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雁鸣的头像

雪雁鸣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19
分享

世上难得有杨修

(《知世录》壹伍肆 )

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但也是确有其人的。杨修从小聪明过人,才华横溢,罗贯中称赞他是“笔下龙蛇走,胸中棉帛成”,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流传下来的有《神女赋》《孔雀赋》等。他官至曹操的主簿,是掌管文书的佐吏,这自然是个虚职,也是个闲职,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和印章,说穿了也就是高等秘书,没有实权,管不了具体的事物。

大家都知道,杨修死于曹操,原因就是他喜欢卖弄小聪明,猜透了曹操的心肝,这使得傲慢专权的曹操很窝火,就借故把他杀了。而史书上记载他的死,不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那样,原因是在夺嫡事件中引起曹操的猜忌,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罪名收杀,年仅44岁。意思是泄露了重要的机密,还勾结诸侯。但对曹操来说,只是猜忌,没有真凭实据,因为曹操讨厌杨修,所以就借故杀了他。可见古代那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人,杀个人是多么容易。

杨修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杨彪、祖父杨赐、曾祖父杨震都是朝廷大臣,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杨修,除了学富五车之外,应该家教甚严,修养甚笃,但不至于在曹操面前那么卖弄,曹操重武才而妒文才,杨修的文才自然比曹操高,这就遭到曹操的妒忌,如果杨修口齿稳承,严加修心,也不至于被杀,问题是,他知道曹操忌才,又在曹操面前卖弄,那么,时间一长自然是死路一条。要说卖弄,史书并没有更多的记载,只是说,杨修帮助曹植应对曹操的考验,而曹植行为高傲,这就使曹操更为恼火。为这事,曹操也跟杨修的父亲杨彪写过信,说杨修不与他同心,致使自己很不舒服。这封信,说明曹操还留有余地,杨修还有机会。问题是不知杨彪是否教训了杨修,或是杨修根本听不进,最终还是死于曹操之手,这些情节并没在三国出现。或许是三国的作者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了工,只是为了塑造杨修这样一个人物,只是说杨修自作聪明、卖弄才华,泄露军队机密,这些都为杨修的死埋下了祸根,导致曹操后来灭了杨修,但没有提及曹操是出于妒忌杨修的才华。

既然杨修在三国演义里有较多的出场,我们还是依就三国说事。在三国里,杨修做了那些具体的事得罪了曹操遭到灭顶之灾呢?有这几个步骤。

东汉时期有一名巫师曹盱,在端午这天驾船在江中迎接水神伍子胥,由于凤高浪急,船翻淹死,家人四处打捞不见其尸,曹盱那才十四岁的女儿曹娥悲痛欲绝,即投江而死,说来也巧,几天后,有人看见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曹盱的尸体浮了起来,官方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便厚葬了她,在人来人往的官道旁立庙,并封她为水神,石碑上刻有诔辞,以彰孝烈。某日,书法家、文学家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路过此地,诵读碑文,感慨良多,便在石碑的侧面题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其实这是一个谜语,多少人经过,没有谁能猜出。某日曹操路过此地,杨修跟随其中,曹操问杨修是否知道其中意思,也就是谜底,杨修答应知道,他正要准备表现一番,曹操制止他说,你先不说,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知道的谜底写出来,他自己也把自己想到的写了出来,二人打开一看,都是一样的意思: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即少女,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繁体是“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如果杨修谦虚一番,曹操也不会心存芥蒂,可杨修见曹操如此的表扬他,便得意忘形了。

这里就有个技巧,当曹操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时,如果杨修知道官场规则,就会说不知道,并且说些诚望赐教之类的话。就算是曹操表扬他几句,他保持谦虚不张扬,这事也就过去了,可他毕竟是杨修,没有做到一步。

朝廷修建相国府的大门,杨修跟随曹操去视察,曹操看后,就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其他人看见以为是奖挹一番,而杨修不这样理解,就叫人把门拆了重做,人家问是何故,他说,门字里面是个活字,就是个阔字,丞相是嫌此门太大了。

“一人一口酥”也太黑色幽默了。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人看得懂,传到杨修手里,杨修就吃了一口,对大家说:曹公是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大家还犹豫什么呢?“合”字,就是“一人一口。”

曹操到了汉中,想讨伐刘备而无法前进,如果不进攻只是守住阵地又没什么功劳,手下军士也是无计可施,曹操说:“鸡肋”而已。军士们都不解其故,杨修自然懂得:鸡肋,食之无味无所得,弃之则可惜,丞相是要退兵了。一语道破了曹操的心思。

曹操常对人说他梦中喜杀人,某夜他被子的一角掉到床下了,侍从上前去牵被子,曹操突然跳起来把侍从杀了,第二天他见侍从倒在地上,假装问是谁杀了,旁边的人说了经过,曹操假装后悔不已,并下令厚葬侍从。杨修知道后,这个愣头青又按捺不住了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大家在梦中。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说而已,而杨修是要说的。

我想说的是,人世间难得有个杨修,只他敢说直话。人们都只知道杨修喜卖弄才华,就是没有想到,源头是在曹操的身上,你一个高级首长,有什么话就直说,为什么那么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呢,又是写“活”字,又是写“合”字,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手下说出了你的心思,你应该高兴才对,然而,作为儒家统治的国度,那些王公大臣们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居然把我的心思猜透了,那还了得?只能由我说出,不能由你猜出。可他们不说出也就罢了,偏偏要下诱饵,让手下去猜,既然是猜,手下如能猜得出的,就应该说出来,但一说出来了,他们又不高兴,又触犯了大忌,这叫手下是如何做人?人家说“坑爹”,曹操们岂不是“坑手下”吗?岂不是挖个陷阱让手下跳吗?岂不是做个笼子让手下钻吗?最记得影视剧里有这样的情节,某臣子说皇上对某事会怎样怎样,同僚马上警觉地说:你敢猜皇上的心思,不想活啦?

这些故事也就是个故事而已,有什么教育意义?它只是想起一种“驯化”的作用,想天下之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主子的训导,不能乱猜主子的心思,无论是猜对了还是猜错了,都是不能想不能猜的,就是想到了也是不能说出来的。我认为在当时来说,杨修有点口无遮拦、锋芒毕露,但他能说出,也是胆子大的行为,算是光明磊落,他没有坏心,他不想从中捞到好处,他只是说了直话而已,他把他所知道告诉大家有何不可,如果是开明的主子,有必要害怕什么?又有什么可害怕的?那些不说的人,他们都很聪明,都怕引火烧身,也就选择了明哲保身。

历史造就了一个杨修,把他推出来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推到火上烤,这实则就是一个寓言。我认为世上的杨修太少了,如果有很多杨修,看主子有几把杀人的剑?在一个群体内,如果杨修多了起来,看那些主子还那么放肆的摆谱不?还那么兴致勃勃地故弄玄虚不?主子自己卖弄,还容不得手下说破,如果说破了就认为才能超过他了,如果不说破,就认为天下没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在作祟,这是典型的君主作风在害人,这是典型的权术在愚弄人,难道那些主子不卖弄才华不行吗?自己要卖弄,又不允许人家跟进,就像出了一副绝妙的上联,如果没有人对出来,他才高兴,如果有人对出来了,就认为还有更高的才华的人。其实这个事情搞反了,主子出了上联,有人对出了下联,主子应该高兴才对。难道主子出了上联,没有人对出下联,他才高兴吗?才认为自己的上联是个“绝对”吗?问题是,那些人就是不想有人对出他的下联,让他出的上联成为“绝对”而名传于世。如果有人对出,就等于是破了他的对联,那他就感觉无味了是吗?如果世人特别是他手下没有对出来,说就是知道了也不说,他就认为他们的行为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像杨修一样说出来了,那是“绝对”不正确的。

如果我是个法官,就判处曹操的责任更大,他才是真正的肇事者,杨修的死,他就是祸根,谁叫他挖陷阱的?谁叫他做笼子的?谁叫他故弄玄虚的?谁叫他抛出诱惑让手下犯错的?何况杨修并没有什么错,是他认为杨修有错,就是有错,也没有死罪,为什么要杀杨修?就是曹操个人的权欲在作怪,他的权力失去了监督机制。在一个不经过法庭审判就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的群体里,杨修们当然是在劫难逃!

儒家的传统就是这样,愚弄人的习性传了几千年,这就是杨修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