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宇的头像

雪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0
分享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愚儿

小城虽小,却因临海,风光秀丽而有名.

愚儿祖辈几代都蜗居小城,繁衍声息。

记忆里小城的街道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巷子里是一座座破落的院宅。

很小很小便听姥姥讲小城的故事。

小城名叫日照,取的乃是“日出曙光先照”之意。

传说北宋元祐年间,小城本不叫日照,而叫石河。

石河县一夜之间,被海水掩埋,幸存百姓流离失所,漫山遍野哀声震天,惊动了天上一位善良的女神。于是她化身为一位老太太,下凡到人间,求见东海龙王,欲借一箭之地。东海龙王见其老迈,想如此老妪,一箭又能射多远?故爽快答应。于是神女挽弓搭箭,一箭射出数千里,箭到水退,露出被淹之地,龙王自是后悔莫及。

为了以后百姓不再遭受地震水灾,神女又招来神龟,背负这块借来之地,让其永远免受天灾,享日出之照。

逃亡的人们重又有了栖身之地,自是非常感激神女,一代代流传着神女美丽的传说。

于是便有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

自日照城县衙门的两个石狮子开始,去北七里,便叫七里河子。

去西十里,就叫十里铺。

愚儿的姥姥便出生在七里河子的一个孙姓大户里,排行老八。孙家是日照县城首屈一指的大户,据说祖上曾有人在朝庭为官,而后隐居到此,以经营丝绸为业。

孙家治家很严,各种伦理法则,框框森严,孙家老爷勤恳俭朴,厚道持家,在当地口碑很好。

姥姥不到十七便出嫁到十里铺的林家,林家当时也是该地的大户,开了油坊,远近闻名。林家大老爷共娶了两房老婆,愚儿之老爷乃正房所生之长子。姥爷当时在所谓的“政府”里谋事。

愚儿自小,便听母亲讲姥姥的故事。

姥姥年轻时,是远近出了名的美人儿,一双很大很大的眼睛,一头乌黑的秀发长到腰间。皮肤是凝脂般的白,姥姥出嫁时,孙家和林家都恰是鼎盛时期。姥姥一头凤冠,不知迷倒多少众生,惊动多少十里八里的人都去观看,那时姥姥是何等风光!

然而好久不长,先是林家老爷迷上赌博,不到几年之间,林家东院卖给烟台,西院赌给青岛;北院南院院相继抵债,林家已空留虚名,几尽一贫如洗。

接着那年,鬼子事时,姥爷因为会骑自行车,而被派去南方为“党国”送信,路上被土匪打死,尸首未归。

姥姥刚满25岁,便成了寡妇,带着5岁的舅舅,2岁的母亲和未出生的小姨,艰难度日。

兵慌马乱中,孙家的老六老七,在外参加共产党了,于是便气死了孙家的老爷子。

接着就是土改,孙家自然被划为富农,受到了富农应受的所有待遇。

孙家上下一百来口,一夜之间,走的走,死的死,80多岁的老太太,被扫地出门。

这时的林家却因老太爷的赌而因祸得福,划为中农。孙家唯一的不是富农的八姑娘自然收留了被扫地出门的老太太。 一个本来足不出户的小脚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在那贫穷动荡的岁月里,开始了难以想象的苦难生活,个中悲酸自是外人很难体味。

听母亲给愚儿讲,母亲5岁便跟着舅舅要饭,每每到了一户人家,很难张口,只是紧拽舅舅衣角,泪眼模糊,讨的一片瓜干,一个饼子,便迅速回家交给姥姥。

母亲8岁那年,便跟着姥姥挑水下地,大桶自然挑不动,姥姥便用两个陶罐做了一副挑子。舅舅自小体弱多病,整天哮喘如拉大锯,而他又是林家唯一血脉,故姥姥对他倍加疼爱。那一年,小姨6岁,家中断粮,熬的稀饭已清澈见底,姥姥把仅有的干粮都给了年迈的老母和舅舅吃了,母亲和小姨只有干看的权利,年幼的小姨,就在那年活活饿死了。

听母亲说,未能成人的小姨长相酷似姥姥,极尽美丽聪颖。每次吃饭,姥姥总是先给老姥姥盛上,而后再给舅舅盛上,剩下她们三个便只有喝汤了。每次小姨总懂事的端着碗学着母亲的样子,对姥姥说:“娘,丫要汤”。可怜的小姨,愚每每听到母亲的讲述,总会为过早夭折的小姨流泪。愚常想,人若有来世,就让亲爱的小姨生在富贵人家吧!

就这样苦难之中,姥姥送走了老姥姥,母亲舅舅也渐渐长大。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姥姥坚守空房,从不参加任何红白之事,自小所受的封建思想,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姥姥的大脑里根深蒂固。

那时候,舅舅因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成了一家顶梁柱了。母亲的能干和姥姥的勤劳,使这个多难的小家终于像个家了,然舅舅三十多岁了依然无妻,谁又肯嫁给多病的他呢?

苍天有眼,那一年,一对要饭的母女来到林家,姥姥收留了她们,于是那家十六岁的姑娘就成了舅舅的媳妇了。为林家留下了三男一女,四个健康的孩子。

已不再年轻的姥姥又承担起了抚养孙儿的重担。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终于大表哥初中毕业了,虽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不想再让年迈的奶奶为他操劳,不让多病的父亲靠编织竹筐为他挣学费了,他要独立,他偷偷下学了。

适时政策好,大表哥拉起了一帮人马,干起了建筑。他好学,能吃苦,忠厚,守信。几年下来,他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初具规模。两个弟弟,一个成为他的助手,另一个也自办企业。林氏家族,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然而姥姥却撒手人寰,于今年的正月十二,享年97岁。

姥姥的一生,坎坷,历尽人世艰辛。

方圆百里的人都说,姥姥是林家的功臣,功不可没。

姥姥的走,痛彻深爱她的亲人!

花圈数里,送行的人自发成排成列成群结队,数十里。

想姥姥,姥姥的一生,象小城一样沧桑多变。

念姥姥,耳边常常响起她为愚讲过的小城故事,石河县衙的狮子,挽弓搭箭的神女……

哭姥姥,哭姥姥临终时的那句安祥的话语:“我累了,我要走了……”

“梁上有双燕,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四儿一夜长……”

姥姥悠扬的歌声依旧,只是人已走!

小城已变新貌,记忆里却永远记着故事里那森严的孙家大院和那破落的林家油坊……

姥姥呀,愿你天堂里安息!

离县衙石狮去城往南八里,便是奎山。奎山在日照也算是一座稍有点名气的山了,南面临海,北面便是万亩果林和茶园。传说因当年李逵在此二次起义而得名。山顶有风景名胜“莲花盆”,由三座巨石拼成莲花状,酷似观音打坐的莲台。对面悬崖上,一株千年杜鹃,长在石缝里,每到春天,杜鹃盛开,颇为壮观。

当年,母亲便出嫁到奎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里的成家。

听母亲讲,之所以嫁给成家,看中的就是成家的穷,穷的是四条腿的凳子一条没有,三条腿的凳子也只有3个,家里只有一盘石磨,一个“碓”(也是用来碾东西的石具)。

也许姥姥是叫孙家的“富”吓怕了,无论如何也要将女儿嫁给一个根正苗红的赤贫人家。

千挑万挑,挑了成家。因为即使上翻八代祖宗,成家都是穷人出身。

想当年,孙林两家显赫一时之时,愚儿的爷爷正挑着一幅豆腐担子,四处叫卖呢。不想那年,爷爷回家途中,恰遇一队鬼子,惊慌之中,爷爷躲进草剁里逃过一劫,然而却因惊吓过度,自那以后,便卧床不起,直到撒手人世。享年不到五十(爷爷地下有知,莫怪愚儿说实话)。

父亲因为出身好,读了几年书,十七岁便当了一名教师。然而62-63年,国家恰逢困难时期,一个教师,一月工资买不到十斤萝卜,因生活所迫,父亲跟了几个人,去闯东北了。

家中母亲,上有老(奶奶,和瘫痪的爷爷)下有小(刚出生的哥哥)艰难度日。就是在那饥饿年代,母亲曾经强健的身体变垮了。

几年之后,父亲空手而归。教师之位已让给他人,幸亏父亲识文断字,故又当了村里会计,这一干就是40年。

父亲一生,用“愚、忠”二字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他之愚,是不喜言谈。任何事情,一是一,二是二,绝不会察言观色,稍做变更。故40年会计,未出一次过错,真可谓丁是丁,卯是卯,“愚”的不近人情。

1997年,愚之村庄划归城区,地皮一夜之间,成百倍增长。亲里邻居疯狂圈地卖地,而父亲却视而不见。无论愚之哥姐怎样劝他也置点房产,他榆木脑子,顽固不化。

如今,当年买下土地者,早已发了,而父亲却总是不以为然。他说,生活过日子,够吃够穿就足以,人该知道满足。

父亲之“忠”,“忠”的是党,父亲年近三十,才得以入党,而后开口是党言。闭口是党语,天天教育愚之兄妹,做党之事,勿走“贪”之路。

母亲则与父亲截然不同,母亲开朗,坚强,能忍不能忍之事,能容不能容之事。眼光长远,行事雷厉风行。

上去三十年,当时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还不知道上学中用,母亲就已经下决心供应我们兄妹读书。她发誓,决不让我们再囚困农村。当时,村里许多妇女都嘲笑母亲,说母亲:“傻子想大处”可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家里外头,所有重担,她一人扛起,决不让我们兄妹染指任何农活,只为读书。

母亲常说,她就是没上过学,(只上过十天识字班,却能认数千个字呢,母亲是个极尽聪明之人),如若上学,定巾帼不让须眉。

母亲的一生,为了我们兄妹而奉献了。

无论在怎样艰难贫苦之时,愚从来未听说母亲言过一句累字或苦字。她风风火火,忙碌奔波。过度的劳累,严重的长期透支,让母亲过早的衰老,而今的母亲刚过六十,已经头发全白了。

就是在母亲的劳累中,愚之兄妹走出农地。

感谢母亲为我们的付出。

更感谢母亲,教给我们如何的做人,如何地坚强不畏艰苦。

母亲常说,什么事情都会过去——愚儿记住了,并且也成了愚儿的名言;

母亲常说,什么事情,不要两眼只盯着别人,干好自己的事情——愚儿记住了,有了一颗宽容的心;

母亲还说,什么事情,不要光看眼前,要想想将来,不要自己作贱自己!----愚儿也记住了,有了一份自尊,自信和自强!

感谢母亲的教诲!

小城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本来的山村,而今已成了小城的城区。成家在这小区里,历经变迁,终于也成就了辉煌,八辈世代为农,因母亲的操劳而改写了历史。

爱小城,

更爱姥姥和母亲,正是因为她们一代又一代竭尽全力血泪付出,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富足。

写于2005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