都是混食虫。这就构成了一个国度,构成了三教九流,人类就是在这些复杂的机构中,凸显了光怪陆离的现象,魑魅魍魉在多个舞台上跳舞。

梁山伯就是在祝英台的鼓励下考取了功名,得到了县令的职位。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已经许配了人家时,尽管内心无比的悲伤和失落,但也只能认命,他是高干,他不能再有非分之想。否则就触犯了道德准则,为人所不齿。

祝英台是名门望族,已有婚约,如果为了个梁兄而撕毁婚约,那就是有辱门风的事,是没有廉耻的行为,别说她是员外的女儿,就是平头百姓家的女儿,也是不允许的。何况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里,祝英台是一点法子也没有,她能把出嫁的时间一拖再拖,一直到二十岁才出嫁,在当时已经是莫大的新闻了,如果悔婚,这个大家庭就会臭名远扬、身败名裂。这个自然干不得。

梁山伯为情所困,内心的挣扎翻江倒海,如果他再次上祝家的门求婚,祝英台自然是高兴万分,但员外绝对是不允许。山伯是县令,不是山寨的土匪,不能有抢亲的行为。莫说是抢亲,即使是在英台有了婚约后再上门求亲,也是不可的,作为高级干部的他,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世情的非议的,甚至要受到组织的处分,这不比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在情场上,不管是什么角色,都可以自由发挥到淋漓尽致。可山伯不会这么做,时代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在清规戒律之下,他总不能悲痛一辈子,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悲郁而逝。

英台的梁兄去了,英台成婚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也会在悲痛之中糊涂混日,婚姻质量一定很糟,这既苦了自己,也苦了马文才,夫妻二人没什么感情,也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很不和谐的气氛。这样活一辈子也是造孽。怎么办?命运只能这样安排,让英台随山伯而去,在另一个世界里做一对快乐的夫妻,做一对自由自在的蝴蝶,在偌大的空间里快乐地飞呀飞。这是否成为最美的结局?给多情的人间一点念想,给芬芳的大地一片生机?

我最喜欢歌星白雪演唱的《千古绝唱》: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

 (七)

牛郎织女,又是一场天地间悬空的爱恋,汹涌银河渡,此生不了情。

一部牛郎织女,也是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像《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样,流传非常广泛,无论是在社会高层,还是乡间,这样的好故事本来就不应该分为高层和乡间,也不必论鸿儒和草根,应该作为爱情的范本印发给国民,让他们知道其中的含义。因为人世间假的东西太多,一个假字,真是造得很好,总是与人相关,多得无暇顾及。尽管假的东西多,但真善美的人还是盼望真的事物,可在龌龊的世道里得不到,就只好借神话来实现,来安慰自己,到一种心理平衡,也就是让心情舒服一些,不然生活太沉闷了,人生太沉重了。这四个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故事,都是爱情故事,都是赋予神话型的。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喜欢神话故事,尤其的神话爱情故事,个中原因可能多,最大的原因估计是现实之中得不到,就到神话中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比如除妖劈怪,比如打抱不平,比如娶亲仙女,比如明镜高悬,比如飞翔,我觉得就连包公包文拯都是个神话故事。

有人说,牛郎织女与天仙配的故事是互通的;有的说,本是一个故事,只是换了名字。我不论这些,我觉得这两个故事都很美,都很凄美,都很打动人。神话故事有一个便利的条件,就是在时空中没有局限,不必说是哪个朝代,天地三界,等级分明,上有天庭,中有人间,下有鬼域,天上的神仙吃果子,地上的凡人吃草子,地下的鬼吃火纸。天上没有花开花落,没有四季,没有婚姻家庭,没有兄弟姊妹,没有生老病死,面相万年不老,衣服千年不换。他们吃着仙果,饮着琼浆,每天歌舞升平,过着极乐的生活。天庭是一个大家园,当然也有等级之分,他们的日子虽是和谐,但戒律也是很多的,违背道德的事也是不能干的,如有触犯,则打下凡间受苦,猪八戒就是一个坏典型。但神话故事也与现实抵牾,比如仙人是飘来飘去不会迷路,但他们在人间行走居然会迷路也会问路。比如神仙是不会饿的,但到了人游玩,居然有时饿得魂不附体了。想到这些,我就想到,他们是不是不服水土啊?

还是说牛郎织女吧!织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第三个女儿,名叫丝音,有点外国女孩名字的味道,她长得特别漂亮,两老非常疼爱她。大女儿斯冰,掌管冰雪,现在的冰雪这么少,是不是人间得罪了她?斯冰脾气不好,性格偏执,喜欢习惯性地斥责别人,众神不怎么喜欢她,因为她身份金贵,又不能明着得罪她,就只好选择敬而远之。这个二女儿名叫旱拔,名字怪怪的,总不是旱地拔葱吧,名字不好听不要紧,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是个仙女,可长得难看,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还是个花痴,喜欢追男生,估计她以为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不愁人家不喜她。可爱美之心都避免不了,人家不喜她也是自然,看见她都跑得远远的。偏偏三女儿这个老幺生性活泼,清纯可爱,见之爱怜,讨人喜欢,她还有一项特长,就是会织布,精细织出云锦绸缎献给父母,也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这些都不要紧,不是故事的要害,关键是她对人间的事情很好奇。万事不能好奇,一旦产生了这份好奇之心,就会很累,或许会捣鼓出什么奇特的事来。

这不,来了。故事第二个出场就是牛郎。牛郎兄弟二人,父母先后亡故,牛郎跟哥哥嫂嫂一起过生活,哥哥胆怯,嫂嫂跋扈,嫂嫂最不喜牛郎,就是担心父母的家产不能自己独享,要分牛郎一份。一天,牛郎到山上放牛,嫂嫂送饭给他吃,牛郎非常奇怪,嫂嫂怎么一下子对自己这么好?从来没见到这样的好事。嫂子说,现在时间还早,你把饭放在地上,再去放一会儿牛,等我回去后你再吃吧。牛郎很听话,牵着牛再去放牧了一会,再牵着回到放饭处,就端着饭罐准备吃。牛见状一头撞翻了饭罐,牛郎一见,不知这牛怎么会这样,正准备用手将地上的饭捧起来吃,突然一只狗跑过来几下子就把饭吃完了。牛郎发怨了:难道我今天要饿一餐吗?正说着,狗一阵抽搐,口鼻血流不止,几下子就断气了。这下牛郎明白了,是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要害死自己,牛和狗都知道了,就是我不知道啊。这时,牛说话了,这是你嫂嫂怕你分得一份家产,所以就要害死你。我告诉你,我不是人间的牛,是金牛星下凡,我知道你有这一劫,是来保护你的。我还过七天就要升天了,那是我的魂要升天,也就是说,七天之后我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就把我的皮剥下来,把我的肉拿去卖,卖的钱就够你家生活大半年的。七月七日那天,你把我的牛皮披在身上就能飞到天上去,那天王母娘娘的女儿们都会到河里去洗澡的,她们会把裙子脱在河边,你记住,你看见那件绿色的裙子就提起来飞跑回家,那个穿绿色裙子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三个女儿,她就是你的老婆。

牛郎牵着牛回家,他嫂子好生奇怪。就说,弟弟你回来了啊,辛苦你了。牛郎说,嫂嫂啊,感谢你呢,你做的饭真好吃!嫂嫂听这么一说,那颗心脏猛跳不停。见到哥哥时,眼泪直流,哥哥不知何故,牛郎说,那条狗死了。哥哥问是怎么死的,牛郎说是抢吃了嫂嫂的饭后死了的。哥哥明白了几分,但又不敢明说。第二天,牛郎说要与哥哥嫂嫂分开过,不要家里一点东西,只要那头牛。哥哥怎么舍得,但为了弟弟的安全,只好同意了。而嫂嫂非常高兴,说弟弟长大了,让他自己过更好呢,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得,自己赚的钱自己花,多自由啊!

牛郎牵着牛向山里走去,牛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山的尽头,让牛郎识不清方向了。牛说累了,就躺下来,不一会就死了,牛郎大哭一场,他并没有把牛肉卖掉,他怎么舍得卖呢。他把牛皮剥下来,再挖个深坑把牛埋了。牛郎砍一些树木,搭了个简易的房子,等待着七月七日的到来。这天来到,牛郎刚披好牛皮,就觉得身体变得很轻了,一下子就飞向了空中。到了河边,果然见一群女子在河里嘻嘻哈哈地洗澡,牛郎见河边有一堆衣服,就把那件绿色的衣服提起来就跑,河中一女子也就是王母娘娘的三女儿丝音看见有人把的衣服提走了,就飞起来猛追,牛郎披着牛皮一阵猛飞飞回了家,丝音跟着到了牛郎的家,牛郎就把前因后果和自己的悲惨遭遇说给丝音听,这让她感动万分,就答应了牛郎的求婚,何况她本来就厌烦了天庭的日子,喜欢凡间的生活。凡间的几年时间,在天庭来说,也就几天时间,丝音的父母几天不见这个掌上明珠,就问了起来,姐姐们就说了实情,这下还了得,玉帝就命天神把丝音抓了回去。牛郎赶紧披着牛皮,抱着一对儿女紧追不舍。到了天上,丝音到了河那边,牛郎还是穷追不舍,就在牛郎要追上丝音之时,王母娘娘拔出玉簪朝河中间划出一道光,成了银河,牛郎再怎么飞也飞不过去了。牛郎在河这边大喊不止,孩子大哭不止,河那边的丝音痛断肝肠。回到天庭后,丝音日夜哭个不止,王母娘娘的心肠软了下来,说天规不可违,我允许你每年的七月七日在河边与牛郎相会一次。王母娘娘说的相会一次,只是隔河相望而已。

第二年的七月七日来了,牛郎来到河边,与对面的丝音互吐衷肠,思念之苦两相知。他们的真情感动了鹊鸟,千万只鹊鸟就架一座鹊桥,牛郎织女走到桥上紧紧相依,难舍难分!

鹊桥会,鹊桥仙,七夕见在天边。这场大爱感动了神仙,就把这二人安到星座的位置,牛郎是牛郎星,丝音是织女星。

这里要说到那一段神奇,就是在王母娘娘用玉簪开创了银河、牛郎飞不过去时,牛郎就取下腰中的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就掏出织布梭扔给牛郎,由于力度不够,就把织布梭扔歪了。本是互相给对方一个念想,不觉成就了一个科学的天文现象:织女星的怀里有扣套星,牛郎星旁边有个梭子星。这个故事是不谋而合,还是后人根据这个天文现象编织了这个故事呢?

这个不用深究,要说的是,还是个社会等级问题,莫说人是平等的,其实人是不平等的,不但不平等,而且差别是很大的。牛郎那么苦,是个真正的草根,如果不是织女,他这辈子能否讨到老婆?因为差别太大,是他的命运承载不了的,还是那个老话题,仙人和凡人,不是同一个平台出身,仅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肯定是不自由的,是身不由己的,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还有主宰者。这是天上人间的故事,更是说给人类听的。哪里有什么神仙,只是假借而已,是告诉人们一种现实,一个道理。人间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传宗接代,为爱情而活的人很少,地位、身份、经济悬殊的人结合在一起的人很少,能白头到老的就更少。爱情只是暖暖人心,很多爱情都被现实打破了。平凡、平等的爱情都难维持,何况天壤之别的爱情。这些神话的爱,都是那么短暂,如果真正结合在一起了,能否白头到老?这些感人的故事,实际上是为人间填补一个空缺,就是爱情的温暖度不够,用神话来烘托。给稀缺的爱情一点补药,一线光亮,它告诉世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爱情是有的,如果自己拥有了,不管是多久,都要好好珍惜,有一天算一天,一天有一天的珍贵,把一天当一年来过,好好温暖身边的人,也好好的温暖自己。如果自己没有碰到,那就好好期待,那就好好看着别人的爱情,祝福他们,鼓舞自己。如果自己短暂的拥有后又失去了,也不要有太多的悲伤,那就好好仰望星河吧!让自己的羽毛在无垠的星河上搭一座鹊桥。

 (八)

孟姜女哭长城,哭得天昏地暗,最大功效是把长城哭垮了,最惨的心碎是把人们哭晕了。

孟姜女,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又姓孟又姓姜,是孟姓和姜姓的女儿。

她的名字在中国人心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影视歌画都有承载。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就是那种手抄本唱本,一句七个字,一段五句,在冬闲季节,大家围在火炉旁,能识字的就端着本子念着或唱着。或是在夏天的夜晚,在石板巷中,同样的场景,歌声在巷中传出,留给村庄很久的记忆。

孟姜女的起根发苗,源于一个冬瓜,瓜的种子是在孟家的菜园里种的,长出苗后长着长着瓜藤就翻过篱笆到姜家去了,结出冬瓜后,孟姜两家都要争是自己的。邻居就出来解围,两家各分一半,这个办法得到了同意,邻居就拿刀来切,刚切开一道口,就听见冬瓜里面有个小女孩在喊,说轻一点不要切着我了,人们惊奇万分,就小心翼翼地把冬瓜切开,切到一半后,小女孩就欢笑地跳了出来,这下两家人更是争得不可开交,都要这个女孩,邻居又发话了,说这个女孩你们都有一半,共同抚养,每家住一个月,名字嘛,就叫孟姜女,这个办法,也得到了两家的同意。于是,孟姜两家就按这个办法来,每家抚养一个月。女儿这么可爱,哪还能在一家住得一个月啊,常常是这家来那家去,这家吃一餐,那家吃一顿,在这家盛饭,到那家夹菜。反正两家喜这个女儿喜得不得了,真说得上是掌上明珠。孟姜女长大成人后,更是一个美丽的人儿,温柔贤淑,聪明能干,还会作诗弹琴,方圆十里有名声,上门说亲的一个又一个,可孟姜女怎么也不愿,她是舍不得离开孟姜两家的四位大人。

这个年代正是秦始皇修长城的年代,这个巨大的工程自然需要数不尽的民工,举国四处抓壮丁,成了秦国一项日常工作。这个时候,另一重要人物万喜良出现了,他是一个文弱书生,被士兵追赶,一路逃跑,慌不择路,翻过围墙,跌到了孟家的花园躲了起来,第二天早晨被到花园摘花的孟姜女看见,吓得大叫起来。她父亲赶来一看,是个书生的模样,便知道不是坏人,听万喜良说了事情的经过,非常同情,见他知书达理,便答应暂时留在家里。没得几天,孟姜女与万喜良就互相喜上了对方,两家父母也同意将他们婚配,择日完婚。没想到结婚的第二天,万喜良就被抓壮丁的抓去修长城去了。

日过一日,孟姜女思夫亲切,决意要去寻夫,这可急坏了两家大人,但怎么也拗不过心爱的女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应许。孟姜女经过数年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无数艰险找到了长城,问民夫知道万喜良不,长城那么长的长度,无数民工在筑长城,何处能找到?找了一两年,才碰到与万喜良一起做工的人,人家告诉她,万喜良早就累死了,与累死的民工一道填到了长城的墙体内。孟姜女痛苦万分,哭了三天三夜,居然把一段长城哭倒了。秦始皇知道后,甚是惊奇,但也怒不可遏,就亲自前来察看,要处死孟姜女,但见她长得花颜月貌,便动了歹心,要将她霸为己有。孟姜女当然不从,但想到如果不从,必死无疑,那这仇就无法报了。于是她向秦始皇提了三个要求,一是要将夫君的尸骨按国礼安葬,二是要秦始皇披麻戴孝,三是想在海上游玩三天。秦始皇居然答应了。在海上的行程中,孟姜女伺机报仇,无奈无处下手,看看即将返程,她万念俱灰,只好跳海殉夫。

故事到了这里,应是结束了。但为了安慰她和她的夫君,也是为了安慰天下的好心人,就来了个神话做结尾,她跳下海后,秦始皇命令兵士跳海去救,龙王就兴起巨浪把兵士卷走,把孟姜女接到龙宫去了。孟姜女从神话开始,到神话结束。故事真是传奇得很,但也属于普遍性,修长城的民工几乎都是抓来的,无数家庭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修筑的过程中,累死病死饿死摔死砸死的人不计其数,用孟姜女万喜良这个典型代表,来控诉暴政的血泪史。这个故事首先是口头在民间流传,后来整理成书本,就有了多种演化,有《左传》中的齐国武将杞梁妻子的故事,有《列女传》“投淄水”的情节,有《礼记·檀弓》中的“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的情节,有《日知录》中阐述孟姜女的故事。还有《说苑》《论衡》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些典籍都是读书人才能看到才能读懂的,只有典藏的意义,但缺少传播的力量,而在民间的传播,那就成了花信风,越传越广,无边的扩散,故事的经络是千里寻夫,焦点是伟大的爱情,一种爱情的力量,可以感化天下之人。

后世还建起了孟姜女庙、孟姜女祠、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和孟姜女文化园,一个传说型的真真假假的故事,被后人如此重视,充分说明了人间的情和义。孟姜女是主角,万喜良是配角,没有度多少记载万喜良修筑长城的辛苦,血和泪凝聚是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万丈爱情。孟姜女的哭,可谓是“千古第一哭”,把长城哭倒了,我估计不是一个真实的情节,只能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我最看重的还是爱情的力量,说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人们还是重视真实的爱情,爱为大,爱是人间第一味,去之则无味。

 (九)

 勇者西厢。

西厢记的故事比较冷僻,在民间、在乡野的文盲区内没多少人知道。可这个故事也着实是动人的,它是古代爱情的勇敢者,是个触目惊心的私会事件,所以我说——勇者西厢。

拿到历史和政治层面来说,这个事件具有浓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为争取婚姻自由作出了榜样,吹响了号角,打起了一面旗帜。

说的是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是封建时代爱情婚姻的一抹嫣红,为平民大众所接受,而为士大夫所不齿。

故事的归结者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通篇曲词华美,赋有诗歌的意境,有浓浓的浪漫气息,是一部典型的文人剧,所以我说不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不像梁祝、天仙配、牛郎织女和白蛇等。

崔莺莺是一位美丽而又有才情的姑娘,父亲高居相国之职,但也于不久前去世。相国这个职务仅次于皇帝,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大官职,跟丞相差不多,但比丞相的权力更大,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委员长或总理,在国外相当于国务卿或者议会议长。有这么大的背景,崔莺莺是何其珍贵,别的帅哥想都不敢想,如果想了,就是想吃天鹅肉。但万事总有勇敢者,总有不怕事的人,这人就是张生。这样说的话,在身份上是不是贬低了张生,不是的,其实张生的身份也不抵,他本是书香门第,父亲当过礼部尚书,可惜去世得早,一个家庭的靠山没了,也就那么回事了,古今中外相同,“人类”本来就是这样。张生从小勤奋好学,也有满腹文章,但就是经不起官考,总是名落孙山,这个时运,在各个朝代的文人来说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子多着呢,如蒲松龄那么有才,就是考不上。但心中的梦想一直没丢,在读书之余也游玩四方,在游玩之际也不忘读书,类似将书随身带的样子,反正一直没有忘记考取功名、达到荣宗耀祖的目的。他不像现在的文人,对于什么荣宗耀祖的事,估计想到的人很少,为实现心中理想的人居多,或是为了以后获得巨大实惠的人居多,无论为文为官为商。

可是,张生的这个凌云之志在一次偶遇之中被打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一心追求爱情,那就是在普救寺遇见了崔莺莺。这是一个巨大的命运拐点,他被崔莺莺的美貌所击晕,经过几次接触,又被她的才情所迷倒,招招都是杀手锏,时时都是红粉拳头。不光是张生爱慕她,问题是她也爱慕张生的痴情和才华,这样就很快燃起了熊熊烈火。问题又来了,崔莺莺的父亲早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儿子郑恒,可崔莺莺对这人没什么感觉,总是不来电,好像天生是为张生机准备的。

某日,崔莺莺一家拜香普救寺,张生知道后也前往,这一消息被叛将孙飞虎得知,就率兵围困,强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张生献计,传信友人白马将军来解除危难,崔母说,只要你能救了我们,就将女儿许配给你。白马将军剿灭了孙飞虎,让崔家转危为安,这本是个大好事,相爱之人能配对了,但崔母起了赖婚的不良之心,在裨女红娘的帮助下,给这对情人创造时时约会的机会,后被崔母发现,拷问红娘,这红娘的胆子也是了得,反说崔母的不是,崔母就勉强答应了这门亲事,但搬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张生进京赶考,如果考取了状元,一切都好说。崔莺莺只好十里长亭送别,等待张生的消息。爱情的力量真是强大,张生偏偏考中了状元,而郑尚书的儿子郑恒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城另娶,崔莺莺悲恨交加。某日张生归来,郑恒羞愧撞死,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张生和崔莺莺都是勇敢者,红娘也是最大帮衬,也是一股冲破世俗的力量,如果没有红娘,这事估计难成,即使成功了,就会费更大更多的周折。一个小小的空间,有几股力量存在,孙飞虎的暴虐,白马将军的正义,崔母的家族利益的维护,红娘的见义勇为,张崔的爱情向往,郑恒的歪心等,都交织在一起,这是一张大网,只有爱情的力量才能冲破,这在那个时代又是多么的艰难,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老话很暖人心,很鼓励人,对于这对有情人来说,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留给了多变的人间一种美好。

 (十)

为了爱,做卧底去。

为了自己做卧底,做自己的卧底,为爱情做卧底。

唐伯虎的名字在文人圈中许多知晓,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吴门四家”之一,“吴中四才子”之一。前者为明代四大画家的组合: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其中沈周、文徵明擅长画山水,而唐寅山水、人物都擅长,仇英则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后者是: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也叫江南四大才子。

这几个牌头,着实吓人,这两个“四大”,自然是唐伯虎最出名,尤其是,他后来的点秋香的故事,生动感人,神秘莫测,好有戏剧色彩,总叫人忍俊不禁。

唐伯虎何止是个“富二代”?简直是个富三代”。他家从曾祖父起就在苏州经商,父母也是开酒馆。他从小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十六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成绩一路飘红。后到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可是到了第二年,命运给他开了个硕大的玩笑,他进京会试,因涉嫌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受贿案,就被贬谪到浙江当一小吏,这对他打击很大,为此,他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一面与书画为伴,一面与众友游历,在三十一岁时就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他边游边画,以文养文,绝不当个啃老族。

他见多了山水,吸取山水气概,也就擅画山水,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染,是一种艺术的粲然。游历之中,肯定不免染及女人,他的工笔仕女人物,便升级为秀润缜密、潇洒飘逸。接触多了什么事,就会有其中的长进和造诣,这是艺术的一条规律。经过多年的苦功,形成了“唐画”风格,成为了一个宗派,为后世所敬仰。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伯虎后在苏州城北筑起桃花坞,内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文化氛围十分浓郁,他在这里过起了后半生,众多上乘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于此。

桃花坞多美?有诗歌为证: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那时的唐伯虎多么潇洒,多么洒脱,多么自由自在。

通过他的《桃花庵》,也可以看出是一种明智加铭志: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尽管他生活在这么好的文化环境里,但他的精神开始空虚,父母早就去世,经济常常拮据,在他五十四岁那年,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这年秋天,他在郊游中发现了苏轼一词的两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这是苏轼的《满庭芳·归去来兮》的诗句,也触动了他悲郁的心境,回家之后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看来,唐伯虎的内心不怎么强大,难道这是自古以来文弱书生的表现吗?拿到苏轼那两句话对他而言,成了一种心理的暗示吗?或是一语成谶?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令人悲郁了。应该来说,他住在桃花坞这个环境里,是比较诗意加舒坦的,可又为什么那么悲观起来了呢?我估计还是身体的器质引发了他的悲观,加上苏轼的那个“暗示”,他便联想到了自己,不觉满怀愁绪,悲上加悲。

晚年的他,在物质生活上,本是糊涂混日了,他除了家里的字画,就没有什么经济遗产,由文徵明等老友凑钱安葬。一代文人就这样远去了,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这样大的文豪,在当时没有得到官方的优抚,我估计他与官府也没什么交往,那些画他也不愿卖给那些人,那些人也不会买,只是想做个“拿来主义”者。

唐伯虎虽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没享受到多少幸福时光,更多的是说不尽的辛酸苦痛,命运不好,寿命也短,他不及文徵明活了六十七岁,他如能活到这个年纪,艺术造诣更是登峰造极,然而命运不济,也是无可奈何。

他生命中最有色彩的时候,就是“点秋香”这个情节。他在出游时,遇到了华府的小姐秋香,便一见钟情,怎么办?怎样追到手?有办法,他就改穿成非常简朴的衣服,化名华安上华府的门,愿意来当家奴,华府见他是个明白之人,就接纳了他。有了这个空间,唐伯虎就日夜不停地干活,这让府内上下之人都很欢喜,有了接触秋香的机会,他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大献殷勤,秋香是何等之人,这可是太师的千金小姐啊,文才自然是非常了得,她在凉亭读诗时,唐伯虎不即也不离,保持一段距离听秋香读诗,秋香读上句,他马上就接下一句。秋香出上联,他就立即对出了下联。秋香想为难他,出下联要他对出,看他能立马答出下联不?可秋香的下联还没说出来,他的上联就出来了。秋香故意把诗词读错,他就立马纠正。这些使秋香大为意外,认为家里有这样的家奴,真是一种福气,因为对他特别有好感。文才是有了,不知德性这样,秋香也想试试,她认为,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如果在金钱利益面前受不住诱惑,也是有问题的。她就隔三差五地故意丢东西,今天了一块金子,过几天丢了一个银簪子,因为她是想让唐伯虎捡到的,也就自然能顺利地捡到,每次捡到,他就送给管家,这使秋香大为感动和敬仰。

华夫人知道了唐伯虎要追秋香,感到很羞怒,你一个卑贱的家奴,还有这么心事,这也太可笑了。

看看唐伯虎与华夫人的对话,真是神采飞扬——

“我连命都不要了,看你还怎么跟我比?”

“谁当你是低等下人了,我们只是当你是条狗而已”

“严格地说,我也是贼,不过不是淫贼,你可以把我当作偷心的贼

“你要知道美女这个东西,跟鲜花一样需要有绿叶来衬托才会显出她的娇媚。”

 期间,华太师遇到了宁王上门刁难,唐伯虎就出面相助,宁王是认识他的,也钦佩他的才学,既然唐伯虎出面了,这个面子必须给,刁难之事也就化解了。通过这个变故,唐伯虎也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秋香知道这个家奴原来就是非常欣赏的唐伯虎,真是欣喜若狂,没想到自己这个铁杆粉丝终于见到了心中的明星,做梦都没想到这个大咖原来委身府内做了家奴,并且是为自己而来,这就更加撩拨了心中的琴弦,爱情的火焰成了熊熊的烈火。可事情总是不那么顺利,无奈华太师的夫人也就是秋香的老娘跟唐伯虎家的老一辈有仇怨,绝不同意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恋。

再说宁王上华府惹麻烦时,因有唐伯虎出面就罢休了,但心中还是丢不下的仇气,自己不便下手,就暗中勾结夺面书生再次上门,唐伯虎是举世雄才,用文才这一口功与夺面书生斗,得知他就是唐伯虎,也非常意外,因他也是钦佩他的,也是他十足的粉丝,再说他即将成为华太师的女婿,也就作罢了,并与唐伯虎结为了兄弟,还答应以后会保护太师府。几次因为唐伯虎的出面解围,让华府少了祸端,对于秋香的老娘来说,即使是铁丝心肠,也被融化了,也就答应了把秋香许配给唐伯虎。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唐伯虎能有这个佳缘,不至于那么悲凉。一说秋香是华府的丫环,一说是太师的女儿,如果从心愿出发的话,我愿意秋香是个太师的女儿,也就是千金小姐。这样才使这部戏文更足,意义更为饱满。如果秋香是个丫环,唐伯虎大可不必花那么多心血,乔装打扮成一个家奴,就干脆请人上门说媒就是,估计成活率很大。

如果秋香是个千金小姐,唐伯虎这么大的名气,配个太师的女儿也不为过。但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戏剧性。从戏剧色彩上说,把秋香定为丫环的角色,就觉得跳跃性很强。声名远播的唐伯虎,为了追到一个丫环,不惜做个卑贱的家奴,或是做个卧底,这二者的差别很大,就成了戏剧人物的很大的反差,一是反映出唐伯虎没把自己的身份当作一回事,为了心中的爱,就不要论什么尊卑的身份。二是说明了秋香本人不错,在唐伯虎看来,虽丫环的身份,但有一股贵气所在,一种气质所在,一种尊贵所在。爱就是爱,还要论什么身份?钱财是身外之物,身份同样的身外之物,我要的是你这个一切以“人”为本而不是这个之外的一切。为了追求美丽的爱情,为了追到心中的爱人,我做个家奴又算什么?我当个卧底也甘心情愿。做家奴,是把自己的身份压下去;做卧底,是把心爱的人提起来。这份苦心思,只有唐伯虎做得出来,其他名人未必愿意。做家奴也好,做卧底也罢,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爱,不达到目的誓不休。

唐伯虎终于与秋香拜堂成婚,又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美妙结局,在冷冷的人间是稀有物,许多都是棒打鸳鸯散。那些平常的爱情,那些芸芸众生的爱情,或者说不上是爱情,只是按传统的习惯娶亲生子,传宗接代,建立一个门户,增添一处烟火,当然,这也是很美的,只是缺少生动、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但烟火味十足,也不失为人间的美好。这样的爱情就是给凡人造就的,而赋有传奇的爱情,又往往缺少烟火味,更多的是仙气,但这样的爱情往往不长久,只作为市井乡野的谈资,或唏嘘,或向往,或回味,或搬到舞台上去唱个荡气回肠,唱个千秋万代。

 (十一)

青楼的爱情,是一种悲恸。

古代的爱情,一直寻觅到青楼。

青楼,是一所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书法学院、围棋学院和文学院,有私办的,也有公办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音乐学院,是西周时期的大司乐一种宫廷音乐机构。而古代的综合大学,算是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高等学府,培养了各种各样各流派的人才。

但青楼培养或孳生出的文学艺术人才,也是可圈可点的。

青楼这一名称,原本指青漆涂饰得豪华精致的楼房,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自从把这个名称染上了妓女的色彩后,就再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建筑机构说成是青楼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把古代流传下来的青楼里面的人叫成了“小姐”,自此之后,如有人叫女性叫小姐,她是很不高兴的。

古代青楼里的那些女人,说穿了就是妓女,我都不忍心说出这个名称,尤其是对那些高级的更是不忍心把这个标签贴在她们的身上,那些可怜的女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只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踏上了青楼,走到了这一步。她们有的为了家里还债,有的从小是个孤儿被人收养长大后被卖到了青楼,有的是被青楼老板也就是老鸨看中买到青楼,有的是家里无法生活了无奈走到了卖儿卖女的这一步卖到了青楼,有的是被人贩子卖到了青楼,有的是家里人犯事被贬到了青楼,有的是被生活被生计所迫,有的是被恶势力操纵。在古代,因为好逸恶劳而走到这一步的很少,无论是民办还是官办的,不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妓女也就是小姐,几乎都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没有几个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去当小姐的,而是小钱看不中、工种脏累差,就把自己的身体当着赚钱的工具,毫无廉耻而言。还有一种表面看起来冰清玉洁神圣不可侵犯,而实际上就是“暗娼”,她们是谁?就是官场中人,也有商场中人,在民间在市井,这种人也是有的。因为自己有一副好皮囊,加上自己下贱,就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我同情青楼那些女人,她们在谋生的同时,也谋求心中的爱,虽然身份下贱,但也有不屈的灵魂。虽然被世人看不起,但也有傲骨。老鸨为了在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钱,也舍得投资,从小就请私教传授她们琴棋书画,也是尽心尽力的,不会来半点虚假,因为要真才实学,要让那些风流巨贾对她们青睐。否则的话,这个巨额利润的生意就做不开,这一点,青楼的老板们都非常清楚。

说来说去,最出名的算是“秦淮八艳”,也叫“金陵八艳”,就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妓,她们是: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她们身在这些场所,但不是冷血美人,她们在玩世的同时,也在寻觅心中的爱,寻找如意郎君,也想有一个温暖的归属,但很难获得,就是一时获得了,也不会太长太久,没有几个有完美的结局。她们的晚景大都凄凉,一是身份决定了,二是因为年老色衰,三是这些人都入不了正室,一辈子是个偏房的地位,能成为正室的极少。终其一生的美丽,但也得到不到花好月圆,这份悲哀,我深表同情,不像现当代的这类女人,尽管把自己的美丽自己的身体当着资本,但也会有一个好的归属,在职场之中吃香喝辣,享受高级生活,她们知道自己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玩物,也甘心情愿,因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或金钱,或官职,或为自己的家人解决了官职和商业等大问题,手中的资本满满的,从不担心自己的将来会有个什么不好,尽管给自己的男人不断的长期的戴绿帽,一切都无所谓。她们这些人的男人、家人何尝不知道?但为了名声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也为了到手中的利益和还没有到手的利益而忍受着,或者不是忍受,而是习惯了,在时间的清洗之下,一切都变得平常起来。在开始时也是气恼悲愤的,也就是考虑到那些原因,也就接受了。这些给自己的丈夫戴绿帽的人,内心是不孤独的,在她们正值风华的时候,在尽情地享受,哪有时间孤独呢,那般的恩爱在时时发生呢,利润不断进账呢。

而青楼的那些美丽女子,内心是孤独的,她们在卖笑卖艺卖身的同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未来。这又不比现在那类女子,她们是不会考虑什么将来的,她们愿意拿青春赌明天,因为她们不必考虑归属问题。古代的这些女子,是担心没人愿意把自己娶回家的。而现在呢,才不担心呢,只要手里有了大把的钱,何愁没男人要自己?而事实也是如此,没有几个男人考虑人家是否从事过妓女生涯,只会想到人家手里有钱,也就十分愿意把这类人娶回来当妻子。千万不要光说这类女人下贱,而这类下贱的男人也不少。

还是回到青楼。我更关心柳如是们,这个名字重复率很低,尤其在人口不发达的古代,明末清初的人口也就两亿,加上民间文化落后,这个颇有意思的名字就更难重复了。因她留下了众多文学、艺术佳品,在家国危难之际保持了民族气节,因而她在八艳之首。柳如是在一次游船时,看见两岸青山的美景,想起一句佛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所以自命为如是,可见多才多情多浪漫。她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浙江嘉兴人,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可见此女不简单。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长大后天姿国色,多少达官贵人想娶之,她看不上眼,后来看上了东林领袖钱谦益,年龄相差三十岁,但感情弥笃。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悲愤难忍,只有选择悬梁自尽。

陈圆圆爱情一生颠沛流离。她是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她被崇祯帝的老丈人田畹掳去,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被刘宗敏掳走,这就惹犯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到北京找到了陈圆圆。再美的人也有终老时,而吴三桂雄心不老,仍是纳妾,再不待见陈圆圆,陈圆圆伤心至极,就遁入了空门。一代艳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它名伶的爱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在她们的心中一直在追求爱情的美好,有的与命运作抗争,有的也妥协于命运的安排,从青楼里走出的爱情难得有一个好归属,这是身份所决定了,这是时代所决定了,尽管她们风光一时,但世俗的眼光还是接纳不了她们。说到底,她们还是底层的人,也是可怜的人,她们的名声是权贵之人捧起来的,尽管她们应该红起来,因为她们色艺双全,也是善良之辈,她们的人格也是高尚的,但她们身上的烙印已经打上了,是无法去得了的。她们从踏上的青楼的第一步起,命运就为她们安排了后路,她们生活在现代多好,但又不情愿她们在现代出世,如果在现代,她们保不了那个清高的人格,那个时候是情义之交,而现代是利益之换。一想,她们还是生活在古代好,还是生活在秦淮河边好。

 (十二)

再回到《诗经》的水边。

在水面结庐,酿造了诗经,在水面煮茶,再读诗经。

把诗经读破,捡起许多诗句,串起珍珠项链,挂在恋人的脖子上。或是编织一个草环,缀起五颜六色的野花,为恋人戴上。

《诗经》上的爱情那么美好,但许多只是一厢情愿,或是一方的情愫,对方还不知晓。那种欲言又止、心情慌张的神态,正是爱的痴迷。我愿沉浸在这份美好里,不愿被现实的病毒所伤。

那时候的爱情,很简单,爱就爱了,只要有爱就行,其它都远离身边。男女之间,只要爱了,就如野草般的生长。诗经时期,战火纷飞,人们多么期盼安居乐业,多么想到深山老林去与心爱的人终老此生,珍惜生命,珍惜短暂的光阴。

因为有战争,将多少美好爱情摧毁,将多少家园捣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非义的犯边,正义的戍边,这样的胶着,没有休止,历朝历代,不断重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国风·秦风·无衣》,重章叠唱,唱的是兴师发兵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说的是周王室内讧,给了戎族入侵的机会,镐京一片祸害,土地大部沦陷,秦国是为邻居,与周王室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组织王师奋起反抗,抗戎保周,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就这样打起了,出征之时,有一场宣誓,那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士气高昂、英壮迈往的气氛,是一首雷霆万钧的秦国战歌,既悲壮,也乐观。家园要军士来守卫,爱情要锋刃来守卫。不吞六国,哪有宁日,戈矛甲兵,所向披靡。国家的安宁需要战争,不杀尽财狼哪有得和平。

 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知晓不多是的《陈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 让我思念心烦忧。此中的意境,好似邓丽君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娓娓道来,朴素简单,实话实说,毫不夸张,没有爱你一万年的大话连篇,也没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言壮语,有的爱情如黄河决堤,泄洪之后,是无力之流。有的爱情,如桶底漏水,一旦有了孔,满满的一桶水很快流干

现实的爱情如太阳有温暖也有炽热,温暖有恒温,四季如春,这样的爱情更会天长地久。如太炽热,或是中暑,或是蒸发,怕的就是晨昏不明,情智不定。还是向往月亮好,感觉美丽,距离太远,无法触摸,因而就感觉特别美好。

也如张宇唱的都是月亮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轻易爱上我,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爱的虚荣。都是你的错,你对人的宠,是一种诱惑。这歌听着听着,似乎听出了一种矫情,一种牢骚,一种自卖自夸,没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那种纯情。

而陈国的爱情歌曲《陈风》都是因为太美好而得不到,只好望月怀人,对空抒怀。李白是读过陈风的,不然他是否会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是知道陈风的,不然难有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王昌龄是见过陈风的,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或许是幻化而来。古往今来的人,都喜月亮,将满腹心事说于月亮听,因为月亮听不见,就是听见了也不会对人说。如果当事人说给人听了,寅时说了,等不到卯时,周围的人就都知道了。所以,月亮是最好的寄托,也是最会保密的人,其实古人也知道了,于是就写出了《月出》。月出的美好,能伴人到老。心中的爱情能成功,是天助,是月亮之功。如不成,是我命,是修缘不到。

总是想,古代的爱情,总喜欢往月亮去想,是因为吴刚吗?是因为嫦娥吗?也喜欢往想到天上去,是因为牛郎织女吗?去问月亮吧,去听《月出》吧,听多了,定会听出什么名堂来。

有心情的起兴,有美人的感想,最难熬,是当事人不安的心情。古人的美意识,都以曲线和细长为美,那么远的时代,就推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标准,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如果没达到细腰的尺寸表,宫娥们就很难得到楚王的宠爱,怎么办?饿!坚持饿!一直饿到细腰的刻度,宁可饿死,也不愿受到君王的冷眼。饿着,饿着,多少人就这样饿死了。这是古今中外最残酷的减肥法,不值得推崇。其实古人不完全是注重外表的,也十分重视内部的修养,这个标准就是淑女,光是窈窕还不行,还要是淑女,只有窈窕淑女,才能让君子好逑。关于窈窕的标准,到了杨贵妃时代就被打破了,因为杨氏肥胖,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唐明皇宠爱她才是最重要的。赵飞燕是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的皇后,因为体态轻盈,身轻如燕,便名为飞燕,总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原名,应该是后来改的,更有可能是汉成帝改的。因为肌瘦苗条,加上成帝喜欢,就有了燕瘦的标准;唐明皇喜欢环肥,后来就有了燕瘦环肥的美人标准。

诗经的爱情,有吉祥话祝福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有平民羡慕的土豪婚礼场面——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有烂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有相思成疾,无可救药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也有天为被地为床,愿速成速配的意愿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也有始乱终弃,负心汉和痴情女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天下的爱,爱少苦多,爱字不好写,爱味不长久,一爱到白头,虽是常情,但坚持太难,质地怎样,却是各人所见。

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愿意回到诗经的水边,享受那一种小清新、小确幸、小美好,因为没有哪个朝代的爱情有当今的沉重和怄气。浮躁、交易、肤浅、淫荡、泛滥、绝情。美好的毕竟有,但不多,能长久的更是不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一生一世,能把这读懂,不为枉生。就算爱过而没长情,也能寻找一份慰藉。就算没爱过,也能想象出其中的美好。

梦寐是一场充电,休眠总会醒来,月儿东升,星斗落入湖中,湖水更加生动。日出峰峦,起驾云车,爱情衣袂飘飘,梧桐在勤劳的手中注册了用户,有凤来仪,天籁笙箫。

为爱而生,就是一场尘世的圆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